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1月25日,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屆委員會在第十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共有七個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審議機構: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屆委員會
  • 審議時間:2015年11月25日
  • 發布時間:2015年11月30日
背景,正文,

背景

第一,關於“十三五”時期發展的總體要求
《建議》就落實“十三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四個方面的總體要求。“五個發展”是新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湖南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貫穿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靈魂和主線。因此,《建議》把“五個發展”的新理念貫徹到每個目標、每項工作、每條舉措中,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一帶一部”是新定位。“一帶一部”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提出的新定位,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意義。《建議》將“一帶一部”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全省發展的頂層戰略,就是要以此引導全省上下搶抓機遇、珍惜機遇、用好機遇,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明確湖南省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戰略布局和戰略重點,為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指明方向。“三量齊升”是新要求。“三量齊升”是省委、省政府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提出的目標要求。《建議》進一步闡述了“三量齊升”的邏輯關係和內涵要求,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提高人均均量,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五化同步”是新路徑。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長株潭是湖南國首個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必須更大力度推進“五化同步”,在綠色發展、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
《建議》提出了“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總願景,是基於省委、省政府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願景闡述而提出的。富饒,包括資源富集、百姓富裕、全省富強,體現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富民強省目標;美麗,突出湖南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幸福,貫徹了中央《建議》“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的要求,體現的是老百姓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這一總願景,貫徹落實了中央《建議》提出的“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和“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的要求,體現了中央“協調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要求,切合了湖南實際,回應了人民對幸福美好新生活的期盼。提出建設“新湖南”,目的是通過“十三五”發展,使經濟更繁榮、科教更發達、就業更充分、民主更進步、環境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幸福。
第二,關於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建議》提出“十三五”時期湖南省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系列目標。一是湖南省“2020年前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能夠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年均增長速度只需4.0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只需年均分別增長6.3%和5.5%。湖南們必須本著尊重規律、實事求是的原則,順應人民民眾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迫切願望,設定更高的增速底線。二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符合實際。湖南省如要實現2020年全省人均GDP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速度至少要達到9.5%。這個增速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難度較大。因此,湖南們沒有提“人均GDP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要求。三是“增速繼續保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切實可行。從近年來的情況看,湖南省經濟增速一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且處於中部省份中上位置。“十三五”時期必須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能快就快、應快則快。四是“長株潭地區率先邁向基本現代化”完全可能。2014年長株潭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到9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7個百分點,完全能在“十三五”前期實現全面小康。遵循分類指導、優勢優先的原則,《建議》提出了這個目標。
起草工作小組深入研究了湖南省“十三五”年均經濟潛在增長率,並就此問題徵求了省內外很多專家的意見建議。大家普遍認為,“十三五”時期湖南省年均經濟潛在增長率為8%-9%。綜合來看,湖南省經濟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既可能、也合適,有基礎、有條件、有支撐。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才能確保率先在中部地區實現兩個翻番,確保全省經濟總量保持全國前十,確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目標,確保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
第三,關於經濟成長新動力和新空間
中央《建議》提出“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湖南省《建議》突出了創新創業、智慧型製造、網路經濟、新興服務業、綠色經濟、文化創意、新興消費、公共服務等新的增長點。並進一步明確,必須促進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協調增長,通過創新供給、釋放需求來培育新動力;必須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催生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必須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巨大的微觀動力;必須加快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製造強省,大力推進服務業現代化,構建轉型升級、多點支撐的產業新體系;必須分類指導、統籌推進“四大板塊”發展,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必須以結構性改革釋放改革紅利、促進提質增效,以開放建立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第四,關於區域發展空間新格局
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是中央的要求,這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完善區域發展空間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湖南省《建議》在加大分類指導、統籌推進“四大板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力度的基礎上,考慮與主體功能區戰略和“一帶一路”、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緊密銜接,立足未來湖南現代綜合交通全國樞紐地位,提出在原“四大板塊”的基礎上最佳化空間布局、定位和功能作用,加快建設“一核三極四帶多點”,形成核心引領、板塊聯動、極帶互動、多點支撐的競相發展新格局。“一核”,就是加快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積極融入中三角城市群建設,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領區。“三極”,就是打造岳陽、郴州、懷化三個新增長極。岳陽作為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共同輻射的疊加區和湖南通江達海的橋頭堡,是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對接中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前沿區域;郴州是湖南省對接珠三角城市群、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戰略要點;懷化是西南地區區域性交通樞紐,是東中西部地區經濟要素雙向流動的過渡地帶,可打造成輻射大西南、對接成渝城市群的新增長極。“四帶”,就是依託交通幹線、地理位置、產業基礎、自然環境,堅持板塊聯動、塊中有極、極輻射帶、極帶互動,打造京廣高鐵經濟帶、滬昆高鐵經濟帶、環洞庭湖經濟帶和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遊經濟帶。這“四帶”與“四大板塊”和“一核三極”互為依託、互相帶動。京廣高鐵經濟帶將長株潭核心增長極、岳陽和郴州新增長極,以及包括衡陽、永州在內的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串聯起來,形成全省的“發展黃金帶”。滬昆高鐵經濟帶橫跨湖南省中部東西,是湖南省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引導生產要素東西雙向流動的區域載體,將極大帶動以婁底、邵陽為支點的湘中經濟走廊發展。環洞庭湖經濟帶包含的岳陽、常德、益陽三市,都靠湖而立、因湖而興,是湖南省經洞庭湖直達長江黃金水道的咽喉之地。同時,環洞庭湖經濟帶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完全重合,是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內湖經濟帶”。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遊經濟帶將張家界、湘西州、懷化等武陵山片區串聯起來,充分整合區域內旅遊、文化、生態和交通樞紐優勢,打造特色經濟帶。“多點”,就是依託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一些特色園區,形成多個基礎紮實、實力雄厚、特色明顯、產城融合的新增長點。
第五,關於補齊“四大短板”
縣域經濟、開放型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和金融服務業是湖南省當前經濟發展的四大明顯短板。縣域經濟主要是縣域經濟總體水平較低、縣域城鎮化率低、要素支撐弱;開放型經濟主要是外貿依存度低,對全省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低;非公有制經濟主要是規模總量偏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金融服務業主要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不夠,普惠金融發展不足,地方金融機構發展緩慢,資本市場發展滯後,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建議》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短板瓶頸,不僅在目標中提出“縣域經濟、開放型經濟、非公有制經濟、金融業做大做強”,而且推出了一系列對策舉措,著力“補短板”。通過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和迴旋餘地,為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整體脫貧打下牢固基礎。通過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提升湖南省外貿依存度,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增強出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通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提升動力、增添活力。通過發展金融業,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強力支撐。
第六,關於實施精準扶貧工程
習總書記指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對於湖南而言,這個任務更為艱巨。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堅持加快發展和精準扶貧兩手抓。過去五年,全省貧困人口從2010年1006萬人下降到2014年596萬人,減少了410萬人,減貧率40.9%,貧困人口規模在全國的排位由第三降為第五。到今年年底,湖南省可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20萬人以上,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目標,為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整體脫貧奠定堅實基礎。
未來五年,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工程,湖南省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一是通過發展生產和就業扶持一批。目前全省596萬貧困人口,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約160萬戶350萬人,其中可以通過特色產業增收脫貧的約270萬人,剩餘約80萬貧困人口,可通過職業教育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就業脫貧。二是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目前,全省有114個縣約23萬戶80萬貧困人口,生活在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以及生態環境脆弱、限制或禁止開發的地區。對這部分對象,主要採取村內就近安置、建設移民新村、依託小城鎮或工業園區安置、依託鄉村旅遊區進行安置,並發展後續產業實現穩定脫貧。三是通過低保救助兜底一批。貧困人口中有低保戶、低保貧困戶約220萬人,其中一部分可通過發展生產和轉移就業脫貧,需要通過低保政策兜底脫貧的人口約160萬。對這部分對象,主要是通過低保補助提標達到脫貧標準來實現脫貧。四是通過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全省貧困人口中,患有大病、慢性病的人口約185萬。對這部分對象,主要是通過補助個人繳費,幫助他們全部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及時落實醫療救助等措施,實現脫貧。
第七,關於兩型社會建設
中央《建議》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湖南省進一步推進兩型社會建設明確了方向和思路。《建議》在“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目標部分,增加了有關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提出要在完成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第三階段任務的基礎上,全省兩型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兩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在綠色發展部分,圍繞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面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突出了湖南特色。

正文

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勝利
1. “十二五”時期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十二五”時期是湖南省發展極為重要、很不平凡、富有成效的五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省內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頑強拼搏、積極進取,主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推動經濟結構最佳化、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總體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階。經濟保持持續平穩發展,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十二五”末期已接近三萬億元;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糧食連年增產,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創新發展亮點紛呈,長株潭兩型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湘江新區啟動建設;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省域內長株潭、環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四大板塊先後實現國家戰略全覆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約1.4個百分點;重大基礎設施進一步配套完善,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通車裡程分居全國第五位和第一位,湖南進入“高鐵時代”;對外開放全面拓展,一批優勢企業成功“走出去”,湖南國際形象有新的提升;文化事業發展取得新進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扶貧攻堅取得重大進展,城鄉環境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序鋪開,法治湖南建設有力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經過五年努力,全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一系列新成果,為湖南省“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新的要求,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分類指導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著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加快推進精準扶貧,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全面加強從嚴治黨,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全省呈現經濟發展“三量齊升”新態勢和黨風政風建設新氣象,開啟了中國夢的湖南新篇章。
2. “十三五”時期湖南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徵
縱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新浪潮,適應湖南國經濟發展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把握湖南省區域優勢凸顯、產業優勢放大、創新優勢突出的新變化,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把湖南放到全國乃至全球的發展大局中,放到發展進程的歷史縱深中,湖南們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的區域性、階段性特徵已彰顯出新的發展潛力、韌性和空間,蘊含著巨大的歷史機遇,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湖南省面臨總體有利的國際國內大環境,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全球經濟正處在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在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深層次調整整合,國際產業競爭、科技競爭、貿易競爭加劇。湖南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家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施“網際網路+”行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這些標誌性的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舉措都將給湖南省帶來重大機遇和政策利好。儘管發展內涵和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但總體上湖南省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只要適應新變化、把握新機遇,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必然開拓發展新境界。
湖南省地處“一帶一部”,正處於區域發展黃金期。湖南省處於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隨著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縱深推進,繼續加大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湖南國區域經濟布局和重心加快向內地傾斜,湖南省承東啟西、貫通南北、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凸顯,發展空間廣闊。全球和沿海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湖南省由沿海開放的內陸變為內陸開放的前沿;“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長三角、珠三角、中三角“三角聯動”,湖南省由內陸“窪地”變為開放高地;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全面推進,湖南省由上下游連通、江河湖聯動的重要節點變為戰略支點;航空、高鐵、高速公路等立體交通網路快速發展,湖南省由區域性交通樞紐變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湖南省仍在工業化、城鎮化中期階段,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期。湖南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提質升級的發展潛力巨大。在消費主導型的需求結構、服務業主導型的產業結構、城鎮主導型的城鄉結構形成過程中,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高度融合、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全面融合,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必然帶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加快發展。
湖南省具有文化科教諸多優勢,正處於創新活力迸發期。文化是長遠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是創新發展的戰略支撐。湖南省具有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人才智力資源豐富,文化科教優勢明顯。近年來,湖南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文化產業和綜合創新能力走在全國前列。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文化、人才、科技等創新要素聚集融合,優勢組合必然產生裂變效應,催生新產業,形成新優勢。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設縱深推進,正在釋放新的制度紅利,激發新的發展動力。湖湘兒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將轉化為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極大的創造激情,創新創業的活力必將充分激發。
同時,必須看到,湖南省發展不充分、不協調、不平衡的基本省情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諸多矛盾疊加、風險挑戰並存的局面還有待進一步扭轉。總體上,湖南省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較低、綜合實力不強,城鎮化率、服務業比重和外貿依存度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創新能力不強、發展方式粗放、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收入差距較大、消除貧困任務艱巨等問題突出;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社會治理等都存在薄弱環節;縣域經濟、開放型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和金融服務業仍是發展短板;改革攻堅日益觸及深層次體制矛盾和利益調整,改革舉措落地需要下更大功夫;各級幹部能力素質、思想觀念、開放意識、工作方法不適應新常態要求,辦事效率不高、經濟環境不優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問題就是導向,差距就是潛力,短板就是重點。湖南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更加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擔當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著力在最佳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3. “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制定和實施湖南省“十三五”規劃,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實施“一帶一部”戰略,促進“三量齊升”,推進“五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
落實上述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省,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遵循以下總體要求。
貫徹“五個發展”新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未來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一場關係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創新發展,注重於解決發展動力的問題;協調發展,注重於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綠色發展,注重於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開放發展,注重於解決內外聯動的問題;共享發展,注重於解決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五個發展”的新理念,有機統一、相輔相成、互為支撐、互為條件,關鍵在於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
把握“一帶一部”新定位。“一帶一部”的戰略定位決定了湖南省發展的戰略布局和戰略重點。“過渡帶”體現在地理空間上的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結合部”體現在經濟發展上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未來五年,必須把“一帶一部”作為推動全省發展的戰略基點,最佳化區域發展布局,培育新的增長點,發展新的增長極,打造新的增長帶,努力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成為內陸開放新高地,在長江經濟帶中成為核心增長極,在中部崛起中成為排頭兵,在產業梯度轉移創新轉型中成為示範區,加快形成結構合理、方式最佳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
明確“三量齊升”新要求。經濟總量、發展質量、人均均量體現了規模、速度、質量的統一,體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體現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統一,反映了一個地方的綜合實力和人民富裕程度。明確“三量齊升”新要求,就是要推動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進一步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提高人均均量,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堅定“五化同步”新路徑。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是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提高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的基本路徑,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所在。綠色發展是科學發展必須一以貫之的內在要求,也是湖南省兩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開的應有之義。“五化”是有機整體,本質是互動,核心是融合,關鍵在同步。
4.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又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具體要求。今後五年,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增速繼續保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前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長株潭地區率先邁向基本現代化。
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出口和消費對經濟成長的作用明顯增大,經濟外向度提升,經濟成長的科技含量提高。縣域經濟、非公有制經濟、開放型經濟、金融業做大做強。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全面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勞動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武陵山、羅霄山連片地區區域性整體貧困。
全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法治意識、規則意識、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在全省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凸顯,湖湘文化的積極影響持續擴大。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低碳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標,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螢幕障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濕地保有量和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有效保護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第三階段任務完成,全省兩型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兩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制度性成果,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法治政府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堅持創新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因詞條內容字數限制 ,餘下內容見參考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