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連環畫

中國現代連環畫

中國現代連環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到清末和中華民國初年,隨著石版印刷技術的發展,連環畫開始作為通俗讀物出現。 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有著重要作用,中國連環畫冊和報刊有多種被譯成外文在國外發行。 中國連環畫出版社,是中國唯一的連環畫專業出版單位,創辦全國性的連環畫期刊《中國連環畫》月刊。但是,長期以來視連環畫為“下等物事”的世俗觀念仍有影響,出版部門還存在營利至上的指導思想,常有一些編繪粗劣、內容低下的連環畫出現,這些問題已引起注意並在克服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現代連環畫
  • 實質:連環畫 
  • 產地:中國
  • 出現:清末和中華民國初年
中國現代連環畫,連環畫在解放區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獲繪畫一等獎作品,獲腳本一等獎作品,連環畫的收藏鑑別,

中國現代連環畫

發展歷史
1899年第一本石印連環畫《三國志》(朱芝軒繪),由上海文藝書局出版。
20世紀20年代以後,在文化啟蒙運動和出版業的發展中,連環畫逐漸廣泛流行。北京稱連環畫為小人書,上海稱圖畫書。1925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西遊記》時,定名為連環圖畫。
20年代,連環畫受到魯迅、瞿秋白、茅盾等人的重視。魯迅在《“連環圖畫”辯護》一文中指出,不要視連環畫為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下等物事”。他還在《論“第三種人”》中認為連環畫可以產生L.達·文西、米開朗琪羅那樣偉大的畫家。茅盾在《連環圖畫小說》等文中,對連環畫的改革提出了重要意見,認為當時遍布上海街頭的連環畫書攤,無形中成為上海民眾最歡迎的活動圖書館,並且也是最厲害、最普遍的民眾教育的工具!
當時連環畫主要根據舊小說、戲曲和電影編繪而成,內容大都宣揚神怪武俠、誨淫誨盜和封建迷信。出版者主要為了營利,編繪者大多為了養家餬口,作品多粗製濫造,印製低劣。但也有一部分連環畫家的創作態度較為嚴肅,如30年代上海朱潤齋繪的《三國志演義》,注意描繪的真實性,使連環畫開始擺脫了戲劇舞台式的畫法。還有些連環畫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和舊社會黑暗勢力,或是歌頌歷史上的愛國英雄人物。40年代上海趙宏本的連環畫即其一例。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葉淺予的《王先生》和《小陳留京外史》,也都以揭露、批判和幽默性受到廣泛歡迎。

連環畫在解放區的作用

在解放區,油印、石印和鉛印的畫冊、畫報廣泛流傳,連環畫發揮的宣傳教育作用尤其突出。古元、力群等用木刻連環畫表現人民的鬥爭事跡。莫朴、呂蒙、亞君合作的木刻連環畫《鐵佛寺》(共111幅),彥涵的《狼牙山五壯士》(共16幅)等,至今仍不失為藝術質量較高的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連環畫的發展階段
階段一
①1949~1956年,為了取代反動、荒誕、淫穢的連環畫,政府把發展新連環畫做為一項緊迫任務。到1956年全國累計出版新連環畫1萬餘種,總印數2.6億冊,規模空前。新連環畫創作,把文學腳本提到重要地位,改變了舊連環畫由作者隨編隨畫的草率做法。在形象描繪上注意人物性格的表現,舊連環畫的那種抄襲、模仿戲劇電影形象的弊病得到了改正,不斷出現了富有教育意義並真實感人的好作品,如劉繼卣的《雞毛信》、《東郭先生》,王緒陽賁慶余等的《童工》、《我要讀書》,顧炳鑫的《渡江偵察記》,華三川的《王孝和》等。另外由於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當時所處的國際形勢下,如朱宣鹹所畫的《偉大的友誼》這類反映中蘇友誼及蘇聯專家到中國來援助建設新中國題材的連環畫,也流傳甚廣。這時新連環畫基本上占領了圖書閱覽陣地。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連環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連環畫
階段二
②1957~1965年,是新連環畫迅猛發展的階段。一批優秀作品相繼問世,長篇連環畫如《水滸》、《三國演義》、《岳飛傳》等畫庫也相繼出版。連環畫開始進入國際文化交流領域。1959年萊比錫國際圖書展覽會上中國連環畫獲得了金質獎章。文化部與中國美術家協會於1963年舉辦了第 1屆。
階段三
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連環畫無例外地受到了浩劫。1966~1970年,幾乎沒有出版連環畫。1971年2月,周恩來指示出版部門儘快恢復連環畫編創出版工作以後,才稍有鬆動。
階段四
④1976年10月以後,連環畫獲得新生。首先是一批反映“文化大革命”浩劫的批判性作品,如陳宜明、劉宇廉、李斌創作的《傷痕》和《楓》等,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

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

共有80件作品獲獎(繪畫53件、腳本27件)。

獲繪畫一等獎作品

《山鄉巨變》(賀友直)、《窮棒子扭轉乾坤》(劉繼卣)、《鐵道游擊隊》(丁斌曾、韓和平)、《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趙宏本、錢笑呆)、《我要讀書》(王緒陽、賁慶余)、《西廂記》王叔暉,(見彩圖《西廂記》之一(中國現代))。

獲腳本一等獎作品

是《雞毛信》(張再學)、《窮棒子扭轉乾坤》(姜維朴)、《風暴》(費聲福、吳兆修)、《屈原》(董子畏)。這期間的連環畫,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占主要地位,出現了像《山鄉巨變》這樣富於濃郁生活氣息和民間風格的作品。不少畫家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賀友直、劉繼卣、王弘力、程十髮、劉旦宅、林鍇等。《楓》在1979年建國30周年全國美術展覽評獎中獲一等獎。有些老畫家的作品,如費聲福的《三個法庭》等,獲得了好評。1980年全國出版連環畫1000餘種,4億餘冊。1981年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出版局聯合舉辦了全國第2屆連環畫創作評獎,共110件作品獲獎(繪畫77件、腳本33件)。獲繪畫一等獎的 5部是《白求恩在中國》(許榮初、許勇、顧蓮塘)、《白光》(賀友直)、《十五貫》(王弘力)、《白毛女》(華三川)、《傷痕》。獲腳本一等獎的是:《中國成語故事》(楊兆麟等)、《膽劍篇》(邱揚、陳長明)、《草原上的小路》(任伍改編)。卓有影響的《連環畫報》在推出新作者、倡導新風格方面發揮了先鋒作用。在江豐的倡導下,1981年中央美術學院設立了連環畫年畫系(後改為民間美術系)。全國性的連環畫理論叢刊《連環畫論叢》於1980年8月創刊,連環畫藝術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1982年全國共出版連環畫 2100多種,8.6億冊,1983~1984 年共出版了15億冊以上,連環畫報刊如雨後春筍。連環畫題材更加豐富多樣,如《紅樓夢》、《西遊記》等古典文學名著,以及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莎士比亞、雨果、巴爾扎克、高爾基、馬克·吐溫、安徒生等中外作家的作品,先後被編繪成連環畫,介紹科學、文化和歷史知識的連環畫也大量出現。
為推動連環畫的發展,1983年5月,中國連環畫研究會成立。姜維朴被選為本屆會長,趙宏本、居紀晉、賀友直、張世盛、李定興為副會長。截至1985年12月,全國已有12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連環畫研究會。
在第6屆全國美術展覽評獎中, 連環畫作品共獲23枚獎章,名列各畫種獲獎之首。其中金獎4枚,作品是《人到中年》(尤勁東,見彩圖《人到中年》之一(中國現代))、《月牙兒》(李全武、徐勇民)、《邦錦美朵》(韓書力,見彩圖《邦錦美朵》之一(中國現代))、《羅倫趕考》(高雲),作者都是30歲左右的青年畫家。
80年代以來的連環畫在藝術上有很大發展。中青年連環畫家基本功紮實,起點高,思想活躍,勇於借鑑,富於創造性。他們打破了單線勾勒或黑白素描式等傳統格式,在畫法、構圖、處理時空關係、塑造形象、刻畫心理等方面進行了多種嘗試並有新的突破。連環畫的形式風格空前豐富,藝術質量不斷提高。

連環畫的收藏鑑別

連環畫收藏集文化知識、藝術欣賞、休閒娛樂於一身,且投資小,增值快,日益受到藏家青睞。現全國各地的收藏、研究、聯誼、拍賣活動十分活躍,連藏隊伍不斷擴展,為使新連友能有的放矢地選擇藏品,筆者根據多年的收藏經歷,對鑑定連環畫價值的一些經驗、方法,總結整理出10個方面的內容,簡介如下:
一、看出版年代。一九二五年,上海的世界書局首推《三國志》、《封神榜》等系列連環畫,將先前小說中的回回圖更系統地連貫起來,形成完整的故事,連環畫由此產生,一炮打響,火爆全國。以後,隨著政治形勢的發展,幾度興衰沉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許多優秀傳統連環畫被做為“四舊”封殺焚毀,使這一文化資源受到很大損失。可見,愈早期的作品,存世的機會愈少,也就愈顯珍貴。
二、看繪畫技巧。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語言,連環畫也是一樣,它是一種面向大眾的通俗、普及性讀物,這就決定了它要適應絕大多數讀者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要求。一部佳作,應該是繪畫精細,手法嫻熟,圖中人物、情景、道具均能給人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此類連環畫,最受藏者器重。
三、看出自誰手。在中國連環畫這方沃土上,曾產生過多位造詣較深、取得了很高藝術成就的大家,如劉繼卣、王叔暉、賀友直、華三川、顧炳鑫、王弘力等,他們的作品表現出紮實的功底,給人以藝術和美的享受。還有許多老畫家如趙宏本、錢笑呆、陳光鎰、張令濤、水天宏等,他們靠自學成才,畫風嚴謹,線條優美,透視感強,作品同樣受到稱讚。而有些所謂學院派畫風的作品,強調錶現自我,追求畫面的形式美和線條變化,或受利益的驅使,只求高產,不講質量,結果,在電視等現代傳媒出現之際,將連環畫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推向死亡之谷。這類作品,屬於劣品。
四、看故事內容。連環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歷史、文學藝術等無所不含,有些作品不受政治形式的約束,可以反覆印製,升值潛力相對要小;還有一些作品,因思想上的偏差,已不可能再版,如《窮棒子扭轉乾坤》、《投降派宋江》、《剝開孔聖人的畫皮》、文革中的八個樣板戲及一些帶有語錄、套紅封面的典型文革時期連環畫,升值空間則較大。
五、看何種開本。連環畫有64開、48開、32開、24開、16開等幾十種開本,48開以上版本的連環畫,絕大部分發行量比較小,有的甚至只發行了一千冊,非常難覓,必然要珍稀一些。我們最常見的64開本,發行量基本都在幾十萬冊以上,流行較廣,因此,同類的書,價值也就不如前者。
六、看是否獲獎。連環畫全國範圍的評獎文革前後共進行過四次,首屆評出一等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6部,二等獎《東郭先生》等12部,三等獎《楊門女將》等35部;二屆評出一等獎《十五貫》等5部,二等獎《海瑞罷官》等72部;三屆評出繪畫榮譽一等獎《羅倫趕考》等4部,二等獎《嘎達梅林》等4部,三等獎《紅旗譜》等15部,繪畫創作一等獎空缺,二等獎《貴婦還鄉》等31部,三等獎《幻滅》等31部;四屆評出一等獎《地球的紅飄帶》等3部,二等獎《乾隆與香妃》等12部,三等獎《望夫石》等15部。此外,還有套書獎、封面獎、腳本獎等,這些作品有的以不同開本的單冊出版,有的是系列套書中的一冊,還有的刊在《連環畫報》、《故事畫報》等各類期刊上,它們是連壇精華,是藏家收集的熱門。
七、看能否成套。成套的連環畫有不少是陸續出版的,因印量和發行區域不是很均衡,往往造成各地此少彼多或彼少此多,甚至連出版地都奇缺,如福建版的《通俗前後漢演義》、曲藝版的《興唐傳》、上海版的《東周列國》、《成語故事》,天津版的《聊齋》、《宋史》等都有此類現象。一套書中,缺了其中幾本,使藏值大打折扣,所以,藏者為了配到缺本,經常要全國範圍的聯絡,互通有無,有的要出價幾十或上百元才能如願。
八、看印刷數量。八十年代以前,沒有智慧財產權和著作權法規,出版秩序混亂,一部作品問世,任何人都可以仿造印刷,有連友做過統計,僅《三國演義》連環畫,就有三十個以上的廠家印刷。在當時,一部作品的印量在百萬冊以上是常見的,多的甚至要超過幾千萬冊。印數多,也就意味著留世的多,故價值不會很高。反之,則必然搶手。
九、看制書質量。總的來說,文革前或文革當中的連環畫,印刷普遍比較精美,線條清晰,字跡端正,封面色彩飽滿艷麗,裝訂整齊,惹人喜愛。八十年代以後,市場經濟逐漸啟動,有些印刷廠只注重快產快銷,印刷、裝訂都比較粗糙,這類書往往不被看重。
十、看品相新舊。連環畫歷經坎坷,倖存下來的有相當一部分已是不同程度的殘損、塗沫、霉變等,這種情況使連環畫的欣賞價值不盡人意,所含的黴菌還要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所以,同樣的書,品相新的要比舊書價值高出幾倍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