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殼運動監測網

中國地殼運動監測網

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是原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項目,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減輕地震災害損失,整合國家已有資源而建設的國家級科學研究重大基礎設施。國家1998年批准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並開工建設,是"九五"期間第一項投入運行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其建設速度之快和質量之優秀令世人矚目。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與美國GPS觀測網、日本GPS觀測網在世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殼運動監測網
  • 通過會議:原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
  • 目的:為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 批准時間:1998年
簡介,發展,作用,

簡介

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旨在以服務地震預測預報為主,兼顧國家大地測量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同時服務於氣象預報、電離層監測、海平面監測和GPS導航等領域。它以全球定位系統(GPS)觀測為主,輔之於甚長基線射電干涉測量(VLBI)和人衛雷射測距(SLR)等空間技術,結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準測量,構成高精度、高時空解析度、綜合多用、開放共享、全國統一的地殼運動監測系統。網路工程從根本上改善了我國對地球表層固、液、氣三個圈層的動態監測方式。

發展

國家投資13500萬元人民幣,其中7000萬元是國債資金。工程由中國地震局牽頭,總參測繪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四方聯合組建項目法人"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工程中心"承擔建設任務,於2000年底提前一年竣工驗收。網路工程覆蓋了我國大陸95%的國土,建成後使我國對地殼運動的監測精度提高了三個數量級,觀測效率提高了幾十倍,所產出的大範圍和時空密集的地殼運動數據,成為地球科學定量研究的基礎,將為我國地球科學發展提供豐富的基礎數據資源。工程建設期間,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委託國家計委和科技部成立了強有力的國家項目協調領導小組,並多次聽取項目進展匯報,確保國債項目發揮最大的效益。  網路工程的建成將推進地震科學研究和預測預報,提高我國防震減災能力。地殼的不均勻運動會危及水庫大壩和核電站等重大工程的安全,而地殼運動過程中的突然破裂引起的地震更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中國是一個多震的國家,飽受地震的危害。
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奪取了24萬居民的生命,一個百萬人口城市頃刻夷為平地,給社會帶來巨大創傷,造成的社會心理陰影至今未能消失。地震科學研究,自東漢科學家張衡對自然現象的定性描述逐步發展到現代的數位化定量觀測,人類孜孜以求攻克地震預報難關。在地震孕育過程中,地殼運動狀態將會發生改變,因此地殼運動異常是地震關鍵前兆現象之一。通過監測地殼運動異常,將會加速地震預報從經驗預報向物理預報的過渡,從而提高地震預報的成功率,使我國在大陸地震研究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

作用

網路工程將帶動我國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大地測量學氣象學、高空物理學、天文學、海洋學、環境科學和災害預測學等多種科學的發展,為其提供國際一流的科學研究和實驗基礎,並將為中國數字地球計畫提供支持。同時將為我國在INSAR、D-INSAR、衛星遙感等地學高新技術套用方面占據先導,為研究地球自轉極移、近地空間各圈層的精細結構提供??目、國家攀登計畫項目等已經利用了網路工程的基礎設施和觀測數據,在研究大陸動力學,特別是在青藏高原隆起成因研究等方面都有了重要進展。
網路工程將服務於國民經濟諸多方面,從而帶來可觀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為航空航海公路鐵路的提供導航服務,同時服務於精細農業、採礦石油勘探、環境管理與研究保險電力通信建築、公共安全監控、突發事件應急回響和災害緊急救助等方面,為我國廣域差分GPS導航提供基準,加速中國衛星導航定位的產業化發展。
網路工程開創了我國地學數據共享之先河,成為多部門合作的成功典範。中國地震局、總參測繪局、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測繪局四方簽訂數據共享協定,保證工程產出數據線上共享,其後中國氣象局加入,成為第五個成員部門。通過五方良好合作,將工程外的許多歷史數據也實現共享。網路為電離層研究、氣象預報研究、科研教學提供了數據服務,為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提供了科研教學服務。目前五方正致力於通過各部委向全社會開放共享,以期使國家投資發揮最佳效益。
網路工程創建了以國家人才精英團隊為本,科學、規範、民主、開放、透明的現代管理模式,獨立法人的建立成為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將造就科研事業單位性質的新理念。工程建設實行統一設計、統一規程、統一進度、統一監理、統一驗收、分級實施、部門負責的管理機制。工程實行全程協定制和契約制,實行法人領導下的首席科學家科學負責制、總工程師技術負責制、總會計師財務負責制、重要設備及基建招投標制。  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作為科教興國的代表,分別被選送參加'99巴黎中國文化周展覽和中國50周年成就展,參加2000南非中國文化周,展品被中國科技館收藏,投入運行後被評為2000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