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歌12行

驪歌12行

《驪歌12行》是楊梓的詩集。作為詩人,在時間的意義上,必須站在人類未來的巔峰俯視現在,為眾人指明精神前行的方向,並且持久地慰藉人們的心靈。比如人們未來的家園建立於天藍水清、鳥語花香、麥黃草綠的大地上,人們過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海昇平的日子,那么我們就要為這一目標而奮鬥,並且抵制與其相悖的東西,不管經歷多少挫折,哪怕是面對死亡也決不退卻。

基本介紹

  • 書名:驪歌12行
  • 出版社: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
  • 頁數:263頁
  • 開本:16
  • 品牌:寧夏人民
  • 作者:楊梓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705059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驪歌12行》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詩是最高形式的語言藝術,語言是詩的血肉,這就有別於音樂、美術和雕塑等藝術形式;詩的本質在於簡約、節奏、意境等,這就有別於小說、散文和其他文本。詩是我們感受生活、觀照世界、棲息靈魂的最佳方式,是自然美、人生美和藝術美的具體呈現,因而喚醒我們沉睡於世俗之中的心靈,使我們的天地更加蔚藍、更加清澈、更加明亮。而承載這一神聖使命的就是語言,就是淺顯而又深刻的詩性語言。

作者簡介

楊梓,1963年7月生於寧夏同原,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986年開始創作,在海內外報刊發表詩作一萬多行、詩歌論評十萬多字,入選百餘種選刊選本,著有《楊梓詩集》《西夏史詩》等,曾參加詩刊社第十五屆青春詩會。《西夏史詩》列入中國作協2004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其中的作品連續三屆榮獲寧夏文藝作品評獎詩歌一等獎,榮獲中國首屆(民間)地域詩歌獎創作獎。

圖書目錄

漢詩世界詩歌的中心(代序)
卷一 以夢為鄉
往事如煙(6首)
門的變遷 小鳥飛過 想念與貓 河與橋 一段路程 畫像
到處尋找(6首)
鞭炮 城堡 孤行 話語 讀信 墳頭樹
第五個季節(8首)
渡船 雪人 日記 門扉 明眸 雕像 海浪 鑰匙
致小水鳥(9首)
新芽 蘆花 獨舞 素箋 秋葉 故地 融化 習慣 望雪
開花的南山(6首)
米蘭 無名花 葉子 南山蓮 向日葵 杏子
大荒蔓延(8首)
荒路 拓荒 逃荒 草荒 荒蔓 田荒 原荒 心荒
牆與玫瑰
水寨之戀
水域
浪跡在野
自然之淚
獻給大地的懺悔
卷二 獨在異鄉
始於長安(12首)
起點 第一步 郵電所 三民村 地下通道 柳樹村 瓜棚之夜 靈源鎮 乾縣 梁山 響石神潭 無字碑
途經陝北(5首)
黃陵 鹽隊 統萬城 大槐樹 樹下
旱透的原州(8首)
空喜 雕刻 穿越 退回 留言 抽噎 虛驚 恐懼
隴山向北(10首)
老龍潭 曬小麥 扇子 鎏金銀壺 固原王 空出的藍 背影 車馬坑 家鄉話 沈家泉
須彌牧歌
回到瑪曲(9首)
高原夢尋 河之故鄉 一匹紅布 河邊小羊 到家了 抵達 原初之態 磕長頭 去向何處
長河以西(11首)
沙海蜃景 穿過黑山峽 墩台 長城內外 油菜花 焉支蝶 登上山頂 天現鹿羊 一匹馬 鎖控金川 野餐
黑水城外(4首)
弱水 額濟納 黑水城 胡楊林
青海之行(8首)
放生 一把藏刀 小梅花 鹿倒淌河邊 青海湖畔 塔爾寺
杏林 敦請
敦煌鉤月(8首)
隱逸 沉鬱 默誦 靜行 玄想 超度 飛升 幻化
玉門關外(10首)
走在草原 鷹逝 飛蛾 千枝梅 一棵胡楊 阿米娜 大眼女孩 小院 夢之所在 一幅畫
卷三 空手還鄉
詠嘆與夢囈(9首)
欲倒之鎮 斷橋 逆流之河 走過小巷 場景 詠嘆 漂移 醉語 要做的夢
身陷紅塵(6首)
髑髏 胡同 一天 樹殤 一匹狼 懸空
放下自己(5首)
不想 深陷 放下 一葉小舟 錯過
穿城而過(6首)
宵征 幽思 兼程 停泊 觸到 旋里
河岸辛巳年(12首)
初月 柳月 桃月 麥月 蒲月 荷月 霜月 桂月 菊月 露月 葭月 臘月
夏都內外(10首)
釣魚 高爾夫球 周末心情 月亮郵編 綠地 菸頭 白菜公主 小狗 節日傷口 回家
長河作畫(6首)
瑪多之眼 跳動的心 長河蒞寧 羊皮筏子 泥土之花 河過家門
賀蘭山下(11首)
氣息 白龍駒 松柏 遠去的狼 白鴿 苜蓿 小女孩 風沙 五瓣丁香 芳香 篝火晚會
賀蘭山上
塞上風光(16首)
滾鐘夏風 蘇峪濤聲 賀蘭岩畫 王陵夕照 影城雪飄 古塔凌霄 長塔鈴聲 穹頂月輝 愛伊流潤 臨河聽濤 黃沙古渡 沙湖雲翔 沙坡晴空 青銅峽光 須彌春色 六盤秋景
眼神
問候
味道
卷四 四處皆鄉
朔方春雨(6首)
雨聲 雨花 雨滴 雨絲 雨光 雨歌
頑石滴血(6首)
石鹿 石佛 石畫 石花 石魚 石光
月光之語(8首)
飄舞 涵蓋 驚醒 棲落 洗滌 深入 波動 觸摸
隱形的力(10首)
白馬賓士 雕花馬鞍 一盞油燈 一朵白雲 陶瓷花瓶 聲響 靜極 隱秘的空 原初之力 無時
靈如風嘯(16首)
期待 相擁 懸掛 搜尋 靜聽 牽起 浸入 同眠 吹拂 呼嘯 盛開 風畫 失眠 留下 逆行 傳遞
與雪同在(20首)
小城的雪 回家的雪 時間的雪 故鄉的雪 梨花的雪 月亮的雪 語言的雪 紅爐的雪 埋葬的雪 陰面的雪 驚蟄的雪 精靈的雪 路途的雪 黃昏的雪 小鳥的雪 斷翅的雪 小窗的雪 燈籠的雪 王陵的雪 融化的雪
雪舞之心(24首)
高懸 滲入 傾聽 吹散 蹣跚 凍僵 冥想 告別 擁抱 淹沒 經過 暫停 憶起 恭請 祈禱 同醉 無語 珍藏 起舞 消融 激活 呼喚 回望 永在
講稿或詩歌創作淺釋(代跋)

後記

引 言
首先我要感謝北方民族大學的老師,因為我平時的心思都在詩歌創作上,即使不寫也沒有停止思考。零星寫過一些詩論,但並不系統,藉此機會,我認真地在理論上進行了一番梳理,準備了課程。還要感謝來這裡聽課的同學們,你們對詩歌還有興趣,而興趣就是天賦,我也因此而看到詩歌未來的希望。
我一直記著這樣一句話:“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奧斯托洛夫斯基)是的,詩歌創作是一項清貧而堅忍的勞作,與創作時間的長短無關,十年二十年甚至終其一生。當我們在未來的某一天回首往事時,儘管收穫甚微,但起碼我們沒有虛度年華,而且為作為“第三種藝術”(黑格爾)的詩歌付出了青春、才華和心血,便足以自慰。
詩歌創作需要天賦,需要天生的感覺、想像、領悟、觀察、發現等能力;需要文化底蘊,需要對中外文化遺產的刻苦鑽研,總結詩歌創作的內在規律,經過一個較長的文化積澱過程,才有厚積薄發的可能;需要個性,需要高尚的人格魅力,並且不斷地向真、向善、向美的修煉,向無私、救難、普世之境界的抵達。
我今天講的主要是詩學的本體論部分,是對詩歌本身的認識、見解和觀點,也可以說什麼是詩歌的問題,什麼是詩歌本質的部分。古今中外對詩歌的定義成千上萬。我國古代把不合樂的稱為詩,把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有人說“詩歌是有內在韻律的心靈之音”,也有人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詩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詩的概念。我認為詩是以抒情的方式、獨特的想像、簡約的語言、音樂的節奏等創造審美的意境。
詩學方法論部分就是要解決為什麼寫、寫什麼、怎么寫和怎么修改的問題,下節再講。
而詩歌素養和創作談兩個部分相對淺顯一些。詩歌素養是以詩歌情趣、詩歌感覺和詩歌鑑賞為核心的綜合修養,同時也包括詩作、詩歌史、詩歌理論等方面的知識積澱,最終表現為對人性、人情、人道的感悟。創作談是談一下我創作《西夏史詩》時的一些感受。
但大家對詩歌的認知程度如何、讀過多少詩作、是否寫過詩等等,我都不大清楚,所以我們換個順序,讓我了解一下同學。我出三道題,大家以寫紙條的方式回答:一是你認為詩是什麼,二是以《落葉》為題寫一首詩,三是提出與詩有關的問題。
……
——截選自《代跋:講稿或詩歌創作淺釋》

序言

漢詩:世界詩歌的中心
詩是最高形式的語言藝術,語言是詩的血肉,這就有別於音樂、美術和雕塑等藝術形式;詩的本質在於簡約、節奏、意境等,這就有別於小說、散文和其他文本。詩是我們感受生活、觀照世界、棲息靈魂的最佳方式,是自然美、人生美和藝術美的具體呈現,因而喚醒我們沉睡於世俗之中的心靈,使我們的天地更加蔚藍、更加清澈、更加明亮。而承載這一神聖使命的就是語言,就是淺顯而又深刻的詩性語言。
詩性語言是物象內心化、感覺具象化了的語言,是情思與具象融合的語言。不管是中國的寄情於景、動中有靜、虛實結合,還是西方的“思想知覺化”“抽象的肉感”,甚至是“扭斷語法的脖子”,都是為了讓普通的語言放射出詩性的光芒。就像孩子說出的話,“太陽跳得真高啊”“我把月亮看扁了”“電視黑了”等等,因為孩子的天性是自然的、淳樸的、詩意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教育成另外一種類型的人。更因為詩的語言是發自內心的,詩也就成了直指心靈的審美活動。
但各民族之間在語言上有著很大的差異,現僅以漢語與英文為例。
漢字是形音意三者合一,以意為本的表意文字;而英文的形音意並非合一,只是記錄語音的符號,是以音為本的表音文字。漢語重意,是主觀思想與客觀事實的融合,講究意義的指向;英文重形,不僅要意義貫通,而且形態必須對應,重視語法意義和邏輯關係。漢語以意統形,多是句內與句間的直接組合,缺少明顯的銜接;英文以形統意,語法嚴謹,層次分明,很少歧義。漢語的結構是立體的、形象的、動態敘述的、實用性強的、突出話題的,注重思維的連貫,形散神聚,常以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具有詩性語言的稟性,或者說漢字和漢語本身就具有詩意;而英文的結構是流線形的、符號化的、靜態敘述的、多用虛詞的、突出主語的,注重語義的連貫,銜接嚴謹,訴諸理性,具有科學性語言的特質。
思維創造了文字語言,文字語言又影響著思維方式。也可以說思維就是語言,語言就是思維,一種語言方式也就是一種思維方式。由於各民族的語言影響了各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中西方的詩歌也有各自迥異的特點。
中國詩歌是以惜經》為代表的抒情詩傳統,是以日常生活為內容,通過個人瞬間的經驗來表現普遍的象徵意義,即“具體的共相”,是將日常生活詩意化、神聖化,具有形象性、音樂性、多義性、抒情性、朦朧性、象徵性等特點。中國的詩歌就像國畫,點到為止,講究飛白,畫內即有象外之象。中國有《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少數民族英雄史詩,有史詩色彩的敘事詩,但沒有達到西方史詩長度的漢語史詩文本。在中國詩人的心目中,史詩是故事或者小說。
而西方詩歌是以“荷馬史詩”為代表的史詩傳統,是以神話生活為內容,把客體與個人的感情予以分離,對客體之間紛紜複雜的關係進行分析,從巨觀的角度表現“客體的全部”,是將神話世界生活化、世俗化。西方的詩歌就像油畫,畫得很滿,不留空白,象外之象在畫外。《伊利亞特》《變形記》《熙德之歌》《神曲》《羅蘭之歌》《失樂園》等史詩文本,重在敘事,缺乏抒情。
不管是“具體的共相”還是“客體的全部”,不管是中西方思維方式和語言文字的迥異,還是詩人創作手法和結構方式的不同,但都成就過偉大的詩人,只是客群不同而已。中國古典詩歌具有傳誦性、普遍性和民間性,而西方詩歌則高高在上,與神學、哲學比肩。所以在創作上應繼承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繼承詩歌之所以是詩歌而非其他的本質元素;在研究上應借鑑西方詩學體系,構建一套完整的中國詩學,並使其成為一門學科,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從而引領中國文學繁榮和文化發展的同時,向高向上獨具品位、境界和思想。
是的,詩是最美的藝術之一,存在於詞語與詞語、詩行與詩行的空白之中,可以感覺卻言說不清,可以理解卻解釋不透。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時的感傷已由花朵飛濺淚水而表達,是源於境由心造的思想。我不認同“唯物”也不認同“唯心”,關鍵是不認同“唯”的這一是是非非、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極端或者絕對,因為世界不僅僅只有兩面,詩中的物與心不非二元對立,而是物我兩忘的一元融合。我們把這句詩解釋為“感傷時看見花也在流淚,痛恨親人離別連鳥嗚都很驚心”,這樣便失去了原詩的簡約、節奏和味道,並使我們感受不到原詩的一元之境。是的,詩與美術、音樂不同,在翻譯過程中丟失的一部分正是詩歌。
縱覽中國現代詩歌發展史,不能不反思白話文運動。白話文運動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巨變,也是中國文學的一次革命,新詩因此而誕生。但“廢除孔學,全盤西化”只是一味破除而無些許建樹,連承載中國文化載體的漢字也差點被廢,使中國文化出現斷層,傳統道德遭受質疑,金錢財富成為信仰;而詩歌的傳統也幾近斷裂,加之網路的推波助瀾,使新詩直接發展成為目前的“口水詩”。
從翻譯的角度來考察,唐詩宋詞與現代漢詩都有佳作,但唐詩宋詞很難翻譯成現代漢語,更無法翻譯為其他文字,就像魏慶之所說“看詩不須著意去裡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而現代漢詩可以翻譯成任何文字,但還能“平平地涵泳”嗎?所以把中國古典詩詞譯為現代漢語、英文或其他語言都是一種毀滅,甚至是褻瀆。那么被毀滅的又是什麼呢?正是詩歌,是詩歌本質的元素,比如感覺、意象、韻味等等。
把漢詩譯為其他任何文字,其詩意都會被削弱,這使我們反過來認識到漢字所獨具的特點、品質和魅力;而其他語言的詩歌被譯為漢文,我們從中能感到其民族的特點,感到與中國詩歌相異的內容和形式,當然也因漢語本身所具有的詩性為其增光添彩。
對中國詩歌的發展也需要反思。從《詩經》到唐詩,中國詩歌的發展達到鼎盛,之後與其說中國詩歌在發展,倒不如說是在倒退或者說在遠離詩本身,從宋詞到元曲,從白話詩到“口水詩”,翻譯的難度一再降低,而被不斷消解的不僅僅是詩歌的意境,還有中國的味道、漢字的魅力和詩人的品格。
不是中國詩歌要走向世界,而是中國詩歌本來就是世界的中心,尤其是古典詩詞為世界樹立了高不可攀的標桿,這是由於漢語的特點和詩歌的本性所決定的。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像漢字這樣具有詩意,作為一個用漢語創作的詩人應該感到自豪。多少外國詩人從中國古典詩詞中取到真經,而中國詩人卻依然深受白話文運動的影響,置古典詩詞於不顧,崇洋媚外,雙眼盯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不是中國詩人的目標,中國詩人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回歸古典,回歸自然,回歸內心,真正寫出無愧於歷史、祖國和民族的作品。
(本文系作者於2011年5月為第三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國際交流背景下各民族語言的差異性和詩歌翻譯的創造性”主題所撰寫的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