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鄂豫邊紅軍第十一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鄂豫邊紅軍第十一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鄂豫邊紅軍第十一軍)組建於1928年。1928年7月,根據中央指示,鄂東北特委在河南省光山縣柴山保尹家咀村召開會議,決定將以湖北黃安麻城農民起義部隊為基礎組建的工農革命軍第七軍改編為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軍長吳光浩兼師長,黨代表戴克敏,參謀長曹學楷,政治部主任陳定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
  • 軍長:吳光浩
  • 人數:1500餘人
  • 簡稱:紅十一軍
  • 組成:湖北黃安、麻城農民起義部隊
  • 組建時間:1928年7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支紅軍第十一軍,鄂豫邊紅軍第十一軍,廣東東江工農紅軍十一軍,紅一方面軍的第十一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簡稱紅十一軍。史載紅十一軍有三支。

三支紅軍第十一軍

鄂豫邊紅軍第十一軍

1928年7月,根據中央指示,鄂東北特委在河南省光山縣柴山保尹家咀村召開會議,決定將以湖北黃安麻城農民起義部隊為基礎組建的工農革命軍第七軍改編為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軍長吳光浩兼師長,黨代表戴克敏,參謀長曹學楷,政治部主任陳定侯。三十一師下轄4個大隊,共300餘人。11月間,又成立了政治部,主任陳定侯。經過一年奮戰,紅三十一師發展到700餘人。1929年5月,河南商南爆發起義,起義部隊集中到班竹園整編,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二師,師長周維炯,黨代表徐其虛,副師長漆德偉,參謀長漆海峰,政治部主任漆雨元。下轄3個團。全師共100餘人,一個月後發展到300餘人。1929年11月初,安徽六安霍山農民起義,建立了第一、第二游擊隊。1930年1月20日,六安中心縣委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三師,師長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鏡堂,下轄3個團。全師共200餘人。上述3個師通過開展游擊戰爭,分別創建了鄂豫邊、豫東南和皖西3塊根據地,整個部隊發展到1500餘人。1930年4月,依照中央指示,紅十一軍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改編為紅一軍。

廣東東江工農紅軍十一軍

1930年5月19日,中央軍委發出指示信,針對中央軍委南方辦事處計畫將東江地區紅軍編為兩個軍的建議,明確表示:“中央不同意這一意見。因為現在紅軍不是要多立軍的名義,而是要充實每一軍的內容”;“東江可以成立三師,為紅軍十一軍。”於是,按照中央指示,東江特委遂將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下轄的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團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下轄第一、二、三、四、五縱隊。全軍2500餘人。軍長古大存,政治委員吳秉泰,參謀長龔楷,政治部主任羅欣然。1930年8月17日,紅十一軍攻克梅縣縣城,收繳反動武裝甚多,在東江一帶聲威大振。後來紅十一軍在轉戰閩粵邊界地區時遭到挫折。1930年12月,紅十一軍餘部改編為東江紅軍獨立第二師。

紅一方面軍的第十一軍

1933年1月25日,紅十軍奉命南渡信江到貴溪上清宮與中央紅軍第三十一師會合後,組成紅十一軍,歸紅一方面軍指揮。軍長周建屏,政治委員肖勁光,轄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共4500餘人。該軍成立後即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6月,改編為紅七軍團第十九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