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吉山

位於平谷縣西北部。東北鄰北店,南臨前吉山。因此村坐落在丫髻山下,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吉山
  • 位置:位於平谷縣西北部
  • 臨近:東北鄰北店,南臨前吉山
  • 坐落:村坐落在丫髻山下,故名
東北鄰北店,南臨前吉山。因此村坐落在丫髻山下,故名。
遠在新石器時期,此村域就有人類活動。唐代建房舍,明代形成相當規模的村落,稱紙坊莊。後因丫髻山廟會興盛,遠近聞名,改稱丫髻山。抗日戰爭時期,以村中石橋為界,分為兩個行政村,此村位於橋北,演化為今名。吉即“髻”的諧音。
丫髻山因其兩座山頭聳,像古代女童頭上的兩發丫髻而得名。自唐初便有道士在此結廬修煉。唐貞觀六年(632),建殿堂於西頂。元代改為碧霞元君祠。明嘉靖年間,河北香河一王姓老媼,人稱王二奶奶,來此募化修廟,建成鐵瓦店。明世宗朱厚熜敕賜“護國天仙宮”門額。據《昌平山水記》載:“天啟七年(1627)巡按御史倪文煥請建太監魏忠賢生祠於此,賜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賢敗。”唐熙三十七年(1698),重修元君祠,康熙賜“敷錫廣生”匾額。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初游丫髻山。康熙五十二年(1713),丫髻山主持李居祥為祝康熙六十大壽。於丫髻山東頂建玉皇閣。康熙題匾額“清虛真宰”賜玉皇閣。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成丫髻山行宮。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作《玉皇閣碑文》稱丫髻山為“近畿福也”。乾隆皇帝也曾兩游丫髻山。據傳,乾隆為還小時出家之願,曾派替身來此出家,並按丫髻山道教派譜系取道名為“乾一丙”。雍正元年(1723)後,每年由內條府於農曆四月十八日到“丫髻山進香成為定製。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碧霞元君祠,翌年,道光與皇太后同游丫髻冊。丫髻山幾乎成了清朝皇室的家廟。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丫髻山廟毀於炮火。1986年,平谷縣政府恢復了每年農曆四月的丫髻山廟會。由當地村民集資和遊人捐款,逐年修復了碧霞元君祠 等建築。每年四月廟會期間,丫髻山又重現了當年在盛況,遊人達百餘萬人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