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

台站介紹,歷史沿革,科學活動,生活條件,重要天文儀器,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2.16米天文光學望遠鏡,

台站介紹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位於河北省興隆縣燕山主峰霧靈山南麓,長城以北,海拔96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度34.5分,北緯40度23分36秒。該基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光學開放實驗室,是國家天文台恆星與星系光學天文觀測基地,設有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2.16米光學望遠鏡、1.26米紅外望遠鏡、60/9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85厘米反射望遠鏡、80厘米反射望遠鏡、60厘米反光望遠鏡。這裡地處深山區,天文寧靜度好,大氣透明度好,每年有240到260天光譜觀測夜, 100到120天測光觀測夜,其中屬於中科院光學天文聯合開放實驗室的2.16米和1.26米望遠鏡及其附屬設備向國內外的天文學家開放,天文學家經過申請並得到批准均有權使用該望遠鏡。

歷史沿革

連營寨位於河北省興隆縣東燕山深處,相傳為民間抗清英雄竇爾敦根據地之一,建國初期,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國家天文台前身)創建人程茂蘭先生為首的老一代天文學家,不辭勞苦,踏遍太行、燕山山水,行程兩萬餘里,最終選定在此設立天文觀測基地。
1963年6月 北京天文台籌備處初步選定河北省興隆縣連營寨與灤平兩候選台址並開始對比觀測,為最終確定興隆站的站址打下基礎;當年,從民主德國進口了雙筒天體照相儀和施密特望遠鏡,先在沙河站安裝,後於1964年6月在興隆站安裝成功。
1964年,北京天文台選定河北省興隆縣連營寨為光學天體物理觀測站站址,9月,河北省計委批准了興隆站址的規劃,中國科學院批覆了興隆站基建設計任務書。
1965年3月,中科院批覆同意興隆工作的建設任務書。
1968年8月1日,北京天文台興隆天體物理工作站竣工。
1974年3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下達《2米反光望遠鏡設計任務書》,2.16米望遠鏡正式開始進行具體設計及試驗工作。
1989年11月13日,2.16米光學望遠鏡落成揭幕式在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舉行。
1995年1月10日,興隆觀測站發現一個比兩千億個太陽還要亮的類星體。
1966年11月30日,興隆站在NGC664又發現一顆超新星。
1997年8月29日 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研製工程得到國家計畫委員會批准。
2001年9月,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項目正式開工,2008年10月落成,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科學活動

觀測基地:2.16 米望遠鏡及其他小望遠鏡都向國內外天文界開放(每年發表論文60篇左右,其中SCI論文20篇左右);
技術基地:發揮天文高技術優勢,積極承擔國家任務;
科普基地:免費承擔各大學及研究生天文專業觀測實習教育、中小學生科普教育。

生活條件

興隆基地設有招待所、客房及食堂,觀測室備有微波爐等簡單炊具,控制室設有寬頻網際網路通訊設施及直播電話、IC卡電話與國內國外聯繫,在文體室設有桌球桌、健身器材、檯球等健身、娛樂器材。在2.16米望遠鏡和1.26米望遠鏡控制室內備有音響。

重要天文儀器

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

LAMOST是一架視場為5度橫臥於南北方向的中星儀式的主動反射施密特望遠鏡,它的光學系統包括:5.72 米×4.4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鏡MA(由24塊六角 形平面子鏡拼接而成),6.67米×6.05米的球面主鏡MB(由37塊球面子鏡拼接而成) 和焦面三個部分。其中MA在觀測天體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改變可實時地變化成需要的非球面面形。隨觀測天區變化的等效圓通光口徑是3.6米-4.9米,焦面上有可自動定位的4000根光纖,連線16台光譜儀,可同時觀測多至4000個天體的光譜, 成為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LAMOSTLAMOST

2.16米天文光學望遠鏡

2.16米天文光學望遠鏡是目前我國最重要的天體物理觀測設備之一,它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1989年在興隆基地正式落成,參加研製的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北京天文台和自動化研究所。2.16望遠鏡的有效口徑為2.16米,具有卡塞格林焦點和折軸焦點,兩個焦點轉換極為方便,僅需要1分鐘,這在世界上是個創舉。216望遠鏡裝備了BFOSC暗天體相機譜儀、卡塞格林低色散光譜儀、多通道高速光度計和折軸高色散光譜儀,能夠開展多種天文課題的觀測研究,是一台功能完備的通用型天文望遠鏡。
2.16米天文光學望遠鏡2.16米天文光學望遠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