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食療

中國古代的醫務工作者、保健工作者根據長期的經驗或總結,主要是根據中醫的藥食同源的理論和基礎,有些病症是可以通過膳食的調整而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食療
  • 起源:夏以前,已開始釀酒,並用於醫藥
  • 已佚典籍:《神農食忌》、《黃帝食禁》
  • 已佚典籍:《老子食禁經》《神農食忌》
  • 典籍:《千金食治》《本草綱目》等
  • 參照:《本草綱目》
介紹,醫食同源,典籍,

介紹

我國古代,人們在尋找食物來源的同時,通過實踐,發現了許多能食和不能多食而卻有醫療作用的東西,藥物與飲食很早就產生了聯繫。夏代以前,已開始釀酒,並用於醫藥。此後的調味品,同時也多是藥物,如姜、桂之屬。《周禮》中“八珍之齊”和“齊”即後代“方劑”之“劑”。“

醫食同源

“醫食同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並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理論。周代宮廷中四種醫生之一的“食醫”其職責專為帝王調劑飲食,大略相當於今日的營養師,可見當時對研究飲食預防疾病和保健,已有相當的認識,其意義已遠超出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範疇。食醫掌管王室人員的六食(六種飯食)、六飲(六種飲料)、六膳(六種肉食)、百饈(各種美味食品)、百醬(各種醬食)、八珍(八種珍貴的肉食)等的分量搭配,其設定是我國最古老的宮廷食療保健制度。此後,歷代醫學家、學者發揚光大之,涉及或著重論述食療內容的

典籍

有:託名的《神農食忌》、《黃帝食禁》、《老子食禁經》、(均已佚),《內經》、《神農本草經》、東漢華佗《食論》北魏崔浩《食經》、南朝梁劉代《食方》、唐孫思邈《千金食治》孟詵《食療本草》、陳藏器《本草拾遺》、昝殷《食醫心鑒》、宋官修《開寶本草》、《嘉祐本草》、《圖經本草》、唐慎微《類證本草》、郎宗奭《本草衍義》、婁居中《食經通說》、金李杲《食物本草》、吳祿《食品集》、高濂《遵生八箋》、李時珍《本草綱目》、清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張英《飯有十二合說》、曹廷棟《粥譜說》、章穆《調疾飲食辨》、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等等,反映了我國古代在飲食保健科學方面的高度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