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

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

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評選活動,自2012年起每年評選一次。由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等國內三大涉海學會共同發起,聯合學會常務理事、理事、同行專家及相關單位,經過廣泛推薦、理事投票、專家評議選出。

2023年6月,2022年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
  • 外文名:Top 10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China's oceans
  • 活動時間:2012年(創辦)
  • 評選周期:每年1次
活動簡介,活動背景,主辦單位,評選辦法,參評要求,時間範圍,歷屆評選,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

活動簡介

活動背景

鼓勵海洋科技創新,宣傳海洋科技成果,提高全民海洋意識。 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評選活動自2012年起舉辦,該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受到了廣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的關注。

主辦單位

主辦: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
承辦:中國海洋學會科普部

評選辦法

主辦單位將組織專家對推選出的海洋科技進展進行初審評估、會議評議,根據評議結果形成2018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建議名單,報請學會常務理事會審議,經公示無異議後,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

參評要求

(1)對推進海洋科技創新與進步,且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或國產技術套用較高、並在國際或國內產生重大影響的海洋科技成果及成果轉化。
(2)具有首次、首創特點並在國際或國內產生重大學術影響的海洋科技研究。
(3)在國際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或填補國內外空白的海洋科學技術發明創造。
(4)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並在國際或國內產生重大作用的海洋科技活動。
(5)其他對推進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科技事業發展以及提高全民海洋意識,並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進展。

時間範圍

評選年份(1月-12月)取得的海洋科技進展成果。

歷屆評選

2012年

1.“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突破7000米。
實現了我國深海裝備和深海技術的重大進步,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成就,對於促進海洋科技發展,提升認識、保護、開發海洋的能力,推動我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中國殲-15戰鬥機成功著陸、起飛“遼寧”艦。
這是我國第一代艦載戰鬥機殲-15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3.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正式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東海200海里以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部分劃界案。
這是一次科學和法律交匯下共同完成的重要成果。
4.我國近海資源環境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通過總驗收。
我國近海資源環境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的圓滿收官,基本摸清了我國近海家底,有力支撐了我權益維護、海洋開發、海洋管理、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及科技創新等各領域的發展需求。
5.“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開鑽。
標誌著我國海洋石油深水戰略邁出實質性步伐。
6.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首次穿過北極東北航道,由太平洋穿越北冰洋到達大西洋。
此舉不僅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打通了一條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極通道,更為我國船舶利用北極通道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
7.“科學”號調查船正式交付使用。
“科學”號調查船的交付使用,標誌著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能力上了一個新台階,為海洋科研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近海走向大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跨越,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研支撐條件。
8.“海洋二號”衛星實現在軌交付。
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我國衛星遙感能力水平的五大提升。工程研製突破了高精度有效載荷、精密測定軌等關鍵技術,在多個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9.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套用無人機實現首航。
無人機成功首航,標誌著無人機正式套用到國家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中,實現了海域三維可視化監管。
10.中國大洋第26航次第5航段在南大西洋獲取1.2噸多金屬熱硫化物樣品。
“大洋一號”號科考船在南大西洋水深近3000米處獲取了1.2噸多金屬熱硫化物樣品,是迄今為止單次獲得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量最多的一次,成為我國大洋科考史上又一個里程碑,為我國海底硫化物資源探查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

1.“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套用航次創造十項佳績。
“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套用航次創造的10項佳績分別為:首次搭載科學家多次下潛、兩套定位系統同時精準定位、首次實現連續4天4次下潛作業、首次近距離觀察冷泉區生物群落、對新的作業區域進行了搜尋、完成最長距離的海底巡航、在科學家指導下採取海底樣品、首次在海底火山複雜地形巡航、首次在南海觀察到多金屬結核、在艙內開展科普教育試驗。
2.我國建造的亞洲最大海上油氣平台建成並安裝成功。
我國自主研發、亞洲最大的深海油氣平台荔灣3-1天然氣綜合處理平台建成,標誌著我國海油工程在深水超大型油氣平台設計、建造能力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3.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對“地幔羽”假說提出了挑戰。
我國海洋科學家聯合其他國家學者共同撰寫的《支撐馬里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一文,作為主題論文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該成果對40多年前外國學者提出並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說提出了挑戰。
4.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獲得富鈷結殼礦區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
國際海底管理局核准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提出的面積為3000平方公里西太平洋富鈷結殼礦區勘探申請,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對3種主要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均擁有專屬勘探礦區的國家。
5.我國實現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的首次對接。
我國在建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段在海平面以下13米實現首節沉管與西人工島暗埋段精確對接,其技術複雜性和水下施工難度均創造我國海底隧道建設之最。
6.我國近海水體環境衛星遙感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我國相關海洋單位聯合組織實施的近海複雜水體環境的衛星遙感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取得實質進展。該成果為解決近海複雜水體衛星遙感的國際性難題奠定了理論基礎,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7.我國在海洋焊接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國家“863”計畫海洋技術領域的重點項目——海洋焊接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驗收,標誌著我國已掌握了海洋焊接的關鍵技術。
8.我國首個全球業務化海洋學預報系統正式運。
我國首個涵蓋全球大洋到中國海的綜合業務化海洋學預報系統正式投入運行。預報區域包括全球、印度洋、西北太平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兩極地區。
9.我國自主研發的無人無纜潛器“潛龍一號”成功下潛5080米。
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器“潛龍一號”成功實現在東太平洋5000多米水深持續工作近10小時的試驗性套用,最大下潛深度為5080米,創下了我國自主研製水下無人無纜器深海作業的新紀錄。
10.在我國近海首次探獲高純度新類型天然氣水合物。
我國海洋科技人員首次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鑽獲高純度天然氣水合物樣品,並通過鑽探獲得可觀的控制儲量。

2014年

1.國產“海馬”號無人遙控潛水器(ROV)通過4500 米海試驗收
“海馬”號無人遙控潛水器(ROV)是國家863 計畫重點項目科研成果,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研發的系統規模和下潛深度最大的無人遙控潛水器。2014 年通過了863 計畫海洋技術領域組織的海上試驗驗收。“海馬”號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全面突破了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的相關核心技術,具備了自主開發能力,是我國深海技術裝備領域繼“蛟龍”號載人潛水之後取得的又一標誌性成果。
2.我國成功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燕”水下滑翔機
2014 年我國突破關鍵技術,成功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下滑翔機“海燕”。該成果創造了中國水下滑翔機多項紀錄,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和封鎖,有效推進了我國水下滑翔機的實用化進程。“海燕”已套用於“南水北調”水源地水質監測、南海環境調查等國家重大工程和海洋國防建設,在海洋關鍵技術與示範套用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3.全球及中國近海海底地震監測系統搭建完成,我國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為有效應對海嘯威脅,我國組織實施建設了25 個海嘯預警寬頻地震台,搭建了全球及區域海嘯地震自動監測分析系統,實現全球中強海底地震震源參數的自動測定,首次發展了海嘯數值預報並行計算模型,構建了囊括7 萬個海嘯傳播情景的定量海嘯預警資料庫,布放維護了我國首個南海海嘯浮標,發展了海嘯災害風險評估區劃技術方法體系。上述研究成果的集成和業務化套用標誌著我國初步具備了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4.我國實現自主衛星的大洋漁場信息獲取、服務及集成套用
“基於自主衛星的大洋漁場信息獲取、服務及集成套用”項目,首次突破並實現了遙感、導航及廣播通信等衛星在大洋漁業產業化中的集成套用技術,實現了大洋漁場環境產品的全球覆蓋,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多遙感因子的高精度中心漁場預報模型。完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漁業生產套用服務系統,在全球3 大洋11 個漁場開展了套用示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5.我國南極科考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第30 次南極考察中,“雪龍”號首次完成環南極航行考察,抵達我國船舶當時為止到達的最南緯度75 度20 分。考察隊在南極地震觀測儀器布放、生態與環境考察以及隕石與生物標本的採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南極建成中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中國南極泰山站。泰山站位於中山站、崑崙站之間,是重要的中繼站和夏季站,也是開展南極內陸科考的重要支撐平台。
6.我國首次進行三百米飽和潛水作業
中國首次300 米飽和潛水作業取得圓滿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英等已開發國家之後第9 個具備開展300 米深度潛水作業能力的國家,這對提高我國水下大深度搶險救援、海洋工程深潛水作業和高效處置水下重特大突發事件的能力,以及拓展海洋工程、發展海洋經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7.我國科學家在全球氣候變暖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學家和國外學者合作研究了導致過去十幾年間全球表面溫度上升速度減緩的原因,並在Science 上發表了題為《行星中的熱量分配導致全球變暖的減緩與加速》的文章。該研究得出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北大西洋北部海水溫-鹽持續上升,促進了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形成,加速了向深海的熱量輸送,從而減緩了表面溫度的上升速度。這一結論說明全球氣候變暖並未減緩,只是熱量在氣候系統中分配發生了變化,海洋在此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8.我國科研人員提出顛覆性理論:“光滑洋殼的俯衝較粗糙洋殼的俯衝更易產生毀滅性的海底大地震”,引發國際關注
板塊匯聚邊界的俯衝帶大斷層可產生對人類毀滅性的地震和海嘯,其中俯衝斷層強度與地震活動性的關係一直是科學家開展危險性分析和減災設防工作的重要依據。傳統觀點認為“粗糙板塊(如海山)俯衝會造成強斷層並引發大地震”,該研究給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有大地震發生的俯衝斷層較蠕變滑動的俯衝斷層強度更弱,並提出俯衝洋殼的粗糙程度控制著俯衝斷層的強度及地震活動性,光滑的俯衝洋殼導致更弱的斷層並可產生大的地震。
9.我國科研人員在石油降解微生物方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在石油降解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Nature Communication 上發表了題為《柴油食烷菌長鏈烷烴的代謝網路研究》的文章。該研究對於不同有機污染物吸收與降解機制研究有普遍性的參考價值,對於防治海洋石油污染、開發石油烷烴的生物感測器以及高效石油降解菌劑有著里程碑意義。
10.“蛟龍”號首次下潛到西南印度洋海底熱液區作業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備選作業海區開展了2014 年-2015 年下潛任務,這是中國載人潛水器首次在印度洋下潛,也是首次對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活動熱液區開展深潛調查。本次下潛獲取了大量熱液區及附近區域生物,獲取各類玄武岩等樣品。下潛作業完成了潛水器技術狀態覆核,為該熱液區熱液活動、生物群落等研究提供了全新資料,同時對認識全球熱液生物的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

1.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海洋領域評述文章,系統綜述太平洋西邊界流與氣候相關研究重要成果
2. 我國科研人員在大黃魚遺傳與抗病/逆的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並繪製完成大黃魚全基因組精細圖譜
3. 我國首次在印度洋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
4. 7000米深海高精度水下綜合定位系統研發成功。
5. 我國建成首個深海多學科觀測系統——西沙觀測網,並取得重要科學發現
6. 我國科研人員在黃海大規模滸苔綠潮起源與發生原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7. 我國管轄海域首次實現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
8.我國膜法海水淡化工藝裝備和系統集成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9. 我國首口超深水探井南海測試成功
10. 我國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取得重大進展

2016年

1.我國大陸架科學鑽探在南黃海資源及環境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我國海洋潮流能發電取得領先世界的重大突破
3.高分三號衛星發射成功
4.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海馬基因組及其環境適應性進化機制
5.研製基於羥基自由基高級氧化快速殺滅海洋有害生物的新技術
6.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海洋中尺度渦與大氣的耦合對維持西邊界流具有重要作用
7.我國科學家揭示近60年來珠江口地貌演變基本規律
8.我國組織開展馬里亞納海溝多學科萬米綜合試驗並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9.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南極板塊岩石圈三維整體格架
10.國內首艘海洋隱身測量無人艇研製成功並投入套用

2017年

一、從海氣系統角度揭示海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的回響特徵
二、首次揭示氣候變化驅動北冰洋快速酸化機理
三、扇貝“化石”基因組發現及重要發育進化機制解析
四、南大洋增暖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五、國產水下滑翔機下潛6329米,刷新世界紀錄
六、“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完成研製並交付用戶
七、深遠海智慧型化漁業養殖平台
八、亞洲最大絞吸挖泥船“天鯤號”下水
九、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
十、我國完成首次環北冰洋考察

2018年

1.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弱導致全球表面增暖加強
2.我國科研人員證實南大洋環狀模對南大洋表層酸化速率具有明顯的調控作用
3.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南海擴張期地幔組成本質
4. 我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破冰船下水
5.中國首次成功完成深海多金屬結核採集系統500米海試
6.首顆中法海洋衛星發射成功
7.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成功實現水上首飛
8. 我國自主品牌深海作業級潛水器首次聯合探查“海馬冷泉”取得重大科學進展
9. 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
10.中國第一條海上沉管隧道工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

2019年

1.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2.世界最長跨海公鐵大橋貫通
3.中國第十次北極科學考察
4.對蝦全基因組破譯及其底棲適應和蛻皮調控的分子解析
5.全球變暖將削弱大西洋尼諾-太平洋遙相關
6.首次解析硅藻捕獲、利用光能機理
7.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建設服務成效凸顯
8.全球首艘智慧型VLCC開啟智慧型航運新篇章
9.國內最長最深海底大地電磁探測完成
10.遠洋垂起固定翼無人機磁測系統海試成功

2020年

1.海洋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流固體產出調控機理研究
2.深海微生物驅動的碳氮循環耦合機制及通量研究
3.科學家揭示下洋殼岩石中深部微生物生存策略
4.“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萬米海試
5.我國首次利用水平井技術完成可燃冰試驗性試采
6.海洋二號C衛星實現海洋動力衛星雙星組網運行
7.海域段高水壓複雜地層捷運盾構隧道長距離連續掘進施工技術
8.“海斗一號”填補我國萬米作業型潛水器空白
9.“雪龍2”號首航南北極
10.全球首款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研製成功

2021年

1.北極海冰-海洋動力遙感協同觀測與航道保障套用
2.我國首套深海礦產混輸智慧型裝備系統“長遠號”海試成功
3.海洋古菌新門的發掘及其功能演化
4.海洋極端環境微生物獨特生命特徵及環境生態效應機制
5.新型海洋微波遙感探測機理模型與信息提取技術
6.國產全平台遠距離高速水聲通信機突破全球最高指標
7.海上風電新型樁-桶複合基礎研發及其工程套用
8.我國主持制定的首項海洋調查國際標準發布
9.我國自主完成北極高緯密集冰區國際首次大規模海底地球物理綜合探測
10.自主質量守恆海洋溫鹽流數值預報模式(媽祖1.0)研製與套用

2022年

1.首次從能量學角度闡釋氣候演變的低緯驅動
2.30年洋流記錄顯示熱帶氣旋增強
3. 全球海表油膜遙感監測
4. 海洋雷射遙感的關鍵技術與套用
5. 海底地震儀主動源探測國際標準發布
6. 基於無人船艇集群的近海海域海底基礎調查
7. “哪吒”海空跨域無人航行器
8. 北冰洋中全新世海冰融化新機制的發現
9. 中國海上首個百萬噸級CO2回注封存關鍵技術及示範
10. 勘探發現我國首個深水深層大氣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