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棋戲

中國古代棋戲

除圍棋和象棋以外,還有六博、塞戲、格五、彈棋、雙陸、樗蒲、五木等多種。這些棋戲在中國古代的不同歷史時期曾風行一時,其中有的曾傳入印度。後秦釋道朗《大般涅盤經·現病品第六》:“樗蒲、圍棋、波羅塞戲、獅子象斗、彈棋六博……一切戲笑,悉不觀作。”《大般涅盤經》是一部記述佛國印度的宗教制度和文化歷史的佛經,這證明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棋、六博等中國古代棋戲,均曾傳入印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棋戲
  • 種類:圍棋、象棋、六博、格五、彈棋等
  • 發源地:中國
簡介,圍 棋,象 棋,六博,塞戲,彈棋,雙陸,

簡介

在古代文獻中,常以“博塞”並稱莊子·駢拇有“問奚事,則博塞以游”, 成玄英《疏》說:“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塞戲在漢代很盛行,當時又稱“格五”西漢王朝設有“棋待詔”的官銜, 漢書·吾丘壽王傳說他“以善格五召待詔”,後漢書·梁冀傳說梁冀“善格五”。
中國古代棋戲

圍 棋

在中國古代遊戲史上,圍棋、象棋等棋類遊戲都是屬於智力型的遊戲形式,其中又以圍棋的歷史最為悠久。明謝肇?云:“古今之戲,流傳最為久遠者,莫如圍棋。”早在先秦時期,圍棋已在社會上流行,到了漢魏唐宋時期,圍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直至元明清幾代,圍棋還是一直盛行不衰。這種能夠歷時數千年而經久不衰,傳承無數代而始終不絕的遊戲形式,在中外遊戲史上都是少見的。
圍棋的著法和規則十分複雜,它主要是通過做眼、點眼、打劫、圍、斷等多種技術和戰術吃子和占有空位,制勝對方,通常分為布局、中盤、收官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各有重點著法。結局時將實有空位和子數相加計算,多者為勝。 圍棋的這些特點十分鮮明地體現了這種遊戲的智慧型性。它要求人們必須為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正像有些人所指出的:“凡戲皆取其熱鬧,圍棋則取其寂靜。凡戲皆用氣力,圍棋獨運心思。黃山谷:'心似蛛絲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可謂窮形盡相矣。”這段論述,充分揭示了圍棋遊戲那種必須進行用心思考,必須高度發揮人的智慧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特點。
相傳圍棋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且是有上古的先帝——堯發明的。堯的兒子丹朱不學好,他不願意好好上學。於是堯便發明了圍棋這種遊戲,丹朱通過學習圍棋,思想便把別的雜念拋開了,慢慢走上了正路。

象 棋

 圍棋難度較高,用智較深,長期以來基本上都是在一些上層貴族階級中流行,沒有普及到廣大的普通民眾中去。象棋的情況則與此不同。象棋雖然也是一種智力型遊戲,但是由於在形制和方法上都要比圍棋簡單,因此其普及程度要比圍棋高得多。中國古代歷史上不但有許多王公貴族喜歡下象棋,而且許多平民百姓也對它深為愛好。象棋的棋盤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所組成,構成九十個交叉點、棋子共三十二枚。這種棋戲由唐代時的寶應象棋演變而來,至宋時已基本定型,一直延續至今仍十分盛行。 除了圍棋、象棋之外,中國古代還有許多棋類遊戲,這些棋類遊戲有的流傳於宮廷皇室之中,有的則在廣大民眾中盛行。普通民眾玩的棋類遊戲在方法上一般都較為簡單,因為舊時普通民眾文化程度較低,而且也不可能在玩棋時下棋上花費很多的時間。如流傳於陝西關中農村中的“丟方”,是一種農民們在田間休息之時玩的簡單棋戲。玩時在地上畫出五個或七個方格,用石子、土塊當棋子。

六博

比象棋古老得多,大約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至戰國時期則已相當流行。《戰國策·齊策》記述齊國都城臨淄的情況時曾提到六博。
六博的棋盤叫梮,是在方形或近似方形的木盤上,陰刻矩紋,漆繪4個紅色圓點。棋子叫棊,大都是骨質的,共12枚,紅黑各6枚,也有6枚為正方形6枚為長方形的。骰子叫箸,多半由半邊細竹管制成,兩旁各置一細銅絲,中間填金屬粉。箸外塗黑漆。由於它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為圓弧形,所以投擲時有正背面之不同。

塞戲

由六博脫胎而來的一種古代博戲,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塞又寫成簺。在古代文獻中,常以“博塞”並稱。《莊子·駢拇》有“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成玄英《疏》說:“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塞戲在漢代很盛行,當時又稱“格五”。西漢王朝設有“棋待詔”的官銜,《漢書·吾丘壽王傳》說他“以善格五召待詔”,《後漢書·梁冀傳》說梁冀“善格五”。塞戲的玩法,漢邊韶《塞賦》有詳細的敘述。它與六博的區別是,行棋時不用投箸。從西漢古墓中出土的塞戲棋局,發現兩種形制。一種是湖北雲夢西漢古墓出土的棋局,棋盤長38厘米,寬36厘米,厚 2厘米,正面為白地矩紋,與博局完全一樣。它與六博的唯一區別是無博箸。另一種是甘肅武威縣磨咀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棋盤為黑彩底,上繪白色的矩形圖案,與博局圖案稍有不同。塞戲的棋子是立方體的,繪有龍虎兩種形制。

彈棋

相傳是西漢成帝時劉向仿蹴鞠之戲而作,東漢時盛行。棋盤類似古代的蹴鞠球場,以石為之,棋子每方 6枚。魏文帝非常喜歡彈棋,技藝甚高,他寫過《彈棋賦》。三國時彈棋已由每方6枚棋子增至每方8枚。唐代時彈棋仍極盛行。從柳宗元《序棋》中看,彈棋的形制在唐代又有變化,棋子由每方 8枚增至每方12枚。由於象棋的盛行,彈棋到了宋代以後就不那么時行了。

雙陸

由握槊演變而來,因局如棋盤,左右各6路,故名。據北宋初晏殊《類要》載,雙陸始自天竺(今印度),即《大般涅盤經》之波羅塞戲,三國魏黃初年間傳入中國。南宋初洪遵在《譜雙》中說:“雙陸最近古,號雅戲,以傳記考之,獲四名:曰握槊,曰長行,曰波羅塞戲,曰雙陸。蓋始於天竺,流於曹魏,盛於梁、陳、魏、齊、隋、唐之間。”相傳唐代有韋後與武三思打雙陸,中宗點籌,楊貴妃與玄宗打雙陸將輸放白鸚鵡亂局的故事。雙陸的形制很多,據《譜雙》載,有北雙陸、廣州雙陸、大食雙陸、真臘雙陸、日本雙陸等多種。這些雙陸局的棋盤和象棋盤有些相似。雙陸的棋子,除日本雙陸和真臘雙陸的棋子是圓形的以外,其他均為立體的,約3寸長,形似小棒槌,也有點象[西洋棋]中的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