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兵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兵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兵團是中國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下屬的一支作戰部隊。解放軍第4兵團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

1949年2月第4兵團列編,陳賡任兵團司令兼政委。

第4兵團由陳賡一手創建和發展,基礎好,戰鬥力強,擅長獨立作戰、快速機動。在兵團組建後,渡江南下、轉戰兩廣、進軍雲南,累計殲敵17萬餘人,剿滅土匪20萬人,為新中國的建立和鞏固國防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0年5月第4兵團番號撤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放軍第4兵團
  • 部隊前身: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 
  • 列編時間:1949年2月 
  • 首任司令:陳賡 
  • 首任政委:陳賡(兼) 
  • 撤編時間:1950年5月 
部隊前身,部佇列編,部隊作戰,部隊撤編,

部隊前身

第二野戰軍(又稱:華中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它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組建和發展起來的。
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時,中共中央於1945年8月11日發出指示, 要求各戰略區編組“超地方性的正規兵團”。8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各戰略區就現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編為野戰兵團,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實現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遵照這個指示精神,劉伯承、鄧小平同志令所屬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魯豫的八路軍部隊,分別編組成1至3萬人的野戰兵團。同時,黨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為副司令員,薄一波為副政治委員,張際春為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為參謀長,王新亭為政治部副主任。軍區轄冀魯豫、冀南、太行和太岳4個二級軍區,以及剛起義的國民黨第38軍之第17師,共29萬餘人。
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軍區,並將晉冀魯豫野戰軍團改稱中原野戰軍。中原軍區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李先念任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中原野戰軍共有7個縱隊:第1縱隊(轄第1、第2、第20旅),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第2縱隊(轄第4、第6旅),陳再道任司令員,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第3縱隊(轄第7、第8、第9旅),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治委員;第4縱隊(轄第10、第11、第13、第22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第6縱隊(轄第16、第17、第18旅),王近山任司令員,杜義德任政治委員;第9縱隊(轄第26、第27旅),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11縱隊(轄第31、第32、第33旅),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治委員。
中原野戰軍組成前後,與華東野戰軍主力協同作戰,先後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削弱了中原敵人的有生力量,為我軍爾後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求殲敵軍主力於長江以北創造了條件。
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主力解放鄭州和開封后,於11月至翌年1月,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下,與華東野戰軍一起進行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劉峙集團55.5萬餘人,使淮海地區全部獲得解放。

部佇列編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命令,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野戰軍轄第3、第4、第5兵團,共9個軍。其中:
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轄第13軍(周希漢任軍長、劉有光任政治委員)、第14軍(李成芳任軍長、雷榮天任政治委員)、第15軍(秦基偉任軍長、谷景生任政治委員)。

部隊作戰

解放南昌
1949年4月,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其中第2野戰軍第4兵團在陳賡的率領下,渡江進入江西,很快席捲贛東北,兵鋒直指省會南昌。人民軍隊誕生於這個城市,因此重回南昌具有特殊的意義,而陳賡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第13軍第37師。
5月22日凌晨,守城的國民黨夏威兵團乘夜逃離南昌,臨走炸毀西面的中正橋(今八一大橋)和火藥庫。第37師奮起追擊,俘敵後衛部隊800餘人。
6月6日,陳賡進入南昌,專門冒雨去看望第37師官兵。這已經是他第四次進入南昌。第一次,蔣介石在1927年春發動反革命政變,身在南昌的陳賡險遭不測;第二次,參加南昌起義;第三次,1933年春在上海被捕後押往南昌;1949年則是第四次。他對官兵們感慨道:“回首往事,革命的勝利是多么來之不易啊!” 隨後,陳賡帶領全師官兵參觀了南昌起義指揮部所在地江西大旅社。

部隊撤編

1950年4月1日,兵團機關兼雲南軍區機關。
1950年5月,兵團番號撤銷,所屬各軍直屬西南軍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