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私立大學

中國私立大學

私立大學是由民間資本投資設立的大學。一般是指由非地方或者中央政府投資,全部或者部分的依靠學生的學費來維持大學的經營而非公共資金,而且校方有權自主選擇生源的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私立大學
  • 外文名:China's private universities
  • 萌芽期:1900―1911年
  • 解釋:民間資本投資設立的大學
萌芽時期,初步發展時期,整頓發展時期,逐漸消亡,

萌芽時期

時間:1900―1911年
根據現有資料,清末私立高等學校中,由國人自辦的有1905年創辦的中國公學、復旦公學,1908年創辦的廣州光華醫學堂,由外人興辦的有1900年創立的東亞同文書院、1907年成立的德文醫學堂,1909年創立的焦作路礦學堂。
清末私立高等學校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學校數量較少。由於新式教育剛剛起步,這一時期,新式高等教育很不發達。除了教會高等學校因享有治外法權而得以發展之外,現代高等教育性質的私立學校微乎其微。
第二、由於普通學校教育尚不發達,更談不上正規的高等教育。因此,嚴格說來,此時的私立高等學校算不上私立大學,只能看作私立大學的雛形。

初步發展時期

時間:1912―1927年
北洋政府時期私立大學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數量的激增並未伴隨著質量的提高,大多數私立大學的辦學水平低劣。
第二:儘管存在著大量徒有虛名、濫竽充數的學校,但同時,一批辦學認真的私立大學脫穎而出,成為日後著名或知名的學校。張伯苓創辦的南開大學、張謇創辦的南通大學、陳炳權創立的廣州大學陳嘉庚興辦的集美專科學校群和廈門大學以及大同大學、復旦大學(原復旦公學)、河南福州礦務大學(原焦作路礦學堂)、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武昌中華大學、廣東國民大學、中法大學等等,都是在此時開始了初步的發展。

整頓發展時期

該時期,根據主要經費來源的不同,可以把私立大學劃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是以國省庫款為主要來源的學校,以南開大學為代表,基本上是一種以官助學的發展模式。該類私立大學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較為稀少。
第二、是以學費為主要來源的私立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復旦大學、廣東國民大學、廣州大學以及朝陽學院都屬於這種類型,基本上是一種以學養學的運行模式。此類私立大學在近代中國占絕大多數。
第三、是以捐助款、租息和企業撥款為主要類型的私立大學,這些學校基本上屬於以產養學的辦學模式。這類私立大學在近代中國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從私立大學的辦學主體來看,除了絕大多數國人自辦學校之外,還有中外合辦、外資獨辦的學校。中法大學、焦作工學院都屬於中外合辦的私立大學,雷士德工學院是該時期最為典型的外資獨辦私立大學。
本階段,私立大學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數量繼續穩步發展
二是私立大學的整體質量得到提高。由於政府實施嚴格整頓控制與獎助激勵並行政策,加上法規的日趨嚴密,私立大學步入了規範化的發展軌道。

逐漸消亡

如果我們把1931年與1947年私立大學的發展情況加以對比,不難發現,事實上本期的私立大學仍然呈現出持續發展的勢頭。
1937-1949年,私立大學表現出兩個方面的特徵
一是持續發展的趨勢。由於抗戰中政府採取了積極扶助的政策,加上許多歷史較長的學校經過一定的積累有所壯大,以及個別地區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持續發展,致使該時期的私立大學仍有很大增長。
二是整體地位相對有所下降。有學者據此對本期私立大學的發展狀況做出極低估價,但筆者認為,整體地位有所下降只是本期私立大學發展的一個特徵,與此同時,不能否認私立大學仍在持續發展,因為大量的歷史事實表明,該時期,私立大學不論是群體數量還是個體規模都有一定的發展。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新的體制下,中國私立大學在生源、經費等方面遇到困難,漸成萎縮之勢。從1951年起,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有計畫、有重點的院系調整,私立高校全部合併、調整為公立。至此,活躍了近50年的私立大學銷聲匿跡於中國教育的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