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是嶽麓書社2003年10月1日出版的圖書。本書講述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若干問題及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負面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出版時間:(2003年10月1日)
  • 裝幀:平裝
目錄,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編輯推薦,投稿須知,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一、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若干問題探討
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負面影響
三、唐宋時期自然環境的變化對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四、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技術進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動力之一
一、技術進步和唐代江南的水利、農業
二、技術進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農業
三、技術進步和唐五代航運業的發展
四、技術進步和宋代航運業的發展
五、技術進步和唐宋冶金、製造業的成就與局限
第三章 制度變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動力之二
一、關於國家界定產權問題
二、關於租金最大化問題
三、“統治者的權力擴散”和經濟重心南移的關係
第四章 唐宋江南經濟研究
一、唐五代太湖地區經濟試探
二、關於唐五代太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的再認識
三、五代時期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
四、唐五代長江中游經濟發展的新動向
五、宋代福建山區經濟的發展
六、宋代福建沿海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
七、五代十國商品經濟的初步考察
八、五代兩宋閩贛的商品交流
九、宋代福建沿海對外貿易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
十、福建歷史上經濟發展的若干問題
後記
再版後記

圖書信息

出版社:嶽麓書社; 第1版 (2003年10月1日)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
叢書名: 南強史學叢書
精裝:382頁
開本:32開
ISBN:7806652981
條形碼:9787806652985

作者簡介

鄭學蒙,1937年9月生於浙江省天台縣,1960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現任該校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代表作有:《五代十國史研究》(1991年)、(中國賦役制度史》(主編,1994年出版,2000年重版)、《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1994年出版,2000年重版)、《中國企業史》(古代卷)(主編,2002年)等。榮獲一、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獎等獎勵。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一書是我十餘年來探索唐宋江南經濟發展規律和特點的一個總結,其中約百分之六十的文字已發表。現在趁這本書出版的機會說一下本課題的研究過程。
大約在七十年代末,我在中國古代經濟史的教學中發現自己對明中葉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前提”還缺乏深入的了解,就萌發了研究一下唐宋商品經濟的願望,看看資本主義萌芽是怎樣從古代的商品貨幣經濟中開始的。我做的第一個課題是《唐代商人和商業資本的若干問題》,發表在《廈門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研究結果表明唐代商業資本的積累顯然還不可能成為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前提”,其原因可能是商品經濟的水平還未達到足以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程度,為了說明這一點,我開始商品經濟的歷史考察,寫成《五代十國商品經濟的初步考察》一文。並且由此人手,展開地區經濟研究,試圖發現傳統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的較為具體的過程,故有《唐五代太湖地區經濟試探》、《關於唐五代太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再認識》、《五代時期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試論唐五代長江中游經濟發展的新動向》以及有關福建經濟發展的三篇論文(其中兩篇與魏洪沼同志合作完成)。以上對太湖地區、長江中游(兩湖、江西)、福建的區域經濟研究結果,使我對商品經濟的發展的具體過程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對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發展中生產各部門之間、地區之間互為市場的關係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反觀過去,自感淺薄。
正在這個時候,我也涉足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討論。自從張家駒先生《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一書出版(1957年)以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問題引起史學界的注意,討論漸次展開,不少學者就這個問題發表或簡或詳的意見(參閱《爭鳴》(南昌)1990年第6期盧星、倪根金的“綜述”)。因為我已做過江南三個地區的初步研究,比較容易捲入這場討論。1988年,我和陳衍德同志合作寫成了反映我們觀點的《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若干問題》這篇長文,摘要刊登在《光明日報》1988年6月15日“史學”版上,全文承陳文華兄之垂愛發表在《農業考古》1991年第3期。這篇文章對南移的若干理論問題進行探討,比如開發地區與經濟重心地區的區別;南移的標準;南移完成時間;經濟重心南移與政治中心分離以及對南方地主集團的依仗等等。總之,不再簡單地描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諸方面表現了。
在這個基礎上,我申請到1990--1993年國家教委第二批博士點基金課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綜合研究》。這個課題如何做?由於不願重複描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和已提出的問題,我決心從技術進步人手,深入研究南方經濟發展的內在原因。我曾在荷蘭萊頓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歐洲高校作過學術訪問,結識多位漢學家,我對他們運用技術史成果研究中國經濟的成就表示驚嘆。在考察歐洲工業革命歷史過程中,也對歐洲技術史的作用有所認識。
我以為中國學者對社會變革的分析偏重從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角度而疏於從生產力史角度去分析。原因是中國歷史學者的自然科學素養較為不足,而自然科學史研究與社會經濟史研究又尚未很好結合。從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角度說,偏重生產關係已屆從內因出發而不是從外因出發;但是從生產本身來說,生產力是內因,生產關係則是外因。就是說人的生產經驗的積累、科學技術發明才是生產發展、經濟進步的真正動力,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只是這種發展的外部條件。
基於這種認識,我開始從技術進步角度,寫成唐、宋航運業,唐、宋農田水利與農業以及冶金與製造業等三個領域五篇論文,力圖從另一角度闡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現有的技術史研究成果給予我很大幫助,我在綜合現有成果時也作了某些探討。這樣,我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問題的看法比以前有所加深。但是,縱觀全書,無論經濟進程或者技術進步的研究仍感不夠全面深入,拋磚引玉而已,希望專家們多加指正。
因為我長期擔任學校行政領導工作,諸事叢集,以致這個課題延至今年始告完成。承蒙嶽麓書社社長夏劍欽同志的垂愛,立刻批准出版本書;嶽麓書社的管巧靈同志則是直接提議出版本書者。謹此一併致謝。
廈門大學歷史所的陳衍德、魏洪沼同志是本書四篇論文的合作者;美術系李文絢副教授為本書繪製了兩幅插圖;陳明光、施偉青、韓升諸同志以及研究生劉艷傑,熱情關心支持本書的寫作或提供資料、信息,在此也表示感謝。總之,一部書稿的出版,往往是集體智慧、勞動的結晶,斯言不虛也。
本書獲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資助。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一書是我十餘年來探索唐宋江南經濟發展規律和特點的一個總結,其中約百分之六十的文字已發表。現在趁這本書出版的機會說一下本課題的研究過程。
大約在七十年代末,我在中國古代經濟史的教學中發現自己對明中葉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前提”還缺乏深入的了解,就萌發了研究一下唐宋商品經濟的願望,看看資本主義萌芽是怎樣從古代的商品貨幣經濟中開始的。我做的第一個課題是《唐代商人和商業資本的若干問題》,發表在《廈門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研究結果表明唐代商業資本的積累顯然還不可能成為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前提”,其原因可能是商品經濟的水平還未達到足以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程度,為了說明這一點,我開始商品經濟的歷史考察,寫成《五代十國商品經濟的初步考察》一文。並且由此人手,展開地區經濟研究,試圖發現傳統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的較為具體的過程,故有《唐五代太湖地區經濟試探》、《關於唐五代太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再認識》、《五代時期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試論唐五代長江中游經濟發展的新動向》以及有關福建經濟發展的三篇論文(其中兩篇與魏洪沼同志合作完成)。以上對太湖地區、長江中游(兩湖、江西)、福建的區域經濟研究結果,使我對商品經濟的發展的具體過程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對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發展中生產各部門之間、地區之間互為市場的關係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反觀過去,自感淺薄。
正在這個時候,我也涉足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討論。自從張家駒先生《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一書出版(1957年)以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問題引起史學界的注意,討論漸次展開,不少學者就這個問題發表或簡或詳的意見(參閱《爭鳴》(南昌)1990年第6期盧星、倪根金的“綜述”)。因為我已做過江南三個地區的初步研究,比較容易捲入這場討論。1988年,我和陳衍德同志合作寫成了反映我們觀點的《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若干問題》這篇長文,摘要刊登在《光明日報》1988年6月15日“史學”版上,全文承陳文華兄之垂愛發表在《農業考古》1991年第3期。這篇文章對南移的若干理論問題進行探討,比如開發地區與經濟重心地區的區別;南移的標準;南移完成時間;經濟重心南移與政治中心分離以及對南方地主集團的依仗等等。總之,不再簡單地描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諸方面表現了。
在這個基礎上,我申請到1990--1993年國家教委第二批博士點基金課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綜合研究》。這個課題如何做?由於不願重複描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和已提出的問題,我決心從技術進步人手,深入研究南方經濟發展的內在原因。我曾在荷蘭萊頓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歐洲高校作過學術訪問,結識多位漢學家,我對他們運用技術史成果研究中國經濟的成就表示驚嘆。在考察歐洲工業革命歷史過程中,也對歐洲技術史的作用有所認識。
我以為中國學者對社會變革的分析偏重從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角度而疏於從生產力史角度去分析。原因是中國歷史學者的自然科學素養較為不足,而自然科學史研究與社會經濟史研究又尚未很好結合。從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角度說,偏重生產關係已屆從內因出發而不是從外因出發;但是從生產本身來說,生產力是內因,生產關係則是外因。就是說人的生產經驗的積累、科學技術發明才是生產發展、經濟進步的真正動力,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只是這種發展的外部條件。
基於這種認識,我開始從技術進步角度,寫成唐、宋航運業,唐、宋農田水利與農業以及冶金與製造業等三個領域五篇論文,力圖從另一角度闡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現有的技術史研究成果給予我很大幫助,我在綜合現有成果時也作了某些探討。這樣,我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問題的看法比以前有所加深。但是,縱觀全書,無論經濟進程或者技術進步的研究仍感不夠全面深入,拋磚引玉而已,希望專家們多加指正。
因為我長期擔任學校行政領導工作,諸事叢集,以致這個課題延至今年始告完成。承蒙嶽麓書社社長夏劍欽同志的垂愛,立刻批准出版本書;嶽麓書社的管巧靈同志則是直接提議出版本書者。謹此一併致謝。
廈門大學歷史所的陳衍德、魏洪沼同志是本書四篇論文的合作者;美術系李文絢副教授為本書繪製了兩幅插圖;陳明光、施偉青、韓升諸同志以及研究生劉艷傑,熱情關心支持本書的寫作或提供資料、信息,在此也表示感謝。總之,一部書稿的出版,往往是集體智慧、勞動的結晶,斯言不虛也。
本書獲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資助。

投稿須知

作品內容
來稿內容、字數不限,任何形式皆可,如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評論、論文、遊記等。投稿作品必須出自原創,並且在中國期刊網首發,不得作假,一經發現,將取消作者的投稿資格,情節嚴重者,將在首頁進行公布。投稿者若有抄襲、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的;或者稿件內容侵犯他人名譽權、隱私權、人格權的,由投稿者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作品發表要求:期刊網網站保留審稿、退稿和修改稿件的一切權力。
期刊不接受含有下列內容之一的作品:
1、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2、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
3、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4、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
5、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
6、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
7、散布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8、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
9、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
著作權要求
1、所有作品無論是否發表,作者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
2、所有投稿作品中國期刊網及其相關合作機構(包括網站、出版物、行動網路等),享有有使用權。
稿件推薦
1、可將各位網友及作者投交的稿件及聯絡方式放在作者投稿庫,供眾多合作刊及雜誌社選擇,如刊社編輯看中某位作者的稿件將直接聯絡該作者;作者根據情況自行決定是否讓該刊社使用,使用條件由作者和刊社商議後自行決定。本站不負任何責任,也不會向作者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代刊社或者作者轉款。
2、各位作者如想經過本站將稿件推薦給各個刊社,請提供首發作品並註明作者聯繫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