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盾牌

中國盾牌

中國古代盾牌又稱“乾、秉甲"。古人作戰,左手秉盾以自衛,右手持刃以殺敵。盾一般不超過三尺長,多為長方形或梯形,也有圓形的。較大的盾叫"吳魁",或稱吳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盾牌
  • 別稱:乾、秉甲、吳魁
  • 尺寸:一般不超過三尺長
  • 形狀:多為長方形或梯形,也有圓形
  • 使用方法:左手持盾防禦
  • 使用時間:古代戰爭
戰車用的盾較小,稱為矛盾。盾的後面有把手,便於手持作戰。大型的防盾稱做“彭排",高約八尺,牌長可蔽身,內施槍木倚立於地,供城守、水戰,布營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戰具。盾大部分用木頭、藤、竹製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銅鐵盾因份量重,除儀仗用外,很少在戰場上使用。盾的表面塗漆,並繪有龍虎、神怪、鳥獸花紋。殷商時期,盾牌上裝有青銅飾器,多製成猙獰的獸面或人面,藉以恐嚇敵人。東周流行長方形木後,表面塗漆,紋飾精美。春秋時代盾成為主要衛體護具。宋代騎兵用小圓形旁牌,步兵用長方形尖頂旁牌。"明代軍中多使用輕型盾牌,如手牌、搓
(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長五尺,多用白楊木、松木製造,闊約二尺左右。還有藤條編織的圓形藤牌,徑約二尺,周緣略卜高,箭射中後,防止箭滑脫傷人。火器出現後,盾逐漸被淘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