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京(中國古都洛陽別稱)

中京(中國古都洛陽別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京為洛陽,在歷史上曾有三個不同的朝代封洛陽為中京。一、東晉時稱西晉故都洛陽為中京,一直沿用到初唐、盛唐。二、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時稱洛陽為中京。三、金興定元年(1217年)改河南府金昌府(治洛陽,即今洛陽市),建號中京。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

簡介

最早稱中國的洛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從夏朝開始先後在洛陽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洛陽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絲綢之路的起點。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 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8]。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今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
洛陽洛陽
盛世洛陽盛世洛陽

歷史

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以及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2]。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2]。東
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2]。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定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轄區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部分地區[2]
龍門——洛陽龍門——洛陽
洛陽畫傳洛陽畫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