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髻山碧霞元君祠

丫髻山碧霞元君祠

京東丫髻山在平谷縣劉店鄉,平密公路路旁。因兩座山頭高聳若古代女童頭上的兩個丫髻而得名。自唐初便有道士在此結廬修煉。唐貞觀六年,建殿堂於西頂。元代改為碧霞元君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丫髻山碧霞元君祠
  • 地理位置:平谷縣劉店鄉
  • 始建於:632年
  • 改現名時間:元代
簡介,修建歷史,建築結構,丫髻盛會,近代發展,

簡介

北京地區舊時有一民謠:“西有妙峰山,東有丫髻山。”兩山之上都建有碧霞元君祠,但是,京東丫髻山碧霞元君祠的歷史比“廟無碑碣,其原無可考。然自雍乾以來即有之”的妙峰山碧霞元君祠要早得多。只是清朝後期,外敵入侵,國家多事,皇帝遠行到丫髻山多有不便,在慈禧太后的旨意下,北京遠郊的碧霞元君廟會才轉以妙峰山金頂為最盛。

修建歷史

自唐初便有道士在此結廬修煉。唐貞觀六年(632年),建殿堂於西頂。元代改為碧霞元君祠。明嘉靖年間,河北香河一王姓老媼,人稱王二奶奶的來此募化修廟,建成鐵瓦殿,明世宗朱厚熜敕賜“護國天仙宮”門額。據《昌平山水記》載:“天啟七年(1627年),巡按御史倪文煥請建太監魏忠賢生祠於此,賜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賢敗。”
泰山碧霞元君像泰山碧霞元君像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內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張榕游丫髻山,並撰寫《丫髻山天仙祠碑記》,記中寫道:“丫髻固北方之名山也。而其所祀之神,則天仙焉。夫天仙蓋后妃也,其祀之者何報之也?后妃之德洽於宮闈,達於閭閆,後人思其德而祀之也。其建祠于山者何以?丫髻居恆山之次,而峰秀林蔥,非山無以為妃之妥,非妃無以山之赫奕也。”丫髻山住持李居祥(丫髻山道教屬正一派分支周祖靈寶派,李居祥為天師府大真人第13代傳人),在朝臣的資助下,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元君祠,康熙賜“敷錫廣生”匾額。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帝康熙初游丫髻山。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居祥為祝康熙60大壽,於丫髻東頂建起玉皇閣。王公大臣及旗民等,請在京道官48人到丫髻山建萬壽道場。三月初一日建成,康熙命皇十子敦郡王、皇十二子固山貝子及御前太監魏珠前來降香。是夜滿山燈火,賽若繁星。十八日萬壽節,至山進香者2、3萬人。康熙題匾額“清虛真宰”賜玉皇閣,並為玉皇閣撰寫24字對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成丫髻山行宮,康熙題正殿懸額為“岩蒼樹古”;題西室聯為“天地為廬,游心外以物;詩書敦好,尚論古之人”;題卷房額為“韻松軒”,聯為“端居向標藪,勝賞在煙雲”;題佛室聯為“琉璃光淨遍空界,薝蔔花開霏妙香”;題後室聯為“嵐影交窗翠,松蔭入座明”;題亭額為“山意足”。皇三子成親王胤祉作《丫髻山行宮碑文》。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作《玉皇閣碑文》,並御筆親書。碑文如下:“距京師百里有山曰丫髻,隸屬懷柔縣。兩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來,號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歲孟夏,四方之民會此祈禱者,不可勝計。古稱積高之區,神明所舍,況茲山北倚紫塞,南拱神京,岡巒回合,蜿蜒磅礴,而鐘秀於是,則其神氣之感,數有靈應,理固然也。康熙五十二年,值朕六旬誕期,諸臣民就茲山瞻禮,為朕祝禧,因共建玉皇閣,以祈延壽。經始於癸巳三月十八日,落成於甲午三月十八日,而請記其事。朕御極五十餘年,夙夜孜孜,惟體上帝仁愛斯民之心,以撫綏天下。幸四海清晏,年穀順成,朕與天下臣民得同享太平之福者,皆上帝之眷佑也。朕之祗承於上帝者,唯在天下臣民之永安;而天下臣民之祝願上帝者,唯在朕躬之永年。然則茲閣之建,即上帝之陟降監觀,於是乎在矣。爰立貞珉,載其始末,以傳永久雲。
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十八日”文中稱丫髻山為“近畿福地”,並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遊丫髻山。清帝乾隆也曾兩游丫髻山,一次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一次為乾隆十八年(1753年),每次游山皆吟詩述懷。他在詩中寫道:“水如銀匼匝,山是紫芙蕖;柳態籠煙際,桃姿過雨余;暫來欣攬結,欲去更躊躇……”這位風流天子,面對丫髻勝景,不忍離去。民間還有傳說,乾隆為還小時出家之願,登基之日,曾派替身來此出家,並按丫髻山道教宗派譜系取道名為“乾一丙”。嗣後丫髻山道長穿的“海水江牙”道袍,就是當年皇帝替身道長所穿道袍的式樣。雍正元年後,每年由內務府到丫髻山進香成為定製,但時 間由三月一日改為四月十八日。清宣宗道光在為太子時便曾奉父皇之命進香十餘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命人重修碧霞元君祠,翌年,與皇太后同游丫髻山。在《重修丫髻 山碧霞元君祠碑文》中,道光將所謂“年豐人和”歸於丫髻山碧霞元君神佑,並按八卦之術,推斷道:“神出自震方,而茲山又適當都城之艮位,震以生之艮,以成而儲祥毓秀,信非偶然。”將丫髻山吹得神乎其神。丫髻山幾乎成了清朝皇室的家廟。在皇室及其它達官貴人的捐助下,丫髻山不斷擴建,山上山下遍布廟宇,遠處望去,蒼鬱山中金碧輝煌,兩座峰巒直插雲霄,給人以神秘之感,成為影響遠及津、魯、晉、豫,甚至遼、蒙的近畿福地。
泰山碧霞元君出巡圖泰山碧霞元君出巡圖

建築結構

丫髻山廟宇建築大致可分為3層:上層為兩隻丫髻,人稱東頂、西頂。西頂建有碧霞元君殿,俗稱娘娘殿,並有寢殿、斗姆宮、供奉王二奶奶的鐵瓦小殿和鐘樓等;東頂是康熙捐資修建的玉皇閣和鼓樓;兩頂之間以三皇殿相連,此殿除祀奉伏羲、神農、黃帝三皇外,還供奉扁鵲、孫思邈、韋慈航三名醫,故又稱此殿為藥王殿。東西二頂,皆是用重達千斤的巨石圍繞山頂壘砌而成,高達30餘米,登山仰望,異常宏偉壯觀,給人以如臨西藏布達拉宮之感。中層主體建築為回香亭,包括三官殿、菩薩廟、東嶽廟、靈官殿等。回香亭便是當年奸宦魏忠賢欲建生祠之處。回香亭前殿奉有十二太保、齊天大聖,後殿塑有十帝閻君,分七十二司,司中塑刀山、油鍋等陰間酷刑,懲戒世人。下層以山前東、西宮(紫霄宮)為主,另外還有觀音堂、馬王殿、蟲王廟等建築。

丫髻盛會

廟宇的擴建與廟會的興盛相輔相成,隨著新建廟宇的不斷增加,丫髻山廟會越來越興盛,成為華北地區四大廟會(山東泰山、河南浚浮縣丘山、陝北佳縣白雲山、北京丫髻 山)之一。丫髻盛會既有宗教朝覲意義的“香會”,又有普通民眾之“善會”,還有民間技藝表演性與自娛性、競賽性相結合的“花會”。
丫髻香會每年舊曆三月下旬前來朝頂。這是件莊嚴而神聖的事,如同伊斯蘭教徒遠途跋涉朝覲麥加聖地。朝頂之前,先行“開山”,即每年舊曆三月十七日,仙門弟子們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嶽廟集會,商議上山事務。三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朝山,頭天在黃花嶺的黃花洞進香,第二天朝娘娘頂,一路上儀仗相隨,細樂伴奏,頗為隆重。山下還要專設戲台演戲酬神。
普通民眾之丫髻盛會在舊曆四月初一至初十。京西撣塵老會先行到達,打掃台階,清刷殿宇。龍燈老會在香道四十八盤上布好花燈彩盞。其它各種善會也都要提前到達,做好準備,為廟會服務,以結善緣。善會的種類很多,如“粥茶”、“獻鹽”、“拜席”、“淨爐”、“盤香”、“縫綻”、“燃燈”、“清道”、“膏藥”、“撣塵”等等。善會自成立之日起便可稱“聖會”,有百年以上歷史方可改為“老會”。丫髻山的善會以“一山善人”燈會最為別開生面。山上現存一塊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所立《京都龍燈老會掛燈獻茶碑》,碑文中不僅描述了當年燈會之盛況奇觀,還記下了一個頗為有趣的小插曲:“每歲孟夏,四方人士會於此者,或輦紙帛或舁香燭拜叩登山,各為盛會,駢肩疊跡,不可數計。其尤著者,山之陽有‘一山善人’燈會,其制以眾小燈排 成四字,每當日暮時,月色輝映山谷,雖數十里外 猶隱隱可辨焉。詎意費用浩繁,盛事難繼,其‘一山’二字系另股會眾承辦,至今列設如常,而‘善人’二字以會眾無存項僅募化集事,後因年欠助資 ,竟至中輒。自王公勛戚等誠敬進香,詢得其詳,慨然有復新志,遂醵白銀五百兩,暫存生息,既以每年所得息銀七十金,為燈燭茶水之資,而‘善人’二字燈復爛如故矣。”
丫髻盛會期間,各種民間花會雲集山前,一路朝山,爭相獻藝。據老輩人說,技藝高超的踩高蹺的藝人,能夠踩著一米多高的高蹺,從山腳一直走到山頂,中途還要打場獻藝,到東、西兩頂拜頂之後,技藝更高一籌者,能夠從山頂三皇殿山門前,沿著幾十級台階,單腿跳下四十八盤這段最為險峻的山路。丫髻山西頂北面,是一數十丈高的縣崖,稱為捨身崖。舊時有冤屈者,便到這裡跳崖,讓丫山娘娘明斷是非,死而無怨。獅子會的藝人,要在這裡展現絕技,一青一黃兩頭獅子,在崖邊追逐打鬧,玩耍逗趣,表演各種技巧套路,最為驚險的是雙腳站在崖邊,身體前傾,懸空於崖外,做探海式。一次,青獅失足,滾下崖去,不知是獅皮起到了降落傘的作用,還是真有什麼娘娘保護,那隻青獅摔下崖後,油皮兒沒損,打個滾後,居然重新翩翩起舞,衝著崖上黃獅搖頭擺尾。這可難為壞了黃獅,因為青獅是在招喚它,按規矩,前面就是刀山火海,也要衝過去。青獅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掉下山的,黃獅卻要在明知險惡的情況下跳崖,這該需要多大的勇氣!可是,如果不跳下去,他們的會就要被人譏笑。為了維護“會”的榮譽,舞獅頭的人連吼三聲,舞獅尾的人明白了他的用意,只見那隻黃獅沖崖下的青獅點點頭,然後一個餓虎撲食,竄下崖去。黃獅 居然也沒傷著。兩隻獅子在崖下舞了起來。這檔獅 子會一下子出了名,其它的會甘拜下風。
朝山拜頂的善男信女如此眾多,中國又有刻石留念的傳統,於是,形成了丫髻山的另一奇觀:山上山下到處都有石碑,這些石碑或大或小,形制不一,或立或臥,姿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民間有口碑:“盧溝橋的獅子,丫髻山的碑”。就是說丫髻山石碑數量之多,如同蘆溝橋上的獅子一樣,難以數清。特別是巡山廟南的碑林亭,據說是按劉伯溫的八卦圖排列的,進入碑林如入迷魂陣,轉來轉去,又轉回了原處。堪稱一絕。這些碑中,有清帝康熙親筆御碑,有民間會碑,還有布施後為留善名的個人所立之碑。
舊時四月丫髻盛會,不僅仙門弟子、善男信女極為重視,各路商家、江湖藝人也將此時視為興旺發財的黃金時機。天南海北的客商雲集於此,排列山前,各色貨物琳琅滿目一應俱全,南腔北調爭相叫賣此起彼伏。唱戲的、耍猴兒的、說大鼓書的、變戲法兒的,魚龍百戲,各逞風流。對於當地百姓來說,四月廟會是一大經濟來源,他們開旅店、辦飯館,為客商及遊人服務。丫髻山南的劉店、胡店等村名,就是因為當年有人開店留下的。當地百姓有一說法,說是一次廟會的收入,頂得上一個大秋的收入。

近代發展

清朝後期,雖然皇家將朝山拜頂之重點轉往京西妙峰山,丫髻盛會卻未衰落。蘆溝橋事變後,烽火連天,日寇橫行,民不聊生,千年古祠香火斷絕,寺院殘敗;解放戰爭時期,敵我雙方交戰於丫髻山上,殿宇毀於戰火之中。1958年,平谷縣文化部門曾將山上遺存石碑清理拓印。筆者曾收藏一本清理石碑時的碑文手抄本,上面錄有60餘篇碑文。一直至80年代未,丫髻山上還存有15、6塊石碑,其中包括極為珍貴的清聖祖康熙的親筆碑。據曾到丫髻山考察過的專家學者說,鄉土宗教和民間善會所立賽神碑,在我國可能只有此山才可見到,妙峰山和東嶽廟雖然也有少量保留,但不如這裡的典型,所以更似鳳毛麟角,珍貴難得。
1986年,當地政府本著“廟會搭台,經濟唱戲”的宗旨,恢復了每年農曆四月的丫髻廟會,至今已舉辦廟會12屆。丫髻山旅遊開發公司利用當地村民集資和遊人捐款,逐年修復了西頂碧霞元君祠、紫霄宮、進 香道、山門、回香亭等建築,山上遺留石碑全部重新扶立,並又新立石碑10餘通,如著名書畫家王玉書、李燕所書之碑,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所書之碑。每年四月廟會期間,丫髻山下重現當年盛況,遊人達百餘萬人次。港台香客、國際友人也慕名前來朝山觀光。1993年縣政府將丫髻山碧霞元君祠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隨後又被列為北京人文奧運文物保護工程,撥款重修,山上山下建築煥然一新,美輪美奐。
千年古祠,欣逢盛世,重放光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