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詩講稿

中國新詩講稿

《中國新詩講稿》是中國當代新詩研究學人李怡近20年來在高校講授“中國現代新詩研究”、“中國現代新詩與中外文化”等課程的課堂實錄。本書對百年來中國新詩的發生、發展及演變情況進行了歷史性的梳理,對中國新詩發展過程之中的文化關係、審美選擇、個體經驗作了深入淺出的剖析和講解,融學術前沿的思考和基本的文學史知識於一爐。本書現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規劃項目”,成為中國新詩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書既可以作為研究生、大學生的基礎教材,也可以為其他文學愛好者、詩歌愛好者研讀修習。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新詩講稿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5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李怡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2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新詩講稿》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怡,1966年生於重慶,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新詩、現代文學思潮、民國文化與文學研究,出版著作《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七月派作家評傳》、《現代性:批判的批判》、《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詞語和歷史與思想的嬗變》等,編選《穆旦研究資料》、《穆旦作品新編》、《艾青作品新編》及《郭沫若評說九十年》等,自1998年起先後在西南師範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為研究生講授《中國現代新詩研究》,深獲好評。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不學詩,無以言”
二、問題重重的現代詩歌研究
三、中國現代新詩發生髮展的若干問題
第一講中國現代新詩發生與發展
一、不同的文化與不同詩歌傳統
二、文化交流、現實困擾與中國新詩的誕生
三、“傳統”與中國新詩的艱難前行
四、抒情文體與與中國新詩的艱難前行
第二講胡適和初期白話詩
一、關於“俗”與“白”
二、跨出二元對立
三、預示著未來可能性的詩歌
四、胡適的貢獻
第三講郭沫若的新詩創作
一、郭沫若的氣質與文化淵源
二、《天狗》與郭沫若的詩歌史貢獻
第四講新月派及聞一多的詩歌創作
一、新月派與中國新詩的巴那斯主義
二、聞一多的理論與創作
第五講徐志摩的詩歌
一、現代社會的“傳統靈魂”
二、白話新詩的古典意趣
三、徐志摩的語言天賦
第六講李金髮的詩歌創作
一、中國新詩取法西方的典型樣態
二、何種意義的象徵主義?
三、晦澀及其他
第七講戴望舒的詩歌創作
一、苦難的幅度與“提煉”的藝術
二、音節與女性化
第八講卞之琳的詩歌創作
一、冷的理性
二、卞之琳與歷史的過渡
第九講對馮至詩歌評論的幾點辨析
一、感傷、傳統與魯迅的認定
二、哲理性與歷史的轉折
三、十四行
第十講艾青的詩歌創作
一、反叛性的艾青,從感傷到憂鬱
二、繁複的詩歌力量
三、個體的與群體的
第十一講穆旦的詩歌創作
一、邊界體驗
二、穿越表象的思考和對思想的感悟
三、成長的受難
四、抗爭的力度
五、抽象抒情與哲理詩
第十二講七月詩派領袖胡風的歷史貢獻
一、“透徹的真實”
二、社會派理論家
三、胡風與“魯迅傳統”
第十三講建國至文革時代的中國詩歌
一、論爭之於建國後詩壇新格局與新思維的形成
二、何為當代:從“失語”與“換語”開始
三、如何考察:關注對象的豐富與複雜
第十四講“朦朧詩”現象討論
一、如何評價“朦朧詩”
二、如何看待朦朧詩時代的一場論爭
三、由艾青之憂看當代詩歌的潛在危機
第十五講第三代詩歌迄今的詩歌問題
一、為什麼要“pass北島”
二、理解當下的詩歌創作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首先思考自己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即將講述的“中國現代詩歌”也是如此,在真正進入中國現代詩歌的思考與講述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的在於:為什麼是中國現代詩歌?為什麼有要研討它的必要,中國現代詩歌帶給我們的意義何在?
我想,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首先,中國現代詩歌牽動著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文化乃至我們整箇中國文化在二十世紀自我轉型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性的環節,其發生髮展影響了方方面面的東西。對於一位中文系的學生而言,雖然我們可以有多種文體的選擇,並不一定將詩歌研究作為自己的專業,但是卻有必要對現代詩歌的情況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理解。因為新詩的很多問題已經遠遠超越了這種文體本身,甚至超出了文學,涉及到現代文化發展範圍之內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這,也是由詩歌的文體特點所決定的。
一、“不學詩,無以言”
無論是用什麼語言進行文學創作,只要是對語言形式展開研究,或對某些國家的文學批評或詩歌批評進行梳理,大家所都會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在文學的幾種文體中,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達到最緊密的結合的是詩歌。隨便翻開文學史,我們都可以發現,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很多關於詩歌的論述實際上談的是思維,談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本身。即使不用那些專門的詩歌研究者所使用的溢美之詞,也能夠發現這個不爭的事實,就是詩與一個民族的思維和語言方式的聯繫非常切近而緊密。“不學詩,無以言。”這是孔子的名言;“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像詩歌那樣頑固地恪守本民族的特徵。”這是T?艾略特的著名判斷。中外古今的哲人顯然對此有高度的共識。

後記

大約從1998年開始,我在西南師範大學講授“中國現代新詩研究”,2004年秋天起在四川大學講授“中國新詩與中外文化”,2007年春天起在北京師範大學講授“中國現代新詩研究”,授課對象均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碩士研究生。這給了我一個系統梳理和思考中國新詩發展的機會。結合講課,我陸陸續續閱讀了大量的資料,形成了關於中國新詩的一些想法,也根據同學們的反應和討論不斷調整內容,到今天算是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觀點和思路。
感謝北京開放大學願意將我的講課稿收入他們策劃的“人文教育叢書”,這給了我一個重新閱讀和整理相關思路的機會,特別是王寧寧老師的關照和督促,讓我在疏懶中擠出時間完成整理、修訂書稿的任務。
原來的講課沒有刻意約束,有時候興之所至,馬跑得很遠,蒙同學們不棄,悄悄幫我錄了音,我在重慶的研究生丁曉妮同學又不辭辛勞,將這些錄音一一整理成文,供我進一步修改完善。多年前,當她將這些文字稿電郵過來之時,我又驚訝又感動,這一切都是她默默進行的,我事先並不知情。沒有她的工作,也許我自己根本就沒有整理成稿的決心,那么,今天也就不會有這部書稿了!
既然是講課實錄,文字難免口語化,恐怕也有若干不夠嚴謹之處,我也一度打算通通修訂,南口語轉換為我們習慣的書面語,但是左思右想,還是放棄了,因為,它本來就是“講稿”,為什麼一定要削足適履,納入到我們看得太多的“論文範式”中去呢?如果口語的鮮活能夠多少體現一點自由思想、自由討論的課堂氣氛,紀念一下當時那“教學相長”的美好時刻,不也是一種新的學術形式嗎?
最後,再一次衷心感謝那些為書稿的整理、出版而提供幫助的朋友們,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支持!
李怡
2013年8月於江安花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