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學(民國第一所私立大學)

中華大學(民國第一所私立大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華大學,即私立武昌中華大學,是中國第一所不靠政府和外國人出資而獨立創辦的私立大學。它將中國古代興辦私學的教育傳統和近代日本、歐美大學體制相結合,開創出符合近現代中國國情的高等教育模式。民國元年(1912年),武漢黃陂人陳宣愷和陳朴生籌建了私立中華學校,分設男女兩部、中學部,由陳宣愷先生任校長。租校舍於武昌府后街與曇華林兩處。同年八月開始招生。為華中師範大學前身。後由其子陳時繼任中華大學代表人兼校長,定校訓為“成德、達材、獨立、進取”。1953年撤銷,併入其他學校。原校址位於今湖北中醫學院內。該校在1952年和1953年被拆併到華中高等師範學校、中南財經學院、武漢大學

基本介紹

簡介,意義,中西文化,愛國運動,傑出人才,歷史沿革,院系設定,歷任校長,著名校友,

簡介

華中師範大學前身的中華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培養出惲代英林育南陳潭秋光未然等傑出人才,造就民國時期中南地區最大的知識群體。2012年是中華大學創建100周年。
中華大學
1912年5月13日,陳時乘辛亥革命革故鼎新之際,創辦了我國第一所私立大學中華大學。著名教育家陳氏家族傾其家產,首創綜合性、多學科,設有大中國小及女子部的現代私立大學,為兩萬八千多學子提供了學習機會,造就了民國時期武漢地區最大的知識群體。中華大學敢為人先、愛國進步的辦學精神是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意義

陳時早年留學日本,先後就讀於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等私立大學,結識了孫中山、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等先進人物,1909年,經黃興介紹,在東京加入了同盟會。耳濡目染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各項事業突飛猛進,歸功於教育的成功,於是他萌生回國後興學辦校,以教育振興中華的宏願。1911年春,陳時學成歸國,秋天參加了辛亥革命,任軍政府財政司秘書。1912年5月13日,陳時創辦了中華大學。
中華大學既是辛亥革命的產物,也是繼承孔子私學傳統,融匯歐美、日本興辦現代私立大學理念辦學的產物。沒有辛亥革命,就不可能有私立中華大學的創辦;而沒有陳時留學日本,也就不會有“我要辦大學”理想的萌生。總之,中華大學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陳時和中華大學不僅開中國現代私立大學之先河,為奠定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國立、私立、教會大學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作出了貢獻。而且在興辦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的同時,從事了教育多元化的全面實踐。”上世紀二十年代,陳時與黃炎培、陶行知、晏陽初、朱淑雅等人一起倡導職業教育與平民教育,他們在武昌主持召開中華職業教育社年會,漢口舉辦西部八省職業教育產品展覽會,發起成立湖北省平民教育促進會,親自參加平民教育大遊行,開辦平民學校、工役夜校和平民試驗學校。他在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業績被有識之士稱為“他就是湖北的蔡元培”。

中西文化

1923年6月,第一屆世界教育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陳時和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等八人參加這次大會,陳時和郭秉文成為中國教育界最早走向世界的兩位大學校長。
中華大學
出席世界教育會議為陳時“走出去”,參與國際教育文化交流,拓展新的教育活動空間創造了條件,也為以後“請進來”,眾多中外名流學者薈萃中華講壇,開一代講學(講演)之風奠定了基礎。二十世紀初,五位中共一大代表李大釗、陳獨秀、董必武、陳潭秋、劉仁靜先後在中華大學講學、演講和就讀。
在以後的數十年間,先後邀請月霞法師、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蔡元培胡適黃炎培馬寅初張伯苓李四光郭沫若鄒韜奮陶行知馮玉祥陳立夫張學良、顧維鈞、蔣百里、鄧初民、楊傑、邵力子、范長江、李公僕、梁潄溟、辜鴻鳴、陳誠、太虛法師、泰戈爾(印度)、杜威、孟祿、柏氏夫人、推士、司徒雷登(美國)、杜里舒、培倫子(德國)等等。
“百餘名中外著名人物蒞校演講,名人之多,時間之長,影響之大,確實是中華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百年校史中精彩紛呈的一頁。國學大師黃侃自1922年起,至1925年,連續在中華大學中文系執教”,1925年10月,章太炎來中華大學講學,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中文系成立國學研究會,推舉章太炎先生為會長。

愛國運動

愛國進步是中華大學的精神,中華大學高舉反帝愛國的大旗,在“五四”、“五卅”、“一二九”等一系列學生運動中,不僅率先回響,而且成為勇立潮頭的中流砥柱,從五四運動在中華大學發起籌備成立學聯,惲代英書寫“宣言”到“九一八”事變,組織抗日救國會,舉行總宣誓,陳時帶領師生上街遊行。
從“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中華大學師生最早走上武漢三鎮,到三十年代“一二九”運動中,中華大學和湖北教育學院率領武昌大中學校最大一支學生隊伍8000人,渡過大江到漢口遊行……一直到1947年武大發生“六一”慘案,中華大學喻德明(女)等學生被捕,中華大學始終是湖北武漢地區學生運動的一支重要力量。
陳時、嚴士佳、鄒昌熾等師長在“糧道街無糧、米市街無米”的艱難環境中,強撐苦鬥,為了在中國培養高等教育人材,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中華大學湧現出惲代英、林育南、陳潭秋施洋等六十多位革命烈士;這在近代全國各大高校中是十分罕見的”。

傑出人才

中華大學為社會培養了各個層次的人材數以萬計,其中有一批被社會公認的傑出人材,如哲學家馮友蘭,《資本論》首譯者王亞南,黃河大合唱詞作者、詩人張光年(光未然),原紅四方面軍總政委、《俄華大詞典》編輯陳昌浩,詩人沙鷗,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萬國權。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華大學有一部分校友在1949年前後去往台灣,約三百餘人於1967年成立台北市中華大學校友會,校友中,有人曾經在台灣擔任要職,如余家菊陳啟天李煥張導民劉先雲、成開勛等,他們在台灣的成就,仍舊值得後人永誌不忘。
抗戰八年是陳時和中華大學最為艱難的歲月,也是中華大學最為輝煌的時期,面對著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到處硝煙滾滾,師生們常跑到防空洞內躲警報,校園內仍然堅持學習。抗戰後期,盟軍在緬甸對日作戰,急需翻譯人員,中華大學高年級男學生紛紛報名參軍,和盟軍一起抒寫了永載史冊的慷慨壯歌。1939年,中華大學校友張光年在延安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以筆名“光未然”發表,由冼星海譜曲,唱響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直到大洋彼岸,成為抗戰時期的最強音。
中華大學作為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其精神、傳統、價值也成為這所百年學府“最難得的資源和財富”。

歷史沿革

* 1912年,湖北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陳宣愷和陳朴生先後捐田二百石,白銀三千兩,官票五千串,家藏書籍三千餘部,同時還爭得友人的支持和幫助,經過一番努力,籌建了私立中華學校,分設男女兩部、中學部,由陳宣愷先生任校長。租校舍於武昌府后街與曇華林兩處。同年八月開始招生。
* 1914年1月,江漢大學停辦,其中150人轉入中華學校。
* 1915年3月,教育部正式認可該校為大學,並以倡辦人陳宣愷為學校正式代表人。
* 1916年1月,法務部正式認可開辦專門部司法科。
* 1917年11月,陳宣愷去世,由其子陳時繼任中華大學代表人兼校長,定校訓為“成德、達材、獨立、進取”。
* 1920年2月,中華大學組織校董會。
* 1921年3月,中華大學調整學校組織系統,在校長下設立教務、總務兩處,由林立任教務長,李式金任總務長。4月校董事會正式成立。
* 1926年4月,校舍被軍閥劉玉春毀損,學校停辦。
* 1926年冬,武漢國民政府改革高等教育,將國立武昌大學等高校與中華大學大學部及專門部合併改組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1927年冬,中山大學停辦。
* 1928年1月,中華大學武漢校友發起復校運動,呈請湘鄂臨時政務委員會批准,2月接收校址,3月13日開學。12月,令準學校立案。
*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中華大學奉令疏散,先西遷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漢淪陷後,又遷到重慶市南崖米市街。
* 1939年,學校在渝租借基地,籌建臨時校舍。
* 1946年春,學校復員遷回武昌舊址。
* 1950年,中華大學改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廳直接領導。
* 1951年,中華大學分別受湖北省水利局、省人民銀行、省人民政府財委會、省交通廳、省工業廳委託代辦了水利、銀行、會計、土木化工等五個專修科。
*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華大學的化學、國文兩系與私立華中大學等高校合併成立華中高等師範學校(即華中師範大學)。
* 1953年,中華大學、中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相關係科合併成立中南財經學院(即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前身之一)。其他科系併入武漢大學。校址現位於武漢市湖北中醫學院內。

院系設定

* 1912年,男生部開辦大學預科、專門部(政治經濟、法律兩別科及英文專修科);女生部開辦師範、職業兩專修科,並開辦中學部、國小部。
* 1915年9月,開設文科大學本科、中國哲學門。
* 1916年,開設法科大學本科、經濟學門。
* 1917年,開辦商科大學本科、交通學門。
* 1923年8月,學校試行新學制,擴充學系,開辦中國文學、教育學、經濟學、法律學、數理學等系,同時開辦高中。並開辦研究科,招收特別選習生。
* 1928年復校,7月,遵照大學組織法改組,成立文、理、商3個學院,分為11系和2個專修科。
* 1930年,開辦市政、師範兩專科。
* 1949年4月,學校設有3學院8系1專修科。即文學院設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教育學系;理學院設數學系、化學系;商學院設經濟學系、工商管理學系、國際貿易系、會計專修科。在校學生696人(其中本科632人、專科64人),教職工271人。

歷任校長

* 校長 陳宣愷 1912年-1917年11月
* 校長 陳時 1917年11月-1945年8月(後改任常務董事長)
* 校長 王震寰 1945年8月-1948年
* 代校長 嚴士佳 1948年-1949年2月
* 校長 嚴士佳 1949年2月-1952年

著名校友

* 錢亦石、太虛大師、張子柱
* 王亞南,1927年畢業於教育系,原廈門大學校長
* 惲代英黃負生劉子通林育南、蕭鴻舉、謝定遠、唐際盛曹學楷陳學渭
馮友蘭、《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光未然)、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詩人沙鷗、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萬國權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