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的前身是華北軍區第4縱隊。該縱隊是由抗日戰爭時期冀晉軍區的陳正湘縱隊和趙爾陸縱隊發展而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
  • 前身:華北軍區第4縱隊
  • 國家:中國
  • 軍區晉察冀軍區
64軍簡介,64軍軍史,64軍背景,主要戰績,領導題詞,

64軍簡介

1945年8月,晉察軍區第3、第4、第5軍分區部隊各抽調一部分武裝力量組建晉察冀軍區冀晉(陳正湘)縱隊;11月,晉察冀軍區又組建另一個冀晉(趙爾陸)縱隊。 1945年11月,晉察冀軍區部隊進行整編,冀晉軍區的陳正湘縱隊、趙爾陸縱隊,分別編入第一、第二野戰軍。
1946年6月,晉察冀軍區部隊精簡整編,陳正湘縱隊與趙爾陸縱隊一部(另一部調回冀晉軍區)合編組成晉察冀野戰軍第4縱隊。陳正湘任司令員、胡耀邦任政治委員。唐子安任參謀長,李昌任政治部主任。原陳正湘縱隊改編為第10旅;趙爾陸縱隊改編為第11旅。同時,晉察冀軍區成立野戰軍指揮機構,縱隊撥歸野戰軍指揮,參加晉北戰役。11月,第11旅調歸察哈爾軍區建制,12月由張家口衛戍司令部教導旅調歸縱隊建制,改稱第11旅。同月,晉察冀軍區第二次撤銷野戰軍指揮機構,縱隊又歸軍區指揮。1947年1月,冀晉軍區獨立第2旅調歸縱隊建制,改稱第12旅。至此,第4縱隊轄第10、第11、第12旅。2至6月間,縱隊先後參加了保北、正太、青滄戰役。
1947年6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將軍區與野戰軍分開,重新組建晉察冀野戰軍指揮機構。縱隊劃歸野戰軍建制。陳正湘、胡耀邦調離後,曾思玉、工昭分別接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10月至1948年3月,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大清河北、察南戰役。3月,王宗槐調任該縱隊任副政治委員。5月華北軍區成立後,第4縱隊改為華北野戰軍第4縱隊,歸第2兵團建制。12月,參加平津戰役。
1949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部隊番號的命令,第4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隸屬第19兵團建制。曾思玉任軍長,王昭任政治委員,唐子安任副軍長兼參謀長,傅崇碧任副政治委員,袁佩爵任政治部主任。范鐵民任後勤部部長。縱隊所屬第10旅改稱第190師,陳信忠任師長,邊疆任政治委員;第11旅改稱第191師,謝正榮任師長,陳宜貴任政治委員;第12旅改稱第192師,馬衛華任師長,王海廷任政治委員。4月,參加太原戰役。6月,隨兵團調歸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建制,執行解放西北的作戰任務。同月,唐子安任副軍長兼參謀長,傅崇碧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7月至8月,參加扶眉、蘭州戰役。9月,參加寧夏戰役。1950年1月,部隊奉命參加天水至寶雞鐵路的修築工程。11月,調往山東泰安地區待命。
1951年2月,第64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在戰鬥中湧現出張燦、楊明忠、杜占山、李根葆、黃醜和、劉繼和等許多戰鬥英雄和英雄集體。1953年8月,第64軍從朝鮮回國。
1953年7月27日,64軍部及直屬部隊駐防鳳城縣內。1954年10月,從鳳城縣移防安東市山上街。1955年2月調大連。第190師1955年改為第1機械化師,歸軍委裝甲兵司令部,後復為第190師。
1970年軍部及190師調本溪。
1998年64軍撤銷。190師改歸第39集團軍。第191師,1998年縮編為旅,改歸遼寧省軍區。第192師,1998年改為遼寧省陸軍預備192師。

64軍軍史

該軍是晉察冀軍區的老部隊,抗日戰爭大反攻中一舉攻克張家口(當時是偽蒙疆自治政府首府)。這是我軍在大反攻中在關內收復的唯一的省會。抗戰勝利後編為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曾思玉(建國後任武漢軍區,濟南軍區司令)任司令。在解放戰爭中,轉戰華北和西北,在清風店戰役和解放石家莊的戰役中立下戰功。參加了平津戰役。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第一階段擔任主要突擊任務因經驗不足而失利。在陣地戰階段,該軍在馬良山地區給大英國協第一師以沉重打擊。回國後參加了遼東大演習。該軍第191師的前身是張雲逸,在1929年廣西左右江起義創建的紅7軍,轉戰到達江西後編入紅三軍團。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該軍第190師建國後被改裝為我軍歷史上第一個機械化師。

64軍背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的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以紅軍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晉察冀軍區冀晉軍區、華北野戰軍第四縱隊。
該軍第571團前身,是由1927年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後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1師1團特務連演變而成的紅軍總司令部特務團;第572團前身,是1929年百色起義的紅7軍縮編而成的紅3軍團第13團。1937年7月,這兩個團分別改編為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和115師獨立團第2營。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後,這兩個團(特務團欠1、2營)同115師騎兵營、師教導隊一部分、343旅685團6連、120師359旅工作團,成為晉察冀軍區2、3、4軍分區(即後來的冀晉軍區)的基礎。
1944年9月冀晉軍區組建,司令員趙爾陸、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平、副司令員陳正湘、副政委王昭、參謀長唐子安;1945年8月分編為兩個冀晉縱隊,即王平、陳正湘縱隊和趙爾陸、韓偉縱隊;1946年6月又合編成晉察冀軍區第4縱隊,司令員陳正湘、政委胡耀邦、參謀長唐子安、政治部主任李昌;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軍,軍長曾思玉、政委王昭、副軍長兼參謀長唐子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傅崇碧(後袁配爵任主任),隸屬於19兵團,轄190、191、192三個師。

主要戰績

該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了創建井岡山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長征和陝北直羅鎮、東征、西征等戰役。鄧小平羅榮桓張雲逸陳賡彭雪楓張愛萍張宗遜韋拔群李明瑞李天佑莫文驊蘇振華江華等許多同志曾在此工作過。1933年9月入閩作戰,紅十三團曾以“一個團殲敵一個團”的戰績被授予“英雄模範團”稱號。
抗日戰爭時期,在柏蘭鎮戰鬥和雁宿崖-黃土嶺殲滅戰中,分別斃敵清水喜瀨少將和“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百團大戰,首戰告捷;神仙山保衛戰,掩護了晉察冀軍區後方機關的安全;反掃蕩、反蠶食直至出擊敵後,保衛和開闢了根據地。湧現出“神團”、“岳煙三勇士”和“攻必克、守必成”團和“模範青年連”“常勝之隊”等大批先進單位與個人。白求恩同志就在這裡工作過並在黃土嶺戰鬥中染病不幸犧牲的。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參加了綏遠、大同、集寧、張家口、保定南北、正太、清風店圍殲、石家莊攻堅、出擊察南、轉進冀東、主攻新保全、助攻太原等解放華北諸戰役。後隨19兵團編入一野建制,進軍西北, 經扶眉、隴東追殲、隴青戰役,和平解放銀川,迎來開國大典。在此時期內,共參加重大戰役29次,殲敵15萬餘,其中斃俘敵將級軍官18名。有34個單位、13位個人被授予榮譽稱號,2252個單位和19032人立功。被華北人民稱為"華北雄師"。
1950年1月,奉命修築寶(雞)天(水)鐵路,被譽為建設大西北的“開路先鋒”。彭德懷、習仲勛勒石贊曰“第六十四軍”“功在西北,永誌不忘”。
1951年2月,隨19兵團入朝,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4軍。先後參加第五次戰役和保衛馬良山積極防禦戰。共殲敵2.39萬、擊落擊傷敵機422架。湧現出“道峰山營”、“二級英雄連”、“二級英雄班”等17個單位和黃醜和、張豪等“二級戰鬥英雄”或“二級模範”14人,有688個單位、14192名個人立功。1953年7月奉命回國。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四集團軍軍史》整理

領導題詞

1、彭德懷、習仲勛
1952年在寶雞市《修建西北鐵路寶天段紀念碑》上的題詞:
彭德懷: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歷時22年,戰爭方罷即進行工業、農業、交通等各項偉大建設。我西北人民解放軍第六十四軍,於1950年即從事修築工程艱巨的寶天鐵路,竟於是年秋基本完成。當嚴冬寒風凜冽之際又進軍朝鮮,參與抗美援朝戰爭,這些偉大而光榮的事業,中國人民將永誌不忘。
習仲勛:功在西北,永誌不忘。
2、江澤民一九九〇年十月廿六日題詞: 揚百色雄風 ,立衛國新功。
3、劉華清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四日題詞:十四集團軍存念, 面對現實, 著眼未來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