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陝甘地區紅軍部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是西北地區最早的由黨中央授予正式番號的一支正規紅軍隊伍。1932年12月,中共陝西省委將陝甘游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當時,軍、師部均未成立,只組建了第四十二師第二團團部。軍政治委員杜衡兼四十二師二團政治委員。團下轄步兵連、騎兵連、少年先鋒連,共200餘人,150支槍。1933年6月13日,又將渭北、富平游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四團,下轄3個連和1個騎兵班,共100餘人,80餘支槍。1933年11月,正式組成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及其師部。師轄第三團、騎兵團。師長王泰吉,政治委員高崗,參謀長劉志丹,全師共人槍500餘。1934年秋,紅二十六軍又先後組建了第一、二團。這樣,紅二十六軍共轄4個團,計2000餘人。1935年9月,陝甘紅二十六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
  • 組建時間:1932年
  • 人數:2000餘人
  • 主要領導:劉志丹等
建制沿革,歷史地位,創建特點,

建制沿革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是西北地區最早的由黨中央授予正式番號的一支正規紅軍隊伍。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黨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指明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同年10月,在陝西黨的領導下,發動了清澗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1928年5月爆發的渭華起義,在方圓2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建立紅色政權,實行武裝割據。起義軍民與“圍剿”之敵進行了三月之久的英勇鬥爭,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成為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之後全國最有影響的起義之一。到1931年,西北地區先後爆發過清澗、渭華、旬邑等數十次武裝起義、兵暴。雖然都失敗了,但卻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培養鍛鍊了一大批武裝鬥爭的骨幹,積累了鬥爭的經驗,為後來創建紅軍和陝甘、陝北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劉志丹等人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經過長期艱苦鬥爭,於1931年9月在陝甘邊界的南梁地區建立了南梁游擊隊。10月下旬,晉西遊擊隊渡黃河轉戰至南梁地區,兩支游擊隊勝利會師。1932年初,部隊改稱“西北反帝同盟軍”。2月12日,在正寧縣三嘉塬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12月24日,部隊開到陝西省旬邑縣馬欄鎮轉角村,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2團。
1933年5月,在敵人向紅2團和照金根據地進行“圍剿”之際,左傾機會主義者領導人杜衡強令紅2團南下渭華地區,遭敵重兵圍追堵截,部隊在終南山被打散。歷經磨難,劉志丹、王世泰等倖存下來的紅軍領導人和骨幹,終於在4個月後返回照金。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第一支陝甘紅軍部隊,就這樣被“左”傾機會主義者斷送了。
紅二團南下渭華後,陝甘邊的革命鬥爭又有新的發展。1933年7月,得知紅2團南下失利的訊息後,陝甘邊特委將渭北游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4團。1933年11月3日,陝甘邊特委和紅軍總指揮部召開包家寨會議,決定恢復紅二十六軍。8日正式宣布成立紅二十六軍第42師。下轄紅3團和紅4團(騎兵團),共500餘人。隨即進軍南梁,掃除陝甘交界的反動地主武裝。到1934年,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
1934年2月至5月,陝甘寧三省軍閥糾集1萬餘人的兵力對於南梁革命根據地策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劉志丹率領紅二十六軍主力,在游擊區赤軍和游擊隊的配合下,轉至外線,連戰連捷,殲敵3000餘人,粉碎敵人精心籌劃的“圍剿”。紅二十六軍也不斷壯大,新組建了紅1團、紅2團和西北抗日義勇軍,主力達到5個團3000餘人。11月,陝甘邊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南梁召開,宣告陝甘邊蘇維埃工農民主政權正式成立,各縣區都接踵成立了紅色政權。在隴東高原上誕生並成長起來的紅二十六軍和各路游擊軍匯集成了一支不成阻遏的紅色鐵流,嚴重動搖了反動派在西北的統治。
1935年春,國民黨集合4萬兵力,對陝甘邊和陝北兩塊蘇區策動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面對十餘倍於己之敵,紅二十六軍、紅27軍(1935年1月在陝北成立,轄第84師)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志丹的統一指揮下,先後在吳家寨子、馬家坪殲敵高桂滋部兩個營又一個連。至6月底,紅軍主力和游擊隊連戰連捷,俘敵2000餘人,解放了延長、延川、安定、靖邊、安塞、保全等6座縣城,在陝甘20餘縣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游擊區擴大到30餘縣,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聯成一片。敵人的第二次“圍剿”被徹底粉。紅軍主力發展到5000餘人,游擊隊4000人,革命力量空前壯大。
1935年7月,蔣介石調兵10萬之眾,親任“西北剿匪”總司令,向陝甘邊、陝北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大圍剿。8月初,劉志丹率紅二十六軍、紅27軍北上吳堡,於幕家園圍點打援,首戰告捷,殲敵600餘人。隨即隱蔽南下,到達綏德新店一帶,再度圍點打援,以游擊隊、赤衛軍圍困定仙焉守敵晉軍一個營,紅二十六軍主力及紅27軍84師埋伏於敵必經之路。8月21日,一舉全殲西渡黃河來援的晉軍第3旅第6團1200餘人,取得定仙焉大捷,首次一戰殲滅敵人1個整團,狠煞了敵人的氣焰,充分體現了劉志丹的指揮藝術和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1935年9月,鄂豫皖紅25長徵到達陝北,與紅二十六軍和紅27軍勝利會師。9月18日,在延川縣永坪鎮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紅15軍團。紅二十六軍42師主力改編為紅15軍團78師。抗戰暴發後,相繼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第689團,八路軍第2縱隊344旅、第4縱隊4旅,新四軍第4師10旅、新四軍第3師10旅,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5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116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116師。期間,部隊適時得到調整、充實和擴編,健全建制,其主體建制一直比較完整地延續至今天。

歷史地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從誕生到編入紅15軍團,獨立奮鬥兩年零九個月,大小戰鬥500餘次,斃傷俘敵10000餘人,繳長短槍6000餘支,輕重機槍150餘挺,迫擊炮18門,擊落敵機1架,以小的代價換取了大的勝利。經過艱苦戰鬥,開闢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繼而會同紅27軍,粉碎敵人的“圍剿”,將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後,全國各蘇區幾乎全部喪失,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的危難之際,保存了全國僅剩的一塊紅色根據地,使之成為黨中央和各路紅軍的長征落腳點和抗日出發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業績。
戰爭年代,這支陝甘勁旅縱橫馳騁,南征北戰,足跡遍及18個省、市、自治區和朝鮮島,征程10萬餘里,作戰3600餘次,殲敵16.4餘萬。1949年東北軍區將由紅二十六軍沿革、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6師評為“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能猛打、猛衝、猛追,三猛稱著;善於運動野戰,攻堅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創建特點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的創建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大量的兵運工作為革命武裝的建立打下基礎。根據劉志丹提出的“變敵人的武裝為革命的武裝”的重要觀點,在革命武裝創建過程中主要通過白色(派共產黨人到白軍中開展兵運工作)、灰色(爭取、教育和改造綠林武裝,為創建人民軍隊準備民眾基礎和武裝力量)、紅色(發動組織工農武裝,建立黨獨立領導和指揮的人民軍隊)三種形式開展武裝鬥爭。第二個特點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的創建過程是與中國革命的大形勢同步發展的。從南梁游擊隊、西北反帝同盟軍、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到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都是在中共中央和陝西省委的領導下進行的。第三個特點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成為黨在陝甘邊界進行土地革命戰爭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與南方的各支紅軍相呼應,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向前發展。第四個特點是,陝甘邊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誕生的“搖籃”,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又是陝甘邊根據地得以建立並不斷發展的有力軍事支撐,互為依存,共同發展。陝甘邊根據地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的建設貢獻是巨大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