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經過合作化的道路,把分散的個體手工業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過程。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經過合作化的道路,把分散的個體手工業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過程。
必要性 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的要求。個體手工業,以一家一戶為一個經營單位,工具簡陋,生產規模狹小,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低,限制生產力的發展。據1954年調查,中國有個體手工業勞動者約800萬人,農村兼營商品性手工業生產的約1200萬人,手工業產值占當年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0%,個體手工業勞動者每人平均年產值890元,只及同時期大工業工人平均年產值的1/10。個體手工業是小商品經濟,生產不穩定,具有盲目性,如果任其自發發展就會走向兩極分化,大多數手工業者難以擺脫貧困的處境。為了解放生產力,克服個體生產的自發性和落後狀態,必須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建國初期,手工業是供應城鄉人民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重要來源,農村生產資料的90%,生活資料的70%靠手工業,城市居民也需要大量的手工業品,許多手工業品又是傳統的出口商品。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僅有利於手工業本身的發展,而且有利於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加強工農聯盟。
方針和政策 中國在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情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個體手工業者是私有者,又是勞動者。對待個體手工業者,不能採用剝奪的辦法,必須堅持自願原則,通過耐心的說服教育和謹慎的組織工作,組織個體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從供銷合作入手發展到生產合作,是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途徑,相應採取的經濟形式是:由帶有社會主義因素的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再到主要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實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手工業的合作化過程中,得到國家大力扶持,這包括原材料上的低價供應,產品銷售上的訂貨、包銷,稅收上的減免政策,財政上的國家投資,信貸上的低利貸款等。

其他信息

手工業合作化的發展過程 早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為了發展生產力,中國共產黨就引導個體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建立了手工業合作組織。1941年在陝甘寧邊區建立了32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山東解放區的手工業合作組織,到1946年已發展到8000多個。這些手工業合作組織的建立,為建國後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家在幫助手工業恢復生產的同時,開始引導個體手工業者聯合起來,組織不同形式的手工業合作組織。1949年,參加手工業合作社的人數有8.8萬人,1952年參加各種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達到25.2萬人,占手工業從業人員的3.9%;產值2.55億元,占手工業總產值的5.4%。1953年,中國共產黨制訂了過渡時期總路線,決定對手工業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5年參加合作組織的人數為220.6萬人,占手工業從業人數的 29.1%;產值20.16億元,占手工業總產值的29%。1956年1月,在
全國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同時,形成了手工業全面合作化高潮。這一年,參加合作組織的人數達509.1萬人,占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2.2%;產值74.27億元,占手工業總產值的90.6%;從而基本上完成了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2~1956年全國手工業合作化情況可見表。
中國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但在合作化過程中,存在要求過急、集中過多的缺點,實踐證明,這對保存某些手工業的優勢是不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