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名家散文書系:老舍散文

中國現代名家散文書系:老舍散文

名家名作往往因其清新優美的文筆、情趣盎然的題材、含蓄深遠的思想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品讀經典,就像穿越時光的隧道,與大師進行靈魂的碰觸、思想的交流。《中國現代名家散文書系》在精選名家名作的同時,對每位作家的生平以及藝術風格都有簡明扼要的分析介紹,使讀者徜徉於書林美苑之間,在閱讀中感悟人生的真諦。《中國現代名家散文書系:老舍散文(鑑賞版)》是《中國現代名家散文書系》的其是一冊,供讀者閱讀學習。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現代名家散文書系:老舍散文
  • 出版社:太白文藝出版社
  • 頁數:340頁
  • 開本:32
  • 品牌:太白文藝出版社
  • 作者:老舍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130322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名家散文書系:老舍散文(鑑賞版)》由老舍所著,老舍是我國現當代語言藝術大師。他的作品文字極平易,澄淨如無波的湖水。但平易並不是死板,大量口語的提煉和採用,使平易的文字更顯出親切、新鮮、恰當、活潑的風味。語言是活的,這些語言特色,在他的小說、戲劇中是如此,在散文中亦然。

作者簡介

老舍(1899.2.3-1966.8.24),我國現代文豪,小說家,戲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喪父,北京師範學校畢業,早年任國小校長、勸學員。1924年赴英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中文,開始寫作,連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成為我國現代長篇小說奠基人之一。歸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同時從事寫作,其間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微神》、《斷魂槍》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武漢和重慶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對內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並對現代曲藝進行改良。1946年赴美講學,四年後回國,主要從事話劇劇本創作,代表作有《龍鬚溝》、《茶館》,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被譽為語言大師。曾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北京文聯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嚴重迫害後自沉於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圖書目錄

一些印象(節選)
非正式的公園
趵突泉的欣賞
抬頭見喜
還想著它
又是一年芳草綠
春風
小動物們
小動物們(鴿)續
何容何許人也
青島與山大
想北平
英國人
我的幾個房東
大明湖之春
東方學院
無題(因為沒有故事)
五月的青島
吊濟南
一封信
宗月大師
詩人
敬悼許地山先生
滇行短記
我所認識的沫若先生
青蓉略記
我的母親
北京的春節
悼念羅常培先生

內蒙風光(節選)
到了濟南
藥集
夏之一周間
一天
當幽默變成油抹
吃蓮花的
買彩票
有聲電影
科學救命
新年的二重性格
新年醉話
觀畫記
大發議論
考而不死是為神
小病
神的遊戲
避暑
習慣
取錢
畫像
寫字
讀書
落花生
有錢最好
西紅柿
檀香扇
青島與我
鋼筆與粉筆
鬼與狐
代語堂先生擬赴美宣傳大綱
相片
婆婆話
我的理想家庭
有了小孩以後
搬家
文藝副產品
兔兒爺
四位先生
多鼠齋雜談
夢想的文藝
“住”的夢
談幽默
事實的運用
言語與風格
“幽默”的危險
魯迅先生逝世兩周年紀念
未成熟的穀粒
我的“話”
文藝與木匠
怎樣讀小說
文牛
鑑賞

序言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五四運動後開始文學創作。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戰期間在武漢和重慶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解放後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1951年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文革”開始後受到殘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盡。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二馬》《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劇本《龍鬚溝》《茶館》等,此外,還有多部短篇小說集和散文集。他的作品被譯成20餘種語言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泛的世界讀者。
老舍先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語言大師。他在語言藝術上的造詣,可與魯迅、侯寶林等任何一種藝術領域內的巨匠相媲美。他高超的語言技巧當然首先表現在小說和戲劇中,但眾所周知,沒有什麼體裁是老舍所不能駕馭的,他是中國現當代文場上的全能冠軍。他寫的雜文僅在抗戰前後就達數十萬字。不過一是因為被其他方面的偉績所遮沒,二是因為老舍本人那有口皆碑的自謙,他曾在《答客問》中說:“在我快要與世長辭的時候,我必留下遺囑,請求大家不要發表我的函信,也不要代我出散文集。……究非精心之作,使人破工夫讀念,死後也不安心!”所以學界一直對老舍的散文,未能在整理和研究方面給予應有的重視。實際上,老舍的散文,不僅能側面反映他小說的許多風貌,而且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尤其是在語言上。
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語言風格的純樸清新。老舍愛清潔,“生平不講究吃喝,只愛穿幾件整潔的衣服”。辦什麼事都講究乾淨利落,他的文風也是如此。但他的純樸不同於周作人的淡茶閒酒或俞平伯的緩鼓澀弦,而是如同一位謙恭而親善的故友,向你講述他見過的一事一景。這種講述是完全的口語化,然而又是你所察覺不到的經過了高度藝術凝練的口語,而決非有意做出一番“質樸無華”的姿態,把別人硬拉入自造的桃花園,去忍受那“葡萄拌豆腐——一嘟嚕一塊”的語言折磨,像茅盾所批評的某些青年一樣,“樸素到了寒磣的地步”。這種功夫是無人能與老舍匹敵的。
老舍的純樸不是毫無修飾的。正相反,他的純樸很大一部分就表現在修飾上。關鍵在於修飾得自然、得體、恰到好處。宛如一位打扮得整潔清麗的北京少女,而不是十里洋場的艷裝女郎或荒山野嶺的愚蠻村婦。
與純樸密不可分的是老舍散文語言的簡練。白話口語長於細緻描摹,而最易失足之處便是繁冗囉嗦。徐志摩那種“濃得化不開”的散文語言固然有艷美之處,但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不能不承認有其弊病。我國散文歷來講究言簡意賅。魯迅、許地山、葉紹鈞等人的散文都有簡練之風。老舍的散文語言在簡練這一點上同樣不遜於他人,而且有其獨特之處,即簡練中透著乾脆。
對於漢語發展最成熟的支流——北京話,老舍是駕輕就熟的。北京話的特點是:乾脆、流利、便當。把這樣的語言經過藝術錘鍊再顯現在文章中,自然就使人一眼看出:這是老舍的。
提到老舍的語言,人們都忘不了“幽默”二字,似乎沒了幽默,老舍的墨水瓶就會幹竭。其實老舍雖然生性幽默(就如同一個人生性嚴肅或憂鬱,並無什麼優劣雅俗之分),但並不以幽默取勝。如果說他的早期出世之作《老張的哲學》《趙子日》等難免有油滑之處的話,那么他在以後的藝術道路中可以說是很嫻熟地把握住了幽默這根纜繩。他對苦難是笑中含著眼淚,對黑暗則是無情地諷刺與鞭撻,對友人則是詼諧中飽含著情誼。他的散文是很能表現這一點的。
可是,老舍的散文幽默不是為了叫人哈哈大笑,然後為他的口才鼓掌,而是用更深刻的表達方法表現出更深的道理,引起人更深的思索。他的許多小品文都是如此,這與林語堂等人所主張的幽默是不同性質的。在當代的散文創作中,這種恰到好處的幽默勁兒是頗為缺乏的,值得我們很好地向老舍先生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