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舞音樂

中國歌舞音樂

中國歌舞音樂。音樂的體裁形式之一。其特徵是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緊密結合,廣泛流傳於中國各民族地區。其音樂多採用當地的民歌小調,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歌舞音樂
  • 外文名:chinese dance and song
  • 領域:音樂、詩歌
  • 分類:歌、舞、樂
  • 性質:文化、民族
內容,形式,音樂特徵,結構,

內容

音樂的體裁形式之一。其特徵是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緊密結合,廣泛流傳於中國各民族地區。其音樂多採用當地的民歌小調,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歷史 中國民間歌舞的歷史悠久。《虞書·皋陶謨》中記載:“……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中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這說明中國歌舞在遠古時代已產生。
著名的《大濩》和《大武》是古代的樂舞,用於崇拜天帝和祖先的宗教儀式。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裡,樂舞被當作祭祀儀式。漢唐兩代,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曲”,在音樂上比古代樂舞豐富。
唐宋以來,見諸記載有關民間歌舞的文獻更多,如唐代張祜詩中說:“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載:“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都記載了唐宋時期元宵歌舞的盛況。清代有關歌舞活動的記載尤多,如吳震方的《嶺南雜記》:“潮州燈節,有魚龍之戲,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與京師無異,而採茶歌尤妙麗,飾姣童為採茶女,每隊十二人,或八人,手挈花籃,迭進而歌,俯仰抑揚,備極妖妍。”在各種節日裡,歌舞是主要的活動形式,至今仍流傳於民間。

形式

中國民間歌舞形式多樣,各具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漢族歌舞,主要有流行於黃河以北各省的秧歌;流行於南方各省的採茶、花鼓、花燈;流行於東北地區的二人轉,流行於內蒙古西部地區、山西和陝西北部的二人台等。流行於廣大漢族地區的還有踩高蹺、跑旱船、推小車、霸王鞭、竹馬燈、花挑、春牛舞,以及風俗性的伴嫁舞,宗教性的太平鼓等。每逢春節,民間歌舞活動盛行。表演者裝扮成花旦、小丑、漁公、漁婆,以及古代神話,民間傳說中人物,拿起摺扇或彩巾,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進行娛樂活動,俗稱“鬧元宵”、“社火”、“花會”等。
少數民族的歌舞極為豐富,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竹書紀年》有“方夷賓,獻其樂舞”的記載,反映夏代各族樂舞交流的情況。周代宮廷里已設有掌管“四夷之樂”的樂官。漢代西域、北狄各民族的樂舞傳入內地,影響頗大。隋唐兩代先後制定的“七部樂”、“九部樂”和“十部樂”,其中有不少是來自西域等地的各民族的樂舞。宋元以後,戲曲興起,但各民族的歌舞仍繼續流傳和發展著。
中國歌舞音樂
近代流傳的少數民族歌舞,主要的有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賽乃姆;藏族的囊瑪、堆諧、弦子、鍋莊;蒙古族的安代舞;朝鮮族的農樂舞;瑤族的長鼓舞;土家族的擺手舞;彝族的阿細跳月;高山族、景頗族、黎族的杵舞等。此外,還有許多不帶歌唱而用樂器伴奏的舞蹈,如傣族的孔雀舞;壯族的蜂鼓舞;苗族的踩鼓舞;西南地區許多民族流行的蘆笙舞和銅鼓舞等。
歌舞的體裁形式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歌舞。即邊歌邊舞或歌舞相間。有的以歌為主,以舞為輔;有的歌舞並重;另一類是樂舞。即邊奏樂邊舞蹈,把奏樂和舞蹈兩者相結合。有的舞者隨樂而舞,以舞為主,音樂為輔;有的舞者兼奏樂器,邊奏邊舞,樂舞並重。歌與舞結合時,音樂的旋律一般都較流暢平穩和優美抒情,具有歌唱性,其節奏也較輕快活潑,具有律動性。樂與舞相結合時,器樂的旋律流暢如歌,其節奏較為強烈鮮明,具有舞蹈性。

音樂特徵

歌舞音樂一般採用當地民歌小調,結合歌舞的特點加以發展而成。有的歌舞還有它自己的基本曲調,如秧歌的《跑旱船調》、《推車調》、《採蓮船調》、《打花鼓調》等;花燈有《四季調》、《拜年調》、《扇子調》、《十二月》等;採茶有《十二月採茶》、《剪剪花》、《水仙花》等。少數民族的歌舞如藏族的囊瑪、堆諧、弦子,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賽乃姆等都包含名稱不同、數量相當的歌曲。各民族、各地區的歌舞音樂在風格上不盡相同,大體上北方的矯健豪放,南方的抒情柔美。
器樂伴奏在歌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用的樂器多種多樣。一般來說,抒情優美的歌舞伴奏,常以絲竹樂器為主;剛健粗獷的歌舞伴奏,常以打擊樂器為主。舞蹈中的打擊樂多有固定的鑼鼓點,如秧歌鑼鼓點有《句句雙》、《大鑼隊》等,花燈的鑼鼓點有《一條龍》、《硬十捶》、《鳳點頭》等。鼓點在舞蹈時不但起伴奏作用,也用以預示表演不同的舞姿或隊形。歌舞音樂中嗩吶和各種鼓類的運用較多,以增加紅火氣氛。一般都採用娺或嬋的節拍形式,往往以強拍開始,又以強拍結束。婰和慇的節拍在朝鮮族、彝族等民族歌舞中常見。彎和惍的節拍在維吾爾、塔吉克等民族歌舞中普遍運用。
中國歌舞音樂

結構

歌舞音樂的結構,大致有下面4種:①一曲多詞。歌曲多為上下2句或4句。歌曲中的最後 1句旋律以器樂演奏,作為歌舞的準備和間歇之用。②歌曲與舞曲交替運用。歌止舞起。如藏族的囊瑪和堆諧。③聯曲體的歌舞套曲形式。如漢族的花燈和採茶,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賽乃姆,蒙古族的安代舞等,都是採用幾首歌曲聯結一起,形成了調式、調性、節拍、速度等方面的對比,使音樂較為生動豐富。④舞蹈中的打擊樂多有固定鑼鼓點,如秧歌鑼鼓點有《句句雙》、《大擺隊》等,花燈的鑼鼓點有《一條龍》、《硬十捶》、《鳳點頭》等。鼓點在舞蹈時不但起伴奏作用,也用以預示表演不同的舞姿和隊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