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生理論史鑑

中國人生理論史鑑

《中國人生理論史鑑》是現代鄭曉江、程林輝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人生理論史鑑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鄭曉江、程林輝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歷史發展為線索,選擇各時期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思想流派和著名文人,對其人生理論進行了深入探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國人生理論的歷史可以區分出三個相互緊密聯繫、又有各自鮮明特色的階段。 。
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人生理論的創立、形成階段。這時期相繼出現了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思想家的人生理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特點,中國古代人生學說的基本理論框架、主要範疇概念、邏輯結構及理論特色都是在該時期確立的。
兩漢至明清時期,這是中國人生理論發展、完善到僵化的階段。這時期,儒家人生理論逐漸從先秦百家中的“一家”上升為。獨尊”,其人生觀對中國思想界以及普通民眾人生實踐的具體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此外,佛、道兩家的人生理論也不容忽視。
近代時期,這是中國人生理論的轉換和革命時期。封建社會的改良者和資產階級的革命者為了推進社會變革,借鑑了某些西方的理論,對中國傳統人生學說進行了批判和反思,創立了既有中國傳統人生理論特色,又有近代色彩的人生理論體系。
中國古近代人生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重大的問題:一)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問題。中國古代先哲主要通過“人性”這個範疇對人的本質展開討論,在先秦有孟子的“性善淪”和荀子的。性惡論”,漢代有董仲舒的“性三品”說,宋儒則提出“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分。人的價值實質—上就是人生存意義所在的問題,古代大多數思想家強調人的價值實現的社會性。二)人生理想和完美人格問題。孔孟、墨子、老莊、佛教、近代儒者等分別就此做出不同的理論探索。三)人生準則和人生態度。在中國古代人生理論中,究竟以什麼作為人生準則,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抱什麼態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彼此差距甚大。四)人生修養和養生之道。中國古人既重視個人內在的心性修養,又顧及外在的形體磨鍊,試圖達到身心兼修的境界。以此又孕育形成特有的養生之道:一是主張節慾節食,二是強調人與天地自然的合一。五)生死觀。中國古人對人的生死有異常深刻的體驗,既感嘆人生短促、生命無常;又有超脫死生的大度。
中國人生理論與西方人生理論相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第一,中國人生理論具有強烈的倫理色彩,這在儒家的人生理論中尤為突出。儒家學者過分強調道德修養的作用,表現出“泛道德主義”的頤向,他們把世俗的一切問題都納入道德的領域,不僅認為人生問題的解決依賴於個體的道德修養,而且把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諸複雜問題都歸結為個體道德的完善和踐履。
其次,中國人生理論往往把人生與審美境界、審美態度聯繫起來。中國古代賢哲最推崇的人生境界即是審美的人生境界,不僅渴求物質生活的豐厚富裕,而且希望精神生活的充實,JL、理上的平靜安寧。
第三,中國人生理論從整體上對不同流派的人生理論採取兼收並蓄、互補互用的態度。作者認為中國古人對各種不同的人生理論表現出相當的寬容性,與西方中世紀對異教徒的殘忍迫害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古代學者雖然也有批評異己人生理論的現象,但少有激烈的攻訐,甚至置對手於死地的過激行為,恰恰相反,中國古人在人生理論和人生實踐中,大多兼收並蓄、互補互用。人們在得意時,往往以治國平天下、建功立業為己任;失意時,則以老莊自娛、佛禪自解,平衡個人的心境。
作者以此展開對各思想家人生理論內容的闡發評。件,分析說明了傳統與人生理論對現代中國人的積極價值和消極影響。

出版信息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29萬字,責任編輯:歐薇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