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的文學發展史)

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的文學發展史)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的是從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歷史。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悠久,其起源,約略同中華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長的歷史上曾經產生出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作家和數不清的優秀作品,出現了多姿多彩的體裁、題材、風格、流派,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文學潮流和文學理論, 內容極其豐富。這是一筆無比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民族文學之林,我國古代文學以自己無比輝煌的成就和無比鮮明的獨特風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文學史
  • 外文名: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 類別:文學
分期,神話傳說,詩歌總集,楚辭,屈原,歷史散文,諸子散文,漢賦,賈誼,史書,司馬遷,班固,漢樂府歌,

分期

各時期的主要文學樣式
《中國(古代)文學史》高教版《中國(古代)文學史》高教版
(1)上 古 時 期神話傳說
(2)先 秦 時 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 漢 時 期:辭賦 樂府民歌 歷史散文
(4)魏 晉 南 北 朝 時 期:詩歌等
(5)唐 代 時 期:
(6)宋 代 時 期:
(7)元 代 時 期:曲
(8)明 清 時 期:小說

神話傳說

(1)所謂神話,是上古時代的人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所幻想出來的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敘的集體口頭創作。上古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
上古神話 女媧補天上古神話 女媧補天
(2)上古神話的主要內容有:
A、解釋自然現象的:女媧補天、女媧造人(始祖神話)、盤古開天(創世神話)
B、反映人類同自然鬥爭的:大禹治水(洪水神話)、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反映抗爭精神)
C、反映社會鬥爭的:黃帝戰蚩尤(戰爭神話)
(3)記載上古神話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經》等.

詩歌總集

一、名稱《詩經》原名《詩》,或稱“《詩》三百”。漢武帝“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置五經博士”(《漢書·武帝紀》),崇《詩》為經,稱《詩經》。
詩經之《周南·桃夭》詩經之《周南·桃夭》
二、篇數
《詩經》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乃所謂“笙詩”,有目無辭,故實有305篇。《墨子·公孟》:“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說明《詩經》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樂歌總集。
三、作者
《詩經》只有少數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墉風·載馳》據《左傳·閔公二年》所記為“徐穆夫人”所賦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難確考。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所謂“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種臆測。可以斷定的是,《詩經》的作者身份十分廣泛,有上層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層的“士”,“風”類詩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層的平民百姓,同時這類詩歌大多是集體創作的。
四、《詩經》詩篇的來源和編訂
詩三百來源和編訂,先秦古籍無明確記載,歷來有三種說法:
1、采詩說: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蒐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這種采詩制度的目的是觀風察政。
①西漢人寫的《孔叢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
②西漢劉歆《與揚雄書》:“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③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④《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震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
⑤東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男女有所怨恨,相以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
2、獻詩說:民歌是由各國樂師蒐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蒐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里了。周代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諫。公卿列士所獻之詩,既有自己的創作,也有採集來的作品。
①《國語·周語》:“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邵公諫厲王弭謗》)
②《晉語》:“在列者獻詩。”
③《毛詩·卷阿傳》:“王使公卿獻詩以陳其志。”
3、刪詩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東漢王充《論衡·正說》:“《詩經》舊時亦數千篇,孔子刪其重複,正而存三百五篇”。刪詩說影響很大,至今有人堅持,但多數學者認為此說不確: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吳公子季札魯國觀樂,魯樂公演奏十五國風,名稱順序與今本是《詩經》相同。當時孔子僅8歲。《史記》說孔子刪詩是在“自衛返魯”之後,但《論語》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詩”、“詩三百”。春秋時期諸侯宴饗和出使,常賦詩言志,所賦之詩多為《詩經》。而賦詩言志之風,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孔子曾罵過“鄭聲淫”,“惡鄭聲之亂雅樂也”。主張“放鄭聲”。但現本《詩經》鄭衛民歌依然很多。可見,說《詩經》由他刪選而成,則是不可信的。孔子對“詩”可能作過“正樂”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對“詩”的內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4、綜合說:
①根據十五國風的具體作品和去古未遠的漢代大量採集詩歌的制度看,周代也可能存在采詩制度。
②根據雅、頌的具體作品看,周代同時也可能存在獻詩制度。
五、《詩經》的分類
《詩經》中的詩歌均為曾經入樂的歌曲,按音樂性質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即音樂曲調,它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國風即各地方的樂調。《風》即“十五國風”,計周南、召(shào)南、邶(bèi)風、鄘風(yōng,)、王風衛風鄭風魏風唐風齊風秦風陳風、檜(kuài)風、曹風、豳(bīn)風。共有160篇,
“雅”即“正”,又與“夏”同。周王畿一帶原為夏人舊地,周人亦自稱夏人。王畿是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稱“正聲”或“雅言”,即標準音。宮廷和貴族所享樂歌為正聲、正樂,《雅》指相對於各地“土樂”而言的“正樂”,其名為尊王觀念的反映。《雅》詩共105篇,分為《大雅》和《小雅》,它們大多是宮廷宴享的樂歌,大部分是西周時的作品。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頌》詩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朝廷、宗廟祭祀的樂歌。共40篇。《頌》詩多簡短,音調緩慢,韻律欠規則,不分章,不疊句,表達對神祖的虔誠崇拜,是奴隸社會神權王權至上的反映。《頌》在當時最受尊崇,而從文學角度看,價值遠不如《風》、《雅》。
六、產生的時代
確切年代已難一一確考。可大致確定作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至前6世紀)約五百年間。《周頌》最早,主要為周初之作,《魯頌》較晚,是春秋魯國宗廟祭樂,《商頌》並非商詩,而是春秋殷商後裔宋國廟堂樂歌。
七、產生的地域
《詩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周頌》出於鎬(hào)京,“二雅”乃王畿之樂(西周都鎬京,東周都洛邑及其周圍地區),至於“十五國風”,其名稱大都標明了產生的地域;唯《豳風》和“二南”(《周南》、《召南》)尚難確指。總之,《詩經》產生的地域甚廣,約相當於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也就是黃河、長江、漢水、渭水流域的廣大地區,大抵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南擴展到江漢流域,延及當時的中國大部。

楚辭

(1)“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首的楚國人在本國民歌基礎上創造的一種新的詩體。
楚辭箋注楚辭箋注
(2)《楚辭》是漢人劉向將楚國屈原、宋玉以及漢代的東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詩歌編為一個集子。
它是繼《詩經》之後的又一部詩歌總 集,有詩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絕大多數。

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出身貴族。他“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政治上主張修明法度,聯齊抗秦,遭保守派反對,先後兩次被放逐(前— —漢北;後— —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曆5月5日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像屈原像
(2)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詩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得伸展抱負的憤懣。
名篇:《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
(3)《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義傑作,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首抒情詩(第一首敘事詩是漢代的《孔雀東南飛》)。詩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的浪漫主義基礎。
(4)我國詩歌史上有“風騷”並稱。“風”指《詩經》國風,“騷” 指《離騷》,二者又代表了文學。

歷史散文

(1)《尚書》:上古之書,記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作者不詳。今存
(2)《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內容從魯隱公到魯哀公共240多年的歷史。
孔子編訂。記事簡單,類似新聞標題。
左丘明墓左丘明墓
(3)《左傳》: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為春秋做傳的,記事比《春秋》多13年,
作者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
(4)《國語》: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內容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500多年的歷史相傳作者為左丘明。
(5)《國策》:又名《戰國策》,是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國別體史書,共12策33篇。西漢劉向編訂。
(6) 名 句: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滿招損,謙受益|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亡羊補牢,猶為遲也

諸子散文

(1)《論語》:儒家經典。孔子弟子編纂。反映孔子思想(禮治),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儒家創始人。
孔子畫像孔子畫像
(2)《孟子》:儒家經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人,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義),32篇
荀子,名況,後人尊稱“荀卿”,趙人,儒家最後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愛),53篇
墨子,名翟,魯國人,墨家創始人。
(5)《老子》:即《道德經》,道家經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無為)81章
老子,名耳,字伯陽,道家創始人 。
(6)《莊子》:即《南華經》,道家經典,反映莊子思想(清淨無為),33篇
莊子,名周,宋國人,道家學派重要人物。
(7)《韓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韓非著,反映韓非思想(法治),55篇。
韓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孫子》:即《孫子兵法》,孫子著。我國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13篇。
孫子,名武,字長卿,齊國人,我國古代軍事家。
(9)《呂覽》:即《呂氏春秋》,雜家代表著作。呂不韋集門人編寫,160篇。
呂不韋,韓國商人,曾為秦的相國。
(10)名 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可忍,孰不可|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漢賦

(1)“賦”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屬於韻文。
(2)形成期(漢初---漢武帝)多為書寫悲憤之情的“騷體賦”,有賈誼《吊屈原賦》, 枚乘《七發》等
全盛期(漢武帝---順帝)多為歌功頌德的長篇“大賦”,有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賦》, 班固的
《兩都賦》和楊雄的《甘泉賦》等。
轉變期(漢順帝---漢末)多為篇幅較小的抒情“小賦”,有張衡《二京賦》,蔡邕《述行賦》等。
(3)“漢賦四大家”是:楊雄、司馬相如、班固、張衡

賈誼

賈誼,西漢初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世稱賈生、賈長沙,33歲死。
(2)賈誼的著名散文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
賈誼的著名辭賦有:《吊屈原賦》,《鵩鳥賦》
(3)賈誼共有文章58篇,西漢劉向將其編訂為《新書》。
賈誼畫像賈誼畫像

史書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二十歲開始漫遊,三十二歲繼父職為太始令,四十二歲開
司馬遷像司馬遷像
(1)始寫〈史記〉。後因李陵(李廣之孫)降匈奴一事得罪漢武帝受宮刑並下獄。出獄後發憤著書,歷經
十多年,完成《史記》。
(2)《史記》,又叫《太始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130篇,52萬餘字,分為本紀(12)
世家(30)、列傳(70)書(8)、表(10)五部分,記載從傳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的歷史。
(3)《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魯迅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司馬遷還有辭賦8篇和著名的散文《報任安書
(5)名 句: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班固

(1)班固,字孟堅,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記後傳〉。班固曾被污入獄,其弟班超替其
班固畫像班固畫像
力辯,出獄後任蘭台史令,奉詔寫史,歷經二十餘年,完成《漢書》。
(2)《漢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西漢)。全書共100篇,分為帝記(12)、列傳(70)、表(8)、
志(10)四部分記載了從漢武帝到王莽共229年歷史。
(3)班固 還是東漢著名的辭賦家(〈兩都賦〉)
(4)名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漢樂府歌

(1)“樂府”是兩漢時期的音樂機構。它的任務有二:一是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演奏,二是採集
民歌。後來,樂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詞。
(2)樂府民歌的最大特點是寫現實生活,敘事性強。
(3)樂府民歌的佳作:《陌上桑》,《孔雀東南飛》,《長歌行》等。
(4)《孔雀東南飛》是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第一首長篇抒情詩是〈離騷〉),它與北朝的《木蘭詩
合稱為“樂府雙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