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於1962年,是以從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理論、套用基礎和套用開發研究)為主的公益性綜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方向為高寒草地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高寒草地的健康與生物安全、高原生物的適應與進化、區域可持續發展、藏藥現代化、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特色生物資源高值利用、高原作物與牧草品種選育和高原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各類人員426人,有研究中心3個,野外台站4個,科研中心8個,1個育種平台,1個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3個,青海省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5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外文名:Northwest Platea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時間:1962年
  • 簡稱:西高所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研究院
  • 博士後流動站:1個
  • 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
  • 碩士點:4個(一級學科)
  • 所長張懷剛
  • 研究所地址:青海省西寧市新寧路23號
  • 專職院士:1人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合作交流,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所徽,文化活動,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9年,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成立。
1961年,組建隸屬於青海分院的生物研究所。
1962年,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961年,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青海省科委黨組向中共青海省委報告,將原屬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的生物研究所調整為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所屬的研究所。
1962年1月,中共青海省委批覆同意,正式改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隸屬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領導。
1965年,中國科學院為加強研究力量,經第五次院常務會議通過,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動物生態室和昆蟲生態室共約100名研究人員遷至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970年,下放地方;由產業部門歸口;實行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將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改名為青海省革命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生物研究所(簡稱青海生物所),隸屬青海省科委領導。
1979年7月19日,中國科學院致函青海省革委會: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生物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受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雙重領導,以中國科學院為主。
1998年,在中科院統一部署下,研究所進行體制改革和學科認定工作。
1998年10月6日,中科院通過了研究所定位認定試點方案。
2002年3月8日,被正式批准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二期序列。
2006年9月,順利進入創新三期。
2011年11月,被中科院批准正式實施研究所“十二五”規劃和 “創新2020”工程。
2016年6月24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在蘭州宣布成立。西北研究院實行院長負責制,整合了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蘭州文獻情報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鹽湖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各類人員426人。編制內在職人員196人,百人計畫1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含支撐系統人員)163人,管理人員18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34人(45歲以下11人)、副高級科技人員49人;有博士學位82人、碩士學位35人。訪問學者和客座研究人員25人;項目聘用人員9人;其他用工人員28人;退休返聘人員20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印象初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姓名入選時間
龍瑞軍
---
2006
2009
2008
2012
---
2004
2007
2009
---
2012
楊其恩
---
資料來源:

科研部門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研究中心3個,野外台站4個,科研中心8個,1個育種平台,1個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3個,青海省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5個。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所湖州高原生物資源產業化創新中心
青海省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藏藥藥理學和安全性評價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
高原生態農業研究中心
資料來源:
野外台站
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實驗站
平安生態農業實驗站
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武威綠洲現代農業科學研究試驗站
資料來源:

設施資源

  • 儀器設備
根據2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構建了多個科學平台,通過中科院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台將100餘台通用儀器設備實現了公用共享,主要儀器設備如下表所示:
主要儀器設備
儀器所屬實驗室
顯微觀察系統
中國科學院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
電感耦合電漿發光色譜儀
製備型高效液相色譜儀
DAC50高壓製備色譜
快速溶劑萃取儀
中壓層析系統
多功能包衣制粒機
超臨界萃取裝置
多功能有機膜分離設備
小型多能提取濃縮機組
氣象色譜質譜儀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
葉綠素螢光成像系統
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
水平電泳系統
程式降溫儀(胚胎冷凍儀)
純水系統
核酸和蛋白質分析儀
雷射共聚焦顯微鏡
多功能膜分離設備
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設備
雷射共聚焦顯微鏡
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DNA 測序儀
電感耦合電漿發射光譜儀
顯微觀察系統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資料來源:

合作交流

  • 國際交流
根據2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俄羅斯國家醫藥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俄羅斯國家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英國阿伯丁大學環境與生物研究所等機構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與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日本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德國馬堡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了科研項目合作,參加了“歐亞大陸禽流感傳播與遷徙鳥類”國際研討會、國際哺乳動物大會等學術會議。
2012年,研究所共派出因公出訪交流人員11批16人次,接待來訪人員21批40人,組織外國專家學,術報告8 人次,簽定國際合作協定2項,與美、英、 德、 俄、 瑞士等國知名學術機構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合作,開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 全球變化生態學、 動物生態學、 植物系統分類學、 流感病毒學、 中藥學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 院地合作
2012年,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別與青海大學、 甘肅農業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甘肅中醫學院協定共建 “國家三江源生態與環境保護協同創新中心”、 “西北旱作農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和 “西北中藏藥協同創新中心”,分別與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青海魯抗大地藥業、 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青海紫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青海魯抗大地藥業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高健生物科技聯合研發中心”和 “西北高原生物所 & 青海紫陽生物科技聯合研發中心”。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獲獎概況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366項,其中138項獲國家、院和省部級獎勵。
獲獎概況
獲獎名稱等級類別時間
三江源區草地生態恢復及可持續管理技術創新和套用
二等獎
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7.1
青海野生植物新種發掘和地道藥材馴化技術
二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4
藏藥安全與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一等獎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4
青海生態經濟林漿果資源開發技術集成及產業化
一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12
青海三江源區表生環境變化與生態恢復治理模式研究及套用
一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12
三江源濕地變化與修復技術研究與示範
二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11
三江源區退化草地生態系統恢復治理與生態畜牧業技術及套用
一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11
中國蟲草(冬蟲夏草)生物學與現代藥學研究
二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10
中國陸地碳收支評估的生態系統碳通量聯網觀測與模型模擬系統
二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
2010
一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10
一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9
青藏鐵路工程
特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
2008
柴達木盆地白刺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二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
2007
柴達木盆地白刺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一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7
油菜蜂花粉酶解破壁技術研究與產品的開發
二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6
中國龍膽科植物的研究
二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
2005
中國龍膽科植物的研究
一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5
江河源主要生態區生態恢復研究與示範
二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5
名貴藏成藥七十味珍珠丸礦物質元素研究
二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3
“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復技術研究
三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2
柴達木盆地工業和城市的水資源供求關係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
三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2
降血脂和調節血糖螺旋藻保健食品的開發研究
三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2
小麥巨穗新種質系列的創造及新型超高產小麥的培育
一等獎
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2002
資料來源:
  • 論文發表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發表論文4155篇;出版科研專著141部。
2013年,研究所發表論文232篇,其中SCI(E)論文96篇,CSCD論文110篇;出版或參與出版著作13部。
2012年,研究所發表研究論文227篇,其中SCI(E)79 篇,CSCD136篇,出版或參加編寫專著4部。
  • 專利及其他
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培育農作物新品種42個;申請專利193項,授權專利80項;制定國家標準1項、地方標準25項。
2013年,研究所審定品種2個,其中國審品種1個,申請專利46項(已受理),授權專利10項。
2012年,研究所共制定地方標準6個,審定小麥新品種2個,申請專利25項,授權25項。
  • 項目承擔
2013年,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共組織申報國家、青海省和企業項目94項,組織推薦各類項目建議60項;獲準項目70項,獲準經費5775萬元;到位經費5916萬元。
2012年,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共有在研項目227項 (包括新增項目75項), 其中: 參加課題7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 面上項目39項(新增15項),主持科技支撐計畫課題8項(新增4項)、 承擔2項, 主持星火計畫項目1項,主持( 或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2項,主持院重點部署項目1項、 主持院西部行動計畫項目1項、 主持院重要方向項目2項、 承擔院地合作項目15 項(新增5項), 主持科學院其他項目32項,主持地方科技攻關項目7項、 主持地方政府委託其他項目22項(新增4項), 主持知識創新工程領域前沿項目12項,主持或參與國家、地方及企業其他項目75項。2012年,獲準經費4803萬元;到位經費5127萬元。
2013年承擔科研項目2013年承擔科研項目

學術期刊

獸類學報》1981年創刊,是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國動物學會共同主辦的獸類學(野生哺乳動物)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為國家一級核心期刊。季刊,大16開本。主要刊登獸類學各研究領域的原創性研究論文以及珍惜瀕危獸類的飼養、疾病診斷與治療和害獸的防治、經濟獸類的開發利用等套用基礎研究領域的研究論文。
獸類學報獸類學報
資料庫收錄情況:國際: 美國《生物學文摘》(BA) 、美國《化學文摘》(CA) 、俄羅斯《文摘雜誌》(AJ)、 英國《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Record) 、日本《科技文獻速報》。國內: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中文期刊資料庫》 、《中國科學文獻資料庫》 、《中國學術期刊》(全文庫) 、《中國期刊網》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資料庫》(CSTPC) 、《中國生物學文摘》 、《中國農業科技文獻資料庫》 。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 學科概況
1994年,經國家人事部批准,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成立。截至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生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生物學、生態學
一級學科碩士授予點: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中藥學
  • 學科方向
截至2012年12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主要學科方向為:
(1)高寒草地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回響;
(2)高寒草地的健康與生物安全;
(3)高原生物的適應與進化;
(4)區域可持續發展;
(5)藏藥現代化;
(6)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
(7)特色生物資源高值利用;
(8)高原作物與牧草品種選育;
(9)高原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教學建設

2013年,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招聘博士後28人,出站21人;招收博士生209人,畢業140人;招收碩士生475人,畢業343人。
2012年,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招聘博士後26人,出站19人;招收博士生191人,畢業132人;招收碩士生446人,畢業320人。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論文名稱作者導師獲獎時間
東亞千里光族款東亞族的系統學
劉建全
路安民
2001年
資料來源:

文化傳統

所徽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徽如右圖所示:
釋義:徽標由高原(Plateau)和生物科學(Biology)英文兩個主題詞的第一個大寫字母P、B構成。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徽標上半部表示自然領域,寓意為:代表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三江源;代表生物所在青藏高原的三個研究方向。
徽標下半部表示人文部分,寓意為:象徵生物所的氂牛精神和科學創新精神;象徵用雙手對上半部份自然領域進行保護、維持、支撐、托起的科學創新精神。

文化活動

根據2016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舉辦了春季健身趣味運動會、職工研究生趣味運動會、新年晚會等活動,棋牌賽、迎新生籃球賽等競賽,組織參加了青海省教科文衛系統慶“三八”健身操(舞)比賽、蘭州分院賽區ARP套用技能競賽等活動。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黨委書記
副所長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所長
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歷任所長
任期姓名
1965-1970
馮浪
1971-1979
常韜
1979-1984
夏武平
1984-1987
李家藻
1987-1991
王祖望
1991-1992
樊乃昌
1992-1995
杜繼曾
1996-2000
張寶琛
2000-2008
趙新全
2008至今
張懷剛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