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謀略坊·話說浙商

《中國商人謀略坊·話說浙商(圖文商諺本)》是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翔。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商人謀略坊•話說浙商
  •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 頁數:333頁
  • 開本:16
  • 定價:39.80
  • 作者:王翔
  • 出版日期:2008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1934963
  • 品牌: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商人謀略坊·話說浙商(圖文商諺本)》由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出版。主要內容講的是古今中外的商業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是文化的較量,是精神的博弈。本叢書講述近代中國(有的商幫上溯到明清時期)各地商人的傳奇故事,展現豐富多彩的經營之道、處世之理。旨在對中華商業文化的內容和精神做深入發掘總結,為當今商人群體的成長和成功提供歷史借鑑。歷史有傳承,文化有根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中國商人和消費者,中國特色經營模式和消費方式,都與我們的前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都與我們的國情鄉情密不可分。弘揚各商幫和各地域商業文化的特色。對於當今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實施特色競爭、差異定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十幾省市專家學窨精心打造,中國經濟史 學會、中國商業災學會指導支持。本叢書視野開闊,氣勢雄渾,史論結合,深入淺出,圖文拜茂,賞心悅目。旣是政府官員的歷史讀本,又是商界人士的經營指南,還是文化愛好者的 收藏佳選。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儒商搖籃:天時地利與人和
1.1 七山一水二分田
1.2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1.3 不安分的農民
1.4 “田家有子皆習書,士儒無人不識麻”
1.5 捨本逐末
1.6 僭禮逾制
1.7 浙東學派
1.8 性格稟賦
1.9 地緣鄉誼

第二章 後來居上:好風送我上青雲
2.1 “遍地龍游”
2.2 “無寧不成市”
2.3 “雞毛換糖”走四方
2.4 “悠悠信風帆,杳杳向滄島”
2.5 湖絲妙天下
2.6 紅幫裁縫.
2.7 浙商與晉商
2.8 浙商與徽商
2.9 “別成一業”的買辦

第三章 與時俱進:潮流浩蕩順者昌
3.1 從沙船到輪船
3.2 從錢莊到銀行
3.3 從舊式商業到新興產業
3.4 從行會到商會
3.5 雄踞滬上
3.6 飲譽京、津
3.7 挺進漢、渝
3.8 涉足蘇、魯
3.9 造福桑梓

第四章 老樹新花:風雨滄桑話絲綢
4.1 “無不桑之地,無不蠶之家”
4.2 “以機杼致富”
4.3 “蠶鄉絲熟海商來”
4.4 “四象、八牛、七十二狗”
4.5 “象”“牛”的後人們
4.6 從“土絲”到“廠絲”
4.7 從“綢莊”到“綢廠”
4.8 “中國的傑出商人”——黃宗憲
4.9 美亞綢之歌.

第五章 致富傳奇:創業艱辛多磨難
5.1 “商賈中之奇男子”
5.2 “活財神”的聚財術
5.3 “藉官而商”,“因官而敗”
5.4 冒險犯難拔頭籌
5.5 “飯店門前擺粥攤”
5.6 從“張大隆”到“張小泉”
5.7 陳蝶仙的“蝴蝶夢”
5.8 “借錦繡湖山之勝,施巧奪天工之術”
5.9 張靜江與西湖博覽會

第六章 “實業救國”:臥薪嘗膽建功勳
6.1 “華商辦廠,必定成功”
6.2 “擒雕”斗“飛鷹”,溫州譽“百好”
6.3 書生下海創名牌
6.4 “三星”蚊香驅“野豬”
6.5 “大中華”揚威,“雙錢”牌成名
6.6 “五洲固本皂,人人都稱道”
6.7 “三角”打倒“鐵錨”
6.8 “火柴大王”御外記
6.9 以英雄氣概,產“英雄”毛線

第七章 誠信為本:百年老店重信譽
7.1 “戒欺”、“乃眷”:胡慶餘堂的經營秘訣
7.2 “拾金不昧”與“一諾千金”
7.3 “上海道台一顆印,不如朱葆三一封信”
7.4 “若用盥洗巾,請你試一試”
7.5 “一把扇子半把傘”
7.6 “三包”服務張小泉
7.7 “漱齒誰家品最高”
7.8 從“爛糊火柴”到“火柴大王”
7.9 “信用碼頭”夸寧波

第八章 營商奇謀:八仙過海顯神通
8.1 “金字招牌硬黃貨”
8.2 產品是船,品牌是帆,推銷是風
8.3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8.4.“借債大王”的借錢術
8.5 “耳聾經理”的三次抗命
8.6 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
8.7 破舊立新,興利除弊
8.8 “小杭州”怎么當上盟主的
8.9 “阿德哥”二三事.

第九章 事在人為:“事業始於人而止於人”
9.1 “得人則興,失人則衰”
9.2 “理好人才,也就理好了錢財”
9.3 有用即是人才.
9.4 海闊引魚至,天高招鳥來
9.5 “人才不是成本,而是財富”
9.6 人本管理,調和勞資
9.7 “合作當成談戀愛”
9.8 新桃園三結義故事
9.9 “味素大王”背後的英雄

文摘

1.2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成語。但是,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實際上,中國多數地方要么由於雨水太少,要么由於氣溫太低或太高,都不大可能進行常年有效的耕作。所以,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很多地方都只能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只有在哲學層面上才具有意義。而浙江的自然環境,卻大致在好與壞之間的某一個恰當點上。
浙江氣候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光照、熱量和降雨同步,這在氣象學上被稱之為“光熱水汽同步”,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年平均降雨量約1500毫米,隨全年氣溫變化而大致均衡分布,這是國內80%以上地區所沒有的優越氣候條件。
浙江冬季的極端氣溫較低,如果沒有足夠的禦寒建築、食物儲存和衣服保暖,就較難生存下來。這就對浙江人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形成了又一個強化經濟活動的激勵因素。
全省年平均氣溫18.1℃,全年氣溫變化平緩,比較有利於戶外活動。夏季不像廣東、海南那樣炎熱;冬季沒有北方省份那樣寒冷,全年可以有十個月的時間適宜於戶外勞作和活動。
這樣的氣候條件,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上的重要意義,就在於促使農民形成了對自然界的積極理性預期。如果你不付出,你就不可能有收穫,就難以在這塊土地上生存;而只要能夠投人相應的勞動,也就會得到相應的產出,甚至可以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儘管這種勞動投入有時可能相當艱辛,但尚未超出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同時,這種勞動的艱辛,也會被強烈的生存衝動、對北方寒流來襲的恐懼、對豐收的渴望以及收穫時的喜悅所沖淡。
舒爾茨說過,農民是天生的經濟學家,他們會根據長期積累的勞動與勞動成果之間關係的經驗,來決定當前勞動投入的大小。在浙江,只要肯乾,大自然就會賜予人們所需的衣食,形成勞動與土地回報之間的良性循環。在這種人與自然的長期積極互動關係中,人們有可能繼續以自己的勤勞行為,換取大自然的進一步回報,並不斷擴大改造環境的方式和範圍,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於是,便形成了浙江人引為自豪的精細農業、多樣化農業、商品化農業和耕讀文化。
根據長期形成的投入產出經驗,浙江人形成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積極理性預期,造就了作為當地社會習俗基本組成部分的勤勞行為。不難看出,由此孕育出的勤於勞作、精於計算、敏於創新、勇於開拓的社會精神氣質,對於浙商的成長和成功是怎樣的一筆財富。
1.3 不安分的農民
大約在唐、宋時期,南方農業實現了對北方農業的歷史性超越。南宋以後,浙江精細農業已經積累了比較系統的成熟經驗。隨著宜耕地逐漸墾殖完畢,農民們不得不在小塊土地上增加勞動投入,增加有機肥使用,在土地總量不變的情況下,維持著起碼的溫飽。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稻麥兩熟制已占主導地位,有些地方還出現了雙季稻栽培。陸地和水面綜合利用的基塘生產方式也已出現,農—桑—魚—畜緊密結合,形成了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
浙江農民不會讓田地閒著,農業的複種指數高踞全國各省第一。在耕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複種指數愈高,全年工作量愈大,再加上浙江以水稻為主,一季水稻的每畝投工量通常是一季小麥的兩倍左右。高複種指數導致浙江農民的地頭勞動分布於全年不同季節,沒有大塊的農閒時間。除了種水稻外,浙江農民還有大量農活要做。所以有人認為:
浙江農民是中國最勤勞的農民之一。
正是在農業精細化的發展過程當中,逐漸在傳統農業的框架內,培養起了浙江農民精於計算的企業家素質。農民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著小塊耕地,他們要維護水利,改良農具,選擇良種,精心安排不同季節農作物的搭配,密切注視投入與產出的變化。
精耕細作推動了商品性農業的長足進步,棉、麻、蠶、桑、茶、果開始大量種植,不同特質的土地,不同地區的農民,發揮比較優勢,通過商品交換,進一步增加了收入。作物的多樣性與作物的商品性連線在一起。一般而言,糧食作物的商品率較低,經濟作物則主要是為了出售而生產,商品率較高。
歷史和實踐都已經證明,農民以種植糧食為主,商品經濟意識就比較薄弱,非農產業的發展就相對滯後;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商品意識就比較強,非農產業的發展就相對較快。更重要的是,這種商品化農業經營使浙江農民較早接受了商品經濟的洗禮,培養了他們比較開放,關注市場,易於接受新事物,敢於開拓創新的企業家精神。

序言

寫作本書,意在打撈已經淡化或正在消失的商業文化,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為了正視今天。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使得地域商業文化重新自我定位的需求得以浮現,於是,透過市場經濟的視野審視歷史,挖掘獨特的地域商業文化傳統,便呼應著今天風起雲湧的浙商崛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在,與浙商有關的類似著作並不鮮見,它們在信息量上大大增強,在歷史知識和詮釋框架的選擇上也更加多元,但是,眾多相異的文化、歷史因素常常處於並列展示的狀態,寫作者只能給出一個排列的模式,而無法給出一個整體性的理解框架。以這樣的歷史敘述建立起來的對“傳統”的理解和表達,很難具備歷史關聯性,傳統的自身內涵和統合作用並未由於更多新歷史元素的介入而得以豐富,相反有所衰減。取而代之的,只是強化了某種模糊的印象和認同。
本書不同於人們已經司空見慣的企業史料彙編,也不同於時下充斥坊間的人物傳記輯錄,而是從一個新的視角出發,以浙江商人與地域文化的關係為經,以浙江商人的發展流變及經營管理之道為緯,力求編織出一幅獨具特色而又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
本書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浙江商人成長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基因。浙江面海通江,既朝向浩瀚的大海,又緊連廣袤的內地,處在一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人多地少、單憑土中刨食難以維生的困境,更使得從事工商業活動成為一個合理的選擇。支撐著這種工商業活動發展的,則離不開浙江人較高的文化教育水準,離不開浙東學派長期以來“工商皆本”的呼籲,離不開當地民眾敢於衝破清規戒律的勇氣,也離不開通過種種複雜的親緣、地緣和業緣關係構建起來的經商網路。
其次,浙江商人成長的歷史過程與基本狀況。自然環境與社會結構的互動作用,使得浙江人很早就開始了國內外的經商貿易活動。寧波很早就成為海外貿易和造船業的—箇中心,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港之一。唐、宋時代,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浙江被稱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湖絲之盛,“衣被天下”。明代以後,—種新的生產關係的萌芽最先在浙江出現,內源性的早期農村工業化表現出引人注目的發展勢頭。也就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在傳統中國聲名昭著的龍游商幫和寧波商幫,史有“遍地龍游”和“無寧不成市”之說。
近代史上,西方資本主義憑藉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關閉的大門。炮艦後面緊跟著商船,運來大批洋貨,在占領中國市場、攘奪中國權益的同時,也刺激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社會經濟發生了千百年來未有之巨變。浙江商人以家鄉為基地,以上海為中心,以全國乃至海外為舞台,上演了更加波瀾壯闊的經商活劇,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最為活躍的地域性資本家和企業家集團。
再次,浙江商人成長的群體經驗與經營智慧。長期的商業活動,使得浙江商人積累了大量的經商理念、原則、謀略與方策,其中有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致富經歷,也有一以貫之、堅守不渝的道德信條,又有別出心裁、五花八門的奧秘訣竅。有些可以說是各地商人的共同經驗,有些則明顯帶有浙江商人的獨特品性。考慮到本叢書的編纂目的,在這個問題上需要稍微多說幾句。
近代浙江商人大多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短短數十年間,脫穎而出成為近代中國實業界屈指可數的“大王”、巨頭,這與他們在市場競爭的風浪中勇於搏擊、苦心經營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創業歷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困厄與順利相互交替,但是他們善於把握機遇,努力規避風險,表現出相當高超的膽識和謀略,錘鍊出以平實和機巧相結合的經營風格和經營方策。
綜觀近代浙江商人創業成功的經驗,最主要的無外乎兩點:一是在生產上注重產品質量,力創優質名牌,二是在經營上致力於開拓市場,靈活購銷。各家企業為了實現這兩點,都有一些高招和訣竅,概括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正心誠意,實事求是。論及創辦實業,近代中國成功的民族企業家大多有這樣的感慨:“古之聖賢,其言行不外《大學》之‘明德’,《中庸》之‘明誠’,正心修身,終至國治而天下平。吾輩辦事業亦猶是也,必先正心誠意,實事求是,庶幾有成。”所謂“正心誠意,實事求是”,落實到具體的經營活動中,就是要“盡忠實之心力,做忠實之事業”。成功的民族企業一向把提高產品質量,創出優質名牌,贏得客戶和消費者的信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社會信譽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基點。
一批浙江商人創辦的企業之所以迅速成長,數十年間聲譽卓著,就是正心誠意、實事求是的結果。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生產這些著名品牌的企業都堅持不粗製濫造,不作偽假冒,反對魚目混珠,以次充好,欺矇顧客,並且針對企業內部的相對薄弱之處,最佳化管理,改良技術,引進設備,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水平,確保商標的市場信譽。在企業經營和市場行銷中講究誠信,絕不是放棄競爭,恰恰相反,正是要以誠信守法為本,務實經營,創造更強的競爭優勢。
第二,勇於進取,百折不撓。近代浙江商人創業,大多是白手起家,很少有什麼靠山和背景。處於順境時,他們勇往直前,極力擴張,然而,創業過程也常常面臨逆境,這既包括企業創辦時外界的種種留難阻礙,更有市場上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真可謂“責任愈重,挫折愈多,慘澹經營,備嘗艱險”。面對困難和挫折,浙江商人“勇於進取之毅力操之如故,壯往不撓之氣概充然自若”,總是憑藉堅韌不拔的奮鬥渡過危難。
浙江商人在企業經營中勇於進取、堅韌不拔的精神,在應對危局、克服危機中表現得尤為顯著。在困厄面前,他們不僅沒有退縮消沉,反而更加頑強地拼搏,正是依靠著這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浙江商人的企業才終於能夠挺過接踵而至的陣陣風浪,得以保全並不斷發展。
第三,開拓創新,敢為人先。近代浙江商人在經營實踐中領悟到“只有進步才能生存”的道理,認識到只有採用最先進的制度,引進最適用的技術,才能“減輕開支”,“解除困苦”,企業“方有發達之日”。他們把引進制度和技術的要訣概括成兩句話:一是“唯以添機改良為條陳”;二是“用最新最省之計畫”。就是說,一方面要引入最先進的制度和技術,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儘量付出較少代價,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如果說近代民族企業家創辦新企業主要是從國外引入先進制度和技術,那么,在老企業的擴充發展中,較多的就是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革新。無論引進也好,創新也罷,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增強競爭力,這是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推陳出新,不斷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始終保持在同行中的領先地位,就成為企業能否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
第四,高瞻遠矚,統籌兼顧。在企業經營中,成功的浙江商人總是用相互聯繫和統籌兼顧的觀點來看待事務、處理問題,即所謂“凡事當知層層相因,不能但顧一方也。”他們經營企業長於統籌兼顧,整體最佳化,不會單純追求企業內部某個環節的改善而忽略其他環節,而是把人、財、物、產、供、銷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全面考慮技術革新、原料供給、生產組織、市場行銷以及資本積累和擴張,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層層相因,環環相扣,統籌兼顧,以成大業。
在多年的經營管理實踐中,近代浙江商人立足現實,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經營方式。這一套經營管理方式幫助他們在瞬息萬變的形勢中正確地辨認方向,在事關生死存亡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擴張發展。成功的浙江商人立足於適應市場環境和條件,從原料、產品的購銷調存做起,進而操作資本的周轉運籌,實現增值積累,把握市場競爭的決勝之道。
第五,審時度勢,多謀善斷。產品的市場行銷,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基。近代成功的浙江商人在確定投資方向和項目時,都對市場狀況進行過充分的調查與研究,審時度勢,正確決策。他們從企業建成投產的第一天起,就把產品銷售作為與生產組織、企業管理、技術改進相併列的經營重點,千方百計培植名牌產品,打造著名商標,以高質量的產品樹立良好的社會信譽,從而牢牢掌握住市場主動權。
商場似戰場,智者贏,強者勝。市場是個活躍多變的場所,商品供求的變化和價格的浮動受到市場多種因素的制約,產品一旦進入市場,便服從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價值規律的調節。企業經營者要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抱著務實的態度來進行商品交易。掌握市場信息、預測市場動態、保證產品信譽、擴大市場份額等,都來不得絲毫虛假和馬虎,也容不得半點浪漫和天真,不然,市場規律鐵面無私,優勝劣敗是鐵的法則。近代成功的浙江商人都在企業經營實踐中學會了務實求生的本領,“剛柔相濟,變在其中”,在瞬息萬變的形勢下善用謀略,明察,慎算,善決,奇變,既有對市場客觀形勢的正確判斷,也有對經營主觀條件的清醒估計,做到攻無定勢,守無常形,靈活處置,出奇制勝。
不言而喻,近代浙江商人的經營之道和操作手法是極為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這裡的簡單概括只是九牛一毛,難免掛一漏萬。這些屬於過去時代範疇的切身體會和經驗總結,同當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相比,不可避免地顯現出其中的粗淺簡約和時代局限,但是,在商業文化演進的歷史長河中,它們卻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價值,永遠值得後來的人們思考、借鑑甚至仿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