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詞歌賦

中國古代詩詞歌賦

中國古代詩詞歌賦頗豐,如《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至今為人民珍視的樂府詩,就是那些來自民間、描寫民生疾苦、真實地揭露封建社會種種矛盾的樂府詩歌,即樂府民歌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中國古代詩詞歌賦》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徐潛主編的《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是以知識點為話題的圖書中,圖文並茂,介紹全面,語言通俗,雅俗共賞。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詩詞歌賦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頁數:204頁 
  • 開本:16
  • 作者徐潛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721513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是一個富於創造精神的民族。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貢獻著自己的才智。徐潛主編的《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包括五部分內容分別是:《詩經》、屈原與楚辭、樂府民歌、司馬相如與漢賦和《古詩十九首》等內容。

圖書目錄

一、古代詩歌總集——《詩經
二、屈原與楚辭
三、樂府民歌
四、司馬相如漢賦
五、千古五言之祖——《古詩十九首

文摘

二、《詩經》的收集與流傳
(一)振木采詩
詩經》共有三百零五篇,包括公元前11世紀(或更早)至公元前6世紀,即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問的作品。它產生的地區,東臨渤海,西至六盤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漢流域,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的大部。
這些上下五百年、縱橫數千里的作品是怎樣蒐集、匯總成冊的呢?先秦典籍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古代有采詩說。
 漢代的歷史學家提出關於周代時有“采詩”制度的說法。班固《漢書·食貨志》記述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這就是說,每當春天來到的時候,集居的人群散到田間去勞作,這時就有叫做“行人”的采詩官,敲著木鐸(以木為舌的鈴)在路上巡遊,把民間傳唱的歌謠採集起來,然後獻給朝廷的樂官太師(樂官之長),太師配好音律,演唱給天子聽,讓天子“足不出戶而知天下”。另外,同書《藝文志》中還記述說,古代設定采詩官採集詩歌,目的是“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代記載“采詩”之說的還見於何休的《公羊傳》註:“五穀畢入,民皆居宅,男女同巷,相從夜績。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公羊註疏》卷十六)關於“采詩”和“采詩”的目的,與班固漢書》記載大致相同,惟說“采詩”者是男女年老無子的人,而不是“行人”,或者方式不止一種。這些雖然出於漢代人的記述,可能還是有一定根據的。因為在古代交通十分不便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由官府來主持采詩工作,靠一己之力來完成這樣一部時代綿長、地域廣闊的詩集採集工作,恐怕是不可能的。
至於當時統治者采詩的目的,即為什麼要花這么大力氣廣收這些民間詩歌,除了要考察人民的動向,了解施政的得失,以利於他們的統治以外,大約還有蒐集樂章的需要。我們知道,周王朝是很重視所謂“禮樂”的。按照當時制度,舉凡在一切祭祖、朝會、征伐、狩獵、宴慶等場合,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在舉行各類儀式、禮節的時候,就要配合演奏樂章。所以,當時朝廷,專門設有樂宮“太師”等,樂宮的職務就是專門負責編制和教演各種樂曲,供上述各個場合使用。可以想見,當時樂官們在編制樂章時,除了自己創製以外,一定還要利用或參考許多民間唱詞和樂調,這樣收集流傳的一些民間樂歌作品,也會是他們經常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工作。當然,這是指《詩經》中的那些流傳於各地的民謠俗曲說的。
(二)獻詩 《詩經》中還有很多頌詩和貴族文人所作的政治諷諫詩,是如何得來的呢?即通過所謂“獻詩”的渠道,而匯聚到當時朝廷中來的。獻詩說認為古代天子為了考查時政,命諸侯百官獻詩。宋朱熹在《詩集傳·(國風>注》中認為“風”詩是諸侯采來作為貢物獻給天子,天子得到後就拿給受樂官看,通過這些詩來考察民風的好壞,以此來了解政治的得失。采詩與獻詩,目的是一致的。根據《國語·周語》記載,周王朝是有讓公卿列士即貴族官員和文人獻詩的制度。
中國古代詩詞歌賦
中國古代詩詞歌賦

序言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對既有文化傳統均繼承和普及。該書就是基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我們想通過這套圖書把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展示出來,止具有國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電和文化,為我們今天振興民族文化,創新當代文明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
其實,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一樣,都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綜合體”,是一種長期積澱的文明結晶。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樣,我們今天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交融在一起。我們想通過這套書,把那些文化中的閃光點凸現出來,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價值的營養。做好對傳統文化的揚棄是每一個發展中的民族首先要正視的一個課題,我們希望這套文庫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在這套以知識點為話題的圖書中,我們力爭做到圖文並茂,介紹全面,語言通俗,雅俗共賞。讓它可讀、可賞、可藏、可贈。吉林文史出版社做書的準則是“使人崇高,使人聰明”,這也是我們做這套書所遵循的。做得不足之處,也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4年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