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瓦爾登湖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出版於1854年,梭羅在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兩年又兩月的生活以及期間他的許多思考。瓦爾登湖地處美國麻薩諸塞州東部的康科德城,離梭羅家不遠。梭羅把這次經歷稱為簡樸隱居生活的一次嘗試。《瓦爾登湖》的中文譯本有多種,例如有徐遲、張知遙以及戴歡等翻譯的版本。點擊連結進入新版:世界文學名著典藏10:瓦爾登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瓦爾登湖
  • 譯者:潘慶舲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437327, 753543732X
  • 作者:亨利·戴維·梭羅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312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美國的19世紀是個輝煌的時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驗主義的影響,主活在這一時代的梭羅也不例外。作為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梭羅對超驗主義更是身體力行,《瓦爾登湖》就是他這一思想的體現,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他是在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為自己,也為他的市民同胞,還有當時與後來的讀者們。

作者簡介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國作家、哲學家,著名散文集《瓦爾登湖》和論文《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又譯為《消極抵抗》、《論公民的不服從》)的作者。
1817年7月12日,梭羅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Concord, Massachusetts),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畢業後他回到家鄉以教書為業。1841年起他不再教書而轉為寫作。在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羅在康科德住下並開始了他的超驗主義實踐。這時期,梭羅放棄詩歌創作而開始撰寫隨筆,起先給超驗主義刊物《日規》(Dial)寫稿,其後各地的報紙雜誌上都有他的文章問世。

圖書目錄

省儉有方
我的住地:我的生活探索
閱讀
聞籟
離群索居
來客
種豆
村子

貝克農場
更高的法則
鳥獸若比鄰
室內取暖
原住民:冬日來客
越冬鳥獸
冬日瓦爾登湖

結束語

後記

有人得了病,醫生會明智地建議他不妨換換空氣和環境。謝天謝地,這裡並不意味著整個世界。七葉樹不會生長在新英格蘭,嘲鶇的嗚叫聲這裡也很難聽得到。野鵝倒是比我們更加具有國際性;它在加拿大進早餐,到俄亥俄州吃午飯,然後在南方的牛軛湖梳理自己的羽毛過夜。甚至野牛也能緊隨著季節更迭,先在科羅拉多牧場上吃草,直到黃石公園有了更綠、更鮮美的青草在等候它時為止。然而,我們認為,如果說我們的農場將柵欄通通拆掉,壘起了石牆來,我們就給自己的生活定下了界限,我們的命運也就選定了。你要是被選為鎮上文書,那么,今年夏天你就去不了火地島;不過,你倒是可以到地獄烈火國去。宇宙比我們看到的還要廣闊得多呢。
然而,我們應該像好奇的旅行家一樣,經常到我們的船尾看看景色,而不要像愚蠢的水手那樣,一路航行中自己只顧低頭揀填船縫的麻絮。地球的另一面,不外乎是我們的同類的家。我們的航行只不過是繞了一個大圈子,而醫生開的方子無非是治治皮膚病罷了。有人急吼吼趕到南非去追捕長頸鹿;其實,他應該獵捕的肯定不是這樣的獵物。你倒說說看,一個人能花多少時問去追捕長頸鹿啊?獵捕沙錐鳥和土撥鼠,也是挺稀罕、夠好玩兒的;但我相信,射向自我倒是不失為更高貴的一項娛遣——
你的視野一轉向內心,發現
在你心中就有一千個地方
還沒被發現。那你去那裡旅遊,
就會成為家庭宇宙誌的專家。
非洲意味著什麼?——西方又代表什麼?在地圖上,不也是我們自己心中一片空白嗎?就算一旦被發現,它還不是像海岸一樣黑糊糊的嗎?難道要我們去發現時,是尼羅河的源頭,或者尼日河的源頭,或者密西西比河的源頭,或者我們大陸上的西北走廊嗎?難道說這些就是跟人類休戚相關的問題嗎?難道說失蹤的僅僅是弗蘭克林一人嗎?所以,他的妻子就該十萬火急地趕去尋找他嗎?格林奈爾先生知道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還不如爭當芒戈·帕克,成為路易斯、克拉克和弗羅比歇這樣探險家,探討你自己的河流和海洋;探索你自己南極或北極地區吧——必要時,船上不妨裝足罐頭肉,維持自己的生命;還可以把空罐頭堆得老高老高,當做標誌用。難道說發明罐頭肉僅僅是為了保藏肉類嗎?不,你得爭當一個哥倫布,去發現你內心的新大陸和新世界,開闢新的渠道,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為了溝通思想。每個人不啻是一國之主,相形之下,沙皇的帝國只不過是蕞爾小國,是冰凌遺留的一塊小疙瘩。然而,有的人毫不莊敬自重,卻能侈談愛國,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卻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他們喜愛的是給自己造墓的土地,而對賦予他們軀體以活力的精神卻無動於衷。所謂愛國僅僅是他們頭腦里造出來的幻想罷了。南太平洋海島探險遠征,不論聲勢、耗資都是如此浩大,究竟意味著什麼,其實,只是間接地承認了這么一個事實:在人們精神世界裡,同樣存在大陸和海洋,每個人只是這個精神世界裡的一個半島或者一個島嶼,可他還沒有去探索,卻坐在一艘政府的大船里,經過寒冷、風暴和吃人生番的地域,航行了好幾千英里,帶上五百名水手和僕役來伺候他,這比獨自一人去探索內心的海洋、大西洋和太平津,畢竟要容易得多——
Efret,et extremos alter scrutetur Iberos,
P1us habet hic vitae,plus habet ille viae,
讓他們漫遊去,考察異邦澳大利亞人,
我懂得更多的是神,他們懂得更多的是路。
滿世界跑去桑給巴爾清點貓科動物,很不值得。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說你乏善可做,這種事也不妨偶一為之。也許你真的找到了一些“西姆斯洞”,由此終於進入內心世界。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黃金海岸和奴隸海岸,全都面對內心的世界,雖然從那裡出發,毫無疑問,可以直航印度,卻沒有哪一艘船敢於駛往看不見陸地的內心的海洋。儘管你學會了各種方言,認同了各國風俗習慣,儘管你會比一切旅行家都走得更遠,又能適應一切氣候與水土,讓斯芬克斯氣得一頭撞到石頭上,那也還得聽從那位古代哲學家的箴言:去探索你的內心世界吧。這就用得著眼力和大腦。只有敗將和逃兵才去打仗,開小差的懦夫才會應募入伍。現在就開始探索,向西遠征吧,這就不會在密西西比河或者太平洋逗留,也不會到古老的中國或者日本去,而是一往直前,好像經過大地的一條切線,不管寒暑晝夜,日沒月落,斷斷乎不停歇地直到最後地球消失。據說,米拉波攔路搶劫過,為的是“驗證一下,有人正式違抗社會上最神聖的法律,究竟需要多大的決心”。後來,他聲稱:“大兵打仗時需要的勇氣,只有攔路搶劫的一半。”——“榮譽和宗教永遠阻攔不了考慮周到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一般說來,米拉波其人其事頗具鬚眉氣概;但又很無聊,即使還算不上十惡不赦。一個比較清醒的人會發覺自己屢屢“正式違抗”所謂“社會上最神聖的法律”,因為他要聽從更加神聖的法律,根本用不著這么出格,也已經驗證了他的決心。其實,他不必對社會採取這樣一種態度,只要順從他自己認可的法律,保持自己原有的態度,這樣他就斷斷乎不會跟公正政府對抗的,如果說他碰得上這么一個政府的話。我離開樹林子,就像我入住樹林子一樣,都有充分的理由。也許我覺得,似乎還有好幾種生活方式可供選擇,我不該在這么一種生活方式上花費更多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地過慣了某種生活方式,陳陳相因,久而久之,給自己踩出了一條老路來。我住在那裡還不到個把星期,我的腳底下就踩出來了一條小道,從我家門口一直通往湖邊;自此以後已有五六年了,這條小道至今依然清晰可見。說真的,我揣想,別人也走過這條小道,所以一直保持暢通無阻。大地的表面是柔軟的,人們一走過就會留下蹤跡;同樣,人的心路歷程也會留下蹤跡的。不妨想一想,人世間的公路已給踩得多么坑坑窪窪,塵土飛揚,傳統和習俗又形成了多么深的車轍!我可不樂意枯坐在船艙裡邊;我覺得還不如乾脆站在世界的桅桿和甲板前面,因為從那裡,那群山之間月色溶溶的美景,我可以看得更真切。那時我再也不想回到船艙下面去了。我至少從我的試驗中悟出了這么一點心得:一個人只要充滿自信地朝著他夢想指引的方向前進,努力去過他心中想像的那種生活,那他就會獲得在平時意想不到的成功。他會把某些事情置諸腦後,越過一道看不見的界限;在他周圍與內心深處會確立一些新的、人人懂得的更加自由的法規來;要不然,舊的法規加以擴充,並從更加自由的意義上獲得有利於他的新詮釋,而他就可以獲得高一等生靈的資格生活。他的生活越是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顯得越簡單,孤獨將不成其為孤獨,貧困將不成其為貧困,懦弱也將不成其為懦弱。如果你造了空中樓閣,你是不會徒勞的;樓閣本該造在空中。現在已是給它們打下基礎的時候了。英國和美國提出了一個荒唐可笑的要求,那就是:你說話非得讓他們聽得懂。無論是人們也好,還是傘菌也好,都不會變得如此這般。好像那種要求還很重要,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人理解你了。仿佛大自然支持的是僅僅這么一種理解模式:它養得起四足動物,卻養不起鳥兒,養得起爬行動物,卻養不起飛禽,連耕畜都聽得懂的“噓、吁”的吆喝,倒是成了頂呱呱的英語。仿佛唯有傻裡傻氣,反而萬無一失似的。我的主要擔心是,也許我的表達還不夠過火,也許沒有突破我的日常經驗的狹隘局限,因而沒法將我深信的真理表達得一清二楚。至於過火嘛!這倒是要看你處在什麼樣的場合。遷徙中的水牛到另一個緯度去尋找新的草場,就不會像餵奶時的奶牛一腳踹翻奶桶、躍過牛欄、緊追它的小牛犢那樣來得更過火吧。我想到某些沒有忌諱的地方去說說話;就像一個清醒的人跟別的一些清醒的人那樣說話。因為我相信,就算為真實的表達奠定基礎,我離誇大其詞還差得遠呢。有誰聽過一段音樂後就擔心自己說話永遠會誇大其詞嗎?為了未來或者可能發生的事,我們的生活應該過得相當隨意,不受約束,而我們的原則也不妨顯得模糊不清,就像我們的陰影對著太陽也會不知不覺地在滲汗似的。我們言辭里真實性變化無常,不斷地暴露餘下來的論述不夠充足。它們的真實性會轉瞬易變,只有其字面的標記得以留存。表達我們的信仰和虔誠的話語是很不確切的;然而,對出類拔萃的人來說,它們猶如乳香,意味深遠,芳香四溢。為什麼我們總是使我們的認識降低到最愚笨程度,還要讚美它為常識呢?最常見的感受是人們睡覺時的感覺,他們是用鼾聲表達出來。有時,我們往往將難得聰明的人和傻裡傻氣的人歸為一類,因為我們只能欣賞他們的聰明的三分之一。有人偶爾起個大早,就對迎晨紅霞找岔兒。我聽說,“他們認為,迦比爾的詩歌有四種不同的意義:幻覺、精神、才智和吠陀經典的通俗教義”;但在我們這裡,要是有人在作品中接納不止一種的詮釋,那么,人們就會藉口抱怨不迭。英國正在下大力防治土豆腐爛,難道就不能下大力醫治大腦腐爛嗎?大腦腐爛現象,實在更普遍,因而也更致命啊。我並不是說,我已臻於晦澀的境地,但是,如果說在我這些書頁里發現的致命岔錯不比從瓦爾登湖冰凌上發現的更多的話,那我就感到自豪了。南方的買家極不喜歡瓦爾登湖冰凌的藍色,往往看成是泥漿所造成的,其實,這才是它純潔無瑕的證明;他們反而喜歡劍橋的冰凌,白花花的,但有一股草腥味兒。人們所喜愛的純潔,就像籠罩大地的霧靄,而不是凌駕於霧靄之上的藍色太空。有人在我們耳邊叨咕著說,我們美國人以及一般意義上的現代人,倘若跟古人相比,甚至跟伊莉莎白時代的人相比,都不過是智力上的侏儒。但是,這話是什麼意思來著?一條活狗畢竟勝過一頭死獅吧。一個人屬於侏儒族,難道就活該去上吊,而不好成為侏儒裡頭的高個兒嗎?讓每個人都管好自己的事兒,力求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物之靈。我們緣何如此急於求成,如此鋌而走險呢?如果說有人跟不上他的同伴們,也許這是因為他聽到的是另一種的鼓點。讓他踩著自己聽到的音樂節拍走路,不管這節拍是什麼樣,或者換句話說走得該有多遠。至於他該不該像蘋果樹或者橡樹那么迅速就成熟,這可並不重要。他就該不該把他的春天變成夏天呢?如果說我們要求的條件還不具備,我們可以用來取代的,又算是什麼樣現實呢?我們可不要因為虛空的現實而一敗塗地。難道我們要下大力氣在自己高頭建造一片藍色玻璃似的天空,建成後我們還得抬眼凝望那個地地道道的遙遠太空,仿佛前者並不存在似的?庫魯城裡有一個藝術家,他喜好追求完美。有一天,他突然想做一根手杖。他覺得,一件作品之所以不完美,時問是個因素,但凡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時間是在所不惜。於是,他自言自語道:哪怕我這輩子別的事都不乾,我也得把手杖做得十全十美。他馬上直奔森林去,凡是不合適的木材決不採用:他就這么著尋摸木料,一根又一根地挑選,哪一根都沒選中,這時他的朋友漸漸地離開了他,因為他們幹活兒一直乾到老,一個個都死掉了,可他直到此刻一點兒還不見老呢。他一門心思,抱定宗旨,而又異常虔誠,不知不覺之中讓他永葆青春。因為他決不向時間妥協,時間只好靠邊站,待在遠處嘆息,徒呼奈何。他還沒尋摸到完全適用的材料,可庫魯城已成了一片廢墟;於是,他就坐在一個土堆上剝樹皮。他還沒有給拐杖勾畫出合適的形狀來,坎大哈王朝卻壽終正寢了,他用拐杖的尖頭在沙土上寫下了那個種族最後一個人的名字,回頭繼續乾自己的活兒。等他把那拐棍磨平拋光時,卡爾帕已經不再是北斗星了;在他還沒有給拐杖安上金箍和鑲嵌寶石的頭飾之前,梵天睡醒過已有好幾回了。可是我緣何還要提到這些事情呢?因為等他的作品最後完成了,那手杖突然之間在他眼前一亮,變得無比光艷奪目,終於成為梵天所有創造物中最完美的珍品,讓藝術家大吃一驚。他在製造手杖時創建了一種新的制度,一個完美和公正協調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古老的城市和王朝雖已消失,但取代它們的是更加漂亮、更加輝煌的城市和王朝。現在,他看到自己腳跟邊堆滿刨花,依然是嶄新的,覺得就他和他的工作而言,時間的流逝只不過是一種幻覺,其實時間並沒有流逝,就像梵天腦子裡閃過的火花星子,點燃了凡夫俗子頭腦里的火絨似的。他挑選的材料是至純精美,他的藝術也是爐火純青,結果怎么能不神奇呢?我們可以使事物美觀,但到最後都不會像真理那樣使我們受益。唯有真理持續令人滿意。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得其所哉,而是處於一種虛假的位置上。由於我們天性脆弱,我們設定一種情況,把自己擺了進去,這么一來,我們同時處於兩種情況之中,要走出來就難上加難了。清醒時,我注重的只是各種事實,亦即實際情況。說你要說的話,而不是你該說的話。任何真理都要比虛偽好。補鍋匠湯姆·海德站在絞刑架上,有人間他有沒有什麼話要說。“轉告裁縫師傅們,”他說,“在縫第一針之前,記住線頭上打一個結。”而他的朋友們的祈禱,倒是早給忘掉了。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那也要面對它過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貶損它。生活畢竟還不像你那么要不得吧。你最富的時候看上去倒像窮鬼。淨愛挑剔的人,就算到了天堂,也會淨找岔兒。熱愛你的生活吧,哪怕是很貧困。即使在濟貧院裡,說不定你也會有一些快活、激動、極其開心的時光。夕陽照在濟貧院的窗上,跟照在富豪人家的窗上一樣亮閃閃;那門前積雪同在早春時一樣融化掉。我揣想,一個人只要心地寧靜,即使身在濟貧院,也會像在宮殿里一樣心滿意足,思想愉快。鎮上的窮人,依我看,往往過著人世間最獨立不羈的生活。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太了不起,所以受之無愧。多數人認為,他們壓根兒用不著鎮裡來扶持;實際上,他們常常靠不正當的手段來養活自己,這應該說是很不光彩的。要像園中芳草和聖人那樣安於清貧吧。你何苦去找新的花頭,不管是衣服,還是朋友。找舊的,回到那兒去。萬物是恆久不變;變的是我們。你的衣服可以賣掉,但你的思想要留住。上帝會看到,你並不需要社會。如果說我整天價關在閣樓上一個角落裡,像一隻蜘蛛似的,但我只要自己有思想,這個世界依我看還是一樣大。哲學家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不要急巴巴地尋求發展,讓自己受到屢被耍弄的影響;這些全是瞎胡鬧。卑微像黑暗,會透露出天國之光。貧窮和卑微的陰影把我們團團圍住,“可是瞧吧!天地萬物擴大了我們的視野”。人們經常提醒我們,如果說上天把克洛索斯的巨富賜給我們的話,我們的宗旨一定仍然不會變,我們的方法實質上也不會變。再說,如果你受到貧困的限制,比方說,你連書報都買不起,其實,你也只不過限制在最有意義、最具活力的經驗之中;你被迫跟盛產糖和澱粉的物質領域打交道。貧困的生活最溫馨。你斷斷乎不去做無聊事兒。下層的人不會因為對上層的人心胸寬大而遭受損失。多餘的財富只能購買多餘的東西。而靈魂的必需品,是用錢也買不到的。我生活在鉛牆的角落裡,它的成分里注入一點兒鉛銅合金。經常在我午休的時候,有一種亂糟糟的丁丁當當的聲音從外面傳到了我的耳際。這是我的同時代人的噪音。我的鄰居告訴我,說到他們和一些知名的紳士淑女的奇遇,還有他們碰到過的什麼頭面人物;殊不知我對這等事就像對《每日時報》的內容壓根兒不感興趣。興趣和談吐多半是有關穿著打扮和舉止風度;反正呆頭鵝總歸是呆頭鵝,不管你怎么個打扮它。他們向我講到加利福尼亞和德克薩斯,講到英國和印度,講到某某大人——講到喬治亞州或者麻薩諸塞州,所有這一切,全是過眼煙雲,我差點兒像馬穆魯克老爺一樣打從他們的院子裡逃走。我很高興擺正自己的定位——不喜歡耍花頭,擺譜兒,招搖過市,出足風頭,即便我可以跟宇宙造物主走在一起,我也不樂意——不樂意生活在這個躁動不安、神經緊張、熙熙攘攘、瑣屑無聊的19世紀,而是喜歡站著或者坐著冥思苦索,任憑這個19世紀流逝而去。人們在慶祝些什麼來著?他們都是籌備委員會成員,隨時企盼聽人家演說。上帝僅僅是這一天的主席,韋伯斯特是他的演說家。那些最強烈地吸引我的東西,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喜歡對它們仔細掂量,琢磨研究,並且朝它們靠近——而不會拉住磅秤橫桿,試圖使它們的分量輕一些——不會假設一種情況,而是要按照它的實際情況辦事;走在我能走的唯一小路上,因為走在這種小路上,任何力量也都阻攔不住我。基礎還沒有夯實就去跳拱門,可不會使我遂心如意。我們還是別玩這危險的遊戲。什麼事都得有一個硬實的底兒。我們在書里讀到,有個旅行家問一個孩子,他前面的沼澤地里是不是有一個硬實的底兒。那個孩子回答說,是有的。不料,轉眼之間,旅行家的馬卻齊肚帶深地往下陷了進去,於是,他就對那孩子說:“我聽你說的,這個沼澤地里有個硬實的底兒。”“沒錯,底兒是有的,”孩子回答說,“不過現在你還沒有達到它的一半深呢。”社會的沼澤地和流沙也都是如此這般;不過箇中奧妙,只有活到老的孩子才懂得。也只有在極其難得的巧合中,把所想的事兒說了或者做了,那才好呢。有人傻乎乎地往板條和灰漿的牆裡頭釘釘子,我才不會這樣做;因為做過這類事,我夜夜管保睡不好覺。給我一把榔頭,讓我摸一摸牆板上頭的紋路。灰漿是靠不住的。要把釘子釘到實處,釘得牢實,你夜裡醒來想想自己這活兒也管保挺滿意——就算繆斯女神給喚來了,你也不會覺得難為情。這樣做,上帝才會幫你的忙,也唯有這樣做,你的忙上帝才幫得上。打進去的每一顆釘子,都應該是在宇宙這台機器里又一顆鉚釘,這樣你才能繼續發揮作用。最好給我真理,而不是愛情、金錢、名聲。我坐在一張擺滿珍饈美酒的餐桌前,受到阿諛逢迎的招待,可是那兒唯獨沒有真誠和真理;我離開這張怠慢的餐桌,依然飢腸轆轆。如此這般的招待,簡直冷若冰霜。我想倒是用不著再用冰塊把它們冰鎮起來。他們告訴我這酒的年代和酒的美名;但我想到了一種更陳、更新、更純的酒,一種更加美名遠揚的佳釀,反正他們那兒是沒得的,花錢也買不到。風格、住宅、庭院和“娛樂”,在我的心目中,都是可有可無的事。我訪問過一個國王,可他讓我在客廳里等著,從他舉手投足來看,好像不大懂得招待客人似的。鄰近我的住地,有一個人住在空心樹洞裡頭。他的舉止談吐倒是頗具真正的王者風度。我要是去訪問他,受到款待該會好得多吧。我們坐在門廊里要等多久,恪守無聊的陳規陋俗,讓任何工作都變得荒謬之至。好像一個人每天一開始都要叫苦不迭,雇了一個人來給他種土豆;午後帶著事先想好的種種許願,出去實踐基督徒的溫順和愛心。不妨想一想中國的自大和人類停滯不前的自滿吧,這一代人託庇餘蔭,慶幸自己好歹成為名門望族的最後孑遺;在波士頓、倫敦、巴黎和羅馬,想到它那綿綿瓜瓞似的歷史,它還在沾沾自喜地訴說自己在藝術、科學和文學上取得的進步。各種哲學學會的記錄,關於偉人的公開的頌詞俯拾皆是!好人亞當在思考自己的美德。“是的,我們作出了偉大的業績,唱起了神聖之歌,它們將是不朽的”——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記得住它們。古代亞述的學術團體和偉人——現在他們都在哪兒呢?我們是多么年輕的哲學家和實驗家啊!我的讀者裡頭,還沒有一個是活過完整的一生的。在人類生活中,這些也許僅僅是早春季節吧。雖然我們患過七年的疥癬,可是我們還沒有見過十七年的康科德的蝗災。我們所熟稔的僅僅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的一層薄殼,大多數人都沒有潛入過地下六英尺深,也還沒有離地躍過六英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再說,我們差不離有一半時間都在酣睡。但是,我們卻自以為很聰明,在地球上建立了一種秩序。真的,我們是深刻的思想者,我們是志存高遠的精靈!我站在森林覆被上,看到松針之間爬行的一隻蟲子,極力躲避我的視線,於是,我反躬自問,為什麼它會有這些謙遜思想,躲著我把它的頭藏起來;也許我是它的恩主,告訴它的族群一些可喜的信息;這時,我想到了那個更偉大的恩主與智者,也正在俯視我這個儼然蟲豸呢。新奇事物源源不絕地湧入當今世界,可我們卻容忍不可思議的愚鈍。我只消提示一下,在最開明的國土上,我們至今還在聽什麼的布道就夠了。這裡頭有諸如歡樂和悲哀之類的字眼兒,可它們都是讚美詩里的疊句,用鼻音哼唱的,其實,我們所相信的還是平庸和卑微。我們以為我們只要換一下衣服就得了。據說,不列顛帝國是大得很,名聲好得很;而美國則是一流的強國。我們不相信每一個人背後都在潮起潮落,這潮水能使不列顛帝國像小木片似地漂浮起來,如果說每個人心裡記住這個的話。誰知道下一次還會有十七年的蝗災呢?我生活所在的這個世界的政府,不像英國政府那樣,在晚宴之後喝酒閒聊中就可以構建起來的。我們體內的生命好似大河裡的水。也許今年河水漲得老高,是人們從來沒見過,把乾旱的高地都給淹沒了;甚至於這一年說不定還是多事之秋,會把我們的所有麝鼠通通給淹死了。我們居住的地方不見得總是在旱地上。我遠遠地看到,深入內地的河岸在古代,遠在科學還沒有記錄它們的洪災之前,就受到河流的沖刷。每個人都聽說過在新英格蘭盛傳的那個故事:有一隻健壯、美麗的蟲子,從蘋果木舊餐桌的一塊乾爽的活動面板里爬了出來。殊不知這張餐桌置放在農家廚房裡已有六十多個年頭了,先是在康乃狄克州,後來到了馬薩諾塞州——可是那個蟲卵遠在六十多年蘋果樹還活著時,就存活在樹裡頭,少說也有好幾年了,反正從樹的年輪上是看得出來的;只聽得這蟲子在裡面啃咬好幾個星期,蟲卵也許受到水壺的熱氣才孵化出來的。聽了上面這么個故事,誰能不感受到復活和不朽的信心隨之得到增強呢?它的卵子蟄伏在一層又一層的木頭芯里,在枯死的社會生活里埋伏了好幾個世代,開頭是在生青碧綠的活木材里,後來活木材漸漸地風乾變成墳墓似的硬殼——也許這時它在木頭裡已啃咬好幾年了,讓坐在喜慶餐桌前的一家人聽到響聲,大吃一驚——誰知道,多么美麗的、長著翅膀的生命,冷不丁從社會最不起眼、別人贈送的家具裡頭脫穎而出,終於享受著它完美的夏日生活!我並不是說,這一切約翰或者喬納森都能認識到的。但是,僅靠時光的流逝,斷斷乎到不了拂曉,這就是那個早晨的特性。遮住我們兩眼的亮光,對我們無異於黑暗。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著呢。太陽才不過是一顆晨星罷了。

序言

19世紀初,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剛擺脫戰爭的創傷,元氣得以恢復,國內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儼然躋身一流經濟大國。與此同時,日新月異的科學發明創造與大規模自然開發,一方面使美國人過上了空前富裕舒適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由於掠奪性的自然開發,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原先純樸恬淡的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銷聲匿跡。這時候,有一位獨具慧眼、頗有憂患意識的偉大思想先驅,切中時弊,大聲疾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就是新英格蘭著名作家、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始祖亨利·戴維·梭羅。
亨利·戴維·梭羅(HenryDavidThoreau)1817年7月12日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鎮一個商人家庭。康科德四季風景如畫,梭羅經常喜歡到野外去,獨自徘徊在樹木花草、鳥獸魚蟲之間,與大自然結下了不解之緣。1833年他進入哈佛大學,好學不倦,是班裡的優等生;1837年畢業後,他返回故鄉任教兩年(1838-1840年),還當過鄉村土地測量員。他畢生酷愛散步、觀察與思考,寫下了大量日記,積累了他日後進行創作的豐富素材。他與大作家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年)相契,於1841—1843年住在愛默生家裡,成為愛默生的門生兼助手。因此,他棄教從文,在愛默生的激勵下,開始寫詩與論說文,起初給超驗主義雜誌《日晷》撰稿,隨後也給其他報刊撰寫文章。
1845年,他在離康科德兩英里遠的瓦爾登湖畔親手搭建一間小木屋,在那裡度過的兩年多的歲月中,完成了兩部作品《康科德河與梅里麥克河上一周》和《瓦爾登湖,或林居紀事》(均在他生前出版)。1847年梭羅返回康科德居住,其後就在故鄉從事寫作、講學及觀察、研究當地動植物,偶爾也出門作短程旅行,以擴充見聞,為日後創作打下堅實基礎。有時,他還得上父親的鉛筆工廠去掙點錢維持生活。1862年5月6日,梭羅因患肺結核不幸去世,年僅44歲。他生前一直默默無聞,並不為同時代人所賞識。直到20世紀,人們才從他的不朽傑作中開始認識他。實際上,他真正的聲名日隆,還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以後。
1846年2月4日,梭羅在獨居瓦爾登湖畔期間,曾經給康科德鄉民們作過一次學術性的演講,題為《托馬斯·卡萊爾及其作品》。演講結束後,鄉友們如實相告——對於這個不可理喻的蘇格蘭詩人其人其事,他們壓根兒不愛聽,只想聽聽他談談個人湖畔林居的所見所聞。對於鄉友們的這一要求,梭羅倒是心領神會。於是,在1847年2月10日,他以《我的個人經歷》為題,在康科德再次登台演講,結果令他喜出望外,演講受到聽眾們空前的熱烈歡迎。聽眾們甚至要求他在一周后再重複講演一遍,希望他的講稿還可以進一步增補內容。於是,此次演講以及後來類似的演說就成為《瓦爾登湖》一書的雛形,並於1847年9月完成初稿,1849年打算出書,可萬萬沒想到這期間會受到挫折。因此,他不得不歷時五載,將此書反覆修改、增補、潤飾,前後計有八次之多,終於使它成為結構緊湊、文采斐然的一部文學作品。《瓦爾登湖》在19世紀美國文學中,被公認為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迄至今日已有二百種以上不同的版本,同時在國外也有不計其數的各種不同語言的譯本。
《瓦爾登湖》一書副標題為《或林居紀事》,一望可知,是梭羅本人住在瓦爾登湖畔林居的實錄。此書一開頭,作者就聲明是為了“鄉友們細緻入微地探聽我的生活方式”而寫的。他選擇湖畔為未來住所,就地取材,親自搭建小木屋,恰巧於1845年美國獨立紀念日入住,種莊稼、栽菜蔬,過著獨立不羈、悠閒自在的生活。當時在美國,就有人拿這本書當做19世紀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來閱讀欣賞。《瓦爾登湖》中充滿田園詩的魅力,足以激勵數以百計的讀者退隱山林,或者傍湖築舍,竟相仿效這位賢哲俊彥的生活模式。一般說來,這種趣事是人們都始料所不及的,殊不知梭羅仿佛料事如神似的,早就預見到如此眾多之門徒,所以,他在書中語重心長地奉勸過讀者諸君,說很不希望有任何人採取他的生活方式。因為人們會很容易把《瓦爾登湖》看成逃避現實的隱士幽居勝地或者世外桃源,這有違梭羅的初衷。梭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說過,他之所以入住瓦爾登,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諦,思考入與大自然的關係這個重大問題,顯然不是消極的、出世的,而是積極的、入世的。實際上,梭羅入住之後,並不是煢煢孑立,與人老死不相往來。恰好相反,他一方面經常出門走訪,回康科德做學術講演,另一方面,也有各種各樣的來客專程前來登門造訪,有的還冒著大風雪趕來,與他傾心交談,所以說,梭羅始終置身於這個社會大家庭中。再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魯濱孫漂流記》畢竟是虛構小說,而《瓦爾登湖》乃是名副其實的非虛構作品,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在某種程度上說,《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致力於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進程。他寫到的草木、禽獸,如按生物綱、日、科分類,粗略地估算一下,動輒數以百計,他還給它們分別標上拉丁文(或希臘文)學名。追述淵源、觀察研究之如此精當、地道,與博物學家相比,也毫不遜色。更有甚者,梭羅還用他的生花妙筆,將他的心得體會點染在自己的描述中,這後來被譽為《瓦爾登湖》一書中的精華所在。難怪19世紀美國書評家奉勸過讀者不妨跳過《瓦爾登湖》中頗有哲學意味的片段,直接去品味描寫大自然的那些篇章。誠然,梭羅是當之無愧的描寫大自然的高手,他在促進生態文學創作發展方面確實功不可沒。雖說在他之前,美國也有過好多專門描述大自然的作家,但只是僅僅報導科學界的一些發現,顯得相當單調乏味,能以神來之筆描寫大自然而形成獨具一格的文學佳構,梭羅堪稱箇中翹楚。美國有的批評家曾經舉例指出,若單單從《瓦爾登湖》中有關潛水鳥的描寫,與約翰·奧杜龐所著《美國鳥類》一書中潛水鳥章節作一比較,顯然就是霄壤之別,後者純屬科技性的報導,前者則是藝術作品。同樣,我在譯書過程中也覺得,梭羅不論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獵狐犬等的描寫,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入人勝,真可以說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作為藝術品的《瓦爾登湖》,在美國已被公認為現代美國散文的最早範本。《瓦爾登湖》的風格,若與它同時代的作品,比方說,具有寫作天才的霍桑、梅爾維爾、愛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那主要是因為梭羅這種獨特的體裁頗具20世紀散文風格。當然,《瓦爾登湖》的主題,顯而易見,寫的是19世紀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作者對字句文體的選擇似乎有些超前,頗具20世紀的風格。句子寫得率真、簡潔,一掃維多利亞時期那種漫無邊際的文風,而且用字極其精當,富有實體感,幾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綴字。因此,梭羅寫於19世紀的散文,實際上與20世紀海明威或亨利·米勒的散文並沒有多大差異。
寫作手法上,梭羅在《瓦爾登湖》中也有不少獨創之處,特別是比喻的運用,幾乎達到了極致。讀者可以發現各類著名比喻語之實例,包括從音節的調配到意重語輕的反語法,或者比較通俗的從明喻到雙關語等等。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知道,梭羅特別喜愛使用雙關語,那么多的雙關語在全書中俯拾即是,如果有興趣的話,讀者不妨試著編成目錄手冊,會感覺很耐人尋味。我在這裡只是信手拈來一兩個,僅供讀者細細玩味。梭羅寫到一個在瓦爾登湖沒有釣到魚的漁夫,管他叫做修道士(Co-enobites),作者在此不僅暗示此漁夫乃是虔信宗教人士,而且讀者要是稍加留意,聽一聽“修道士”這個英文詞的發音,馬上會發覺,其實,梭羅是在說:“你瞧,沒有魚來上鉤。(See,nobites,)”還有,他寫到作為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標誌——鐵路時,既表示鐵路開通有利於人際往來、城鄉交流,但對鐵路建設破壞自然生態深表不滿,就借“枕木”這個雙關語寫道:“如果一些人樂樂呵呵地乘坐火車在鐵軌上駛過,那肯定有另一些人不幸地在下面被碾壓過去。”他說“躺在鐵路底下的枕木”,“就是一個人,一個愛爾蘭人,或者說一個北方佬”,“他們可睡得很酣”。作者在這裡通過英文枕木(Sleeper)這個雙關語,比喻那些為修造鐵路賣命而又昏睡不醒、毫無覺悟的人。對於這些勞工,梭羅確實滿懷同情,真可以說,哀其不幸,怒其昏睡不醒。總之,梭羅筆下那么多的雙關語,我在譯述時已一一加注,也許我國讀者也會感興趣。
從《瓦爾登湖》中的雙關語,我們不禁聯想到梭羅那種獨特的幽默感。儘管當時文壇上很有權威的洛厄爾撰文說梭羅沒有幽默感,但不少批評家卻反駁道,缺乏幽默感的是洛厄爾自己,而決不是梭羅,因為人們在閱讀《瓦爾登湖》時會發現字裡行間都閃耀著梭羅的智慧光芒。他的幽默不見得都是張揚的,就像喜劇那樣俗不可耐。棱羅的幽默感飽含著一種批評性的、亦莊亦諧的韻味,它不僅使讀者看在眼裡,心情輕鬆,乃至於忍俊不禁,而且還像斯威夫特、伏爾泰、馬克·吐溫或蕭伯納的幽默,發人深省。比方說,19世紀上半葉,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立國還不太久,人們老是覺得自己脫不掉鄉氣,一切時尚緊跟在歐洲後頭,特別是以英國、法國馬首是瞻,乃至於東施效顰。因此,梭羅就在《瓦爾登湖》中寫出了“巴黎的猴王戴了一頂旅行帽,全美國的猴子便群起仿效”。讀者不難揣想,美國人讀到這類俳諧字句,管保暗自發笑,毋庸否認,這笑聲里還包含著梭羅把他們當做猴群的默認呢。總之,像上面這樣涉筆成趣的詼諧幽默的詞句在書中可謂比比皆是,梭羅就是通過它們來揭示:我們人類是何等愚蠢啊。
梭羅還擅長誇張手法。最好的實例就是當年他在《瓦爾登湖》初次問世時扉頁上所寫的題詞:“我無意寫一首悶悶不樂的頌歌,可我要像破曉晨雞在棲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喚醒我的左鄰右舍就好。”不言而喻,作者旨在說明自己不願做什麼悶悶不樂的哀嘆,他要使自己寫在書中的切身感受對人們多少有所裨益。反過來說,作者寫在書里的是一首精神抖擻、樂觀向上、歌唱生活的歡樂頌。這是全書的宗旨,氣勢豪邁,而又言簡意賅,原本印在卷首,意在引人醒目。不知何故,後來數以百計的《瓦爾登湖》版本上幾乎全給刪去了,依我看,顯然拂逆了作者的初衷。他有時還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比方說在《消極抵抗》的名篇中就是這樣,他寫道:“我衷心地接受這箴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我相信這箴言等於說——‘不管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接著,梭羅就筆鋒一轉,對自己過分激烈的觀點有所收斂,採用委婉的口吻說:“我不是要求即時取消政府,而是要求立即有個較好的政府。”從而表明了自己絕不是政府廢除派的立場。但是,弦外之音,反過來說,政府要是逼迫人民去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人民就應該擁有消極抵抗的權利。《消極抵抗》一文,原先也是應鄉民們要求所作的講演而寫成的,隨後不脛而走,遠播海內外。沒承望梭羅這種單憑個人力量的“非暴力抵抗”的主張,極大地激發了世界各國仁人志士——比方說,聖雄甘地、列夫·托爾斯泰和馬丁·路德·金——的靈感,顯然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迨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垮掉的一代”中最出名的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其代表作是《在路上》)等人,也對當時儘管繁榮,但無生氣的美國文明作過真正的抗議。美國文學史家據此指出:他們就是繼承了美國的悠久而了不起的抗議傳統,其淵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梭羅的風景。
梭羅在書中談天說地、縱覽古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出不少積極性的批評與建議,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等。他反對當時嚴重脫離實際、費用高昂、培養年輕學子的學院式教育,提倡“與同時代中最有教養的人交遊,從而得到更有價值的教育,那是壓根兒不需要付什麼錢的”。顯然,這是梭羅追隨愛默生、獲得諸多的可貴經驗而得出的結論,十分精彩有力,至今仍然啟迪後人。他一貫主張生活簡樸社會公正,在書中這么寫道:“我深信,如果人人都像我當時那樣過簡樸的生活,那么,偷竊和搶劫也不會發生。之所以發生這樣的事,蓋因社會上存在貧富不均。”寥寥數語一針見血地觸及當時美國社會上貧富懸殊的要害。梭羅還根據個人耕作體驗,認為“一年裡頭只要工作六周,就足夠生活開支”,或者換句話說,一周之中只要工作一天,剩下六天時間,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安心讀書,思考問題,或者從事藝術創作,等等。要知道,一周以內,人們六天工作,一天是安息日,這本來就是上帝的安排。梭羅身為基督徒,卻大唱反調,主張工作一天,休息六天,豈不是大逆不道嗎?總之在本書中,讀者時不時碰到類似上述的叛逆言論,說梭羅是一個社會批評家,一點兒不過分。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用很大篇幅談到入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的和諧相處,有許許多多精彩片段,恕不一一列舉。我打算日後另撰專文予以介紹。這裡著重提一下,梭羅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群之間和諧相處。自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後不僅肆意殘殺無辜的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了悠久的印第安人文化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書中常常筆酣墨飽地寫到印第安人的種種美德,甚至說,即使是“野蠻民族”,美國人也“不妨學一學,也許大有裨益”,比如,“第一批果實節”、“除舊祭祀活動”,好像是在“蛻皮求新”、“淨化自己處世理念”等等,試想遠在一個半世紀以前,梭羅就具有上述真知灼見,確實值得世人們稱道。
梭羅從年輕時起即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古希臘羅馬文學、東方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對他都有影響,但是,愛默生的《論自然》等著述中的超驗主義思想卻給他較深的影響。超驗主義思想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反對權威,崇尚直覺;其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無奈梭羅是一個富有詩人氣質而又注重實踐的哲學家。他和愛默生雖然是師生關係,在哲學思想上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他們的思想觀點卻是和而不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兩人的個性與作風不同,結果反而使他們日益疏遠,越到後來,越難接近。愛默生偏重於哲理的思辨,而梭羅則力求將自己相信的哲理付諸實踐,有趣的是,以愛默生為代表的康科德派文人,雖然也在小溪農莊和花果園地建立了一些公社,希望實現他們的理想,一邊耕地,一邊談論哲學。惜乎這兩個烏托邦社會都失敗了。相反,梭羅主張人應該過一種有深刻內容的返璞歸真的生活;他意志堅強地入住湖畔林居,根據個人生活體驗寫成的不朽之作《瓦爾登湖》,就是他通過自己力行而結出的豐碩成果,並且贏得超驗主義聖經的美譽。
眾所周知,梭羅曾經從東方哲學思想中取得不少滋養與借鑑,從而豐富了自己獨特的思想見解。值得注意的是,梭羅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情有獨鐘。他在《瓦爾登湖》中旁徵博引孔子、孟子等先秦賢哲儒家經典言論,總共有九處之多。博大精深的儒家經典,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民胞物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不僅成了梭羅在闡發自己的思想論點時有力的支柱,而且不經意間還擴大了現代美國文化的思想視野。就我國讀者來說,讀到梭羅如此熱衷地向美國人介紹孔孟之道、老莊思想,我想也一定會很感興趣。因為經過梭羅引經據典並進行了新的詮釋,難道說不就是在重新發掘和激活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固有的獨特的魅力和活力,從而順勢融合到美國文化,乃至於全球性文化中去嗎?
梭羅根據自己深信的超驗主義觀點,在書中就自然界四季更迭和精神復甦作出了極其精彩的描述。從章節上來看,《瓦爾登湖》一書是以春天開端,依次經歷夏天、秋天和冬天,最後仍然以春天告終。好似生命輪迴的寫照,既是終點又是起點,生生不患,開始復甦。梭羅在書末講到一個在新英格蘭廣泛流傳的故事:從一個蟄伏六十年之久的蟲卵里孵化出一隻健壯而又美麗的小蟲子,再次強調世上任何力量扼殺不了生命的復甦,同樣也表達了他的無比樂觀的人生態度。梭羅在結尾時所寫下的雋語箴言,直至今日,依然令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遮住我們眼睛的亮光,對我們無異於黑暗。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著呢。”
隨著歲月流逝,梭羅的《瓦爾登湖》越來越受到世人推崇,曾被譽稱為“塑造讀者人生的二十五本書之一”(美國國會圖書館評語),“美國文學中無可爭議的六本或八本傳世之作之一”(美國著名批評家約瑟夫·伍德·克魯奇評語)。美國批評家伊拉·布魯克甚至還說過:“在過去一百年里,《瓦爾登湖》已經成為美國文化中純潔天堂的同義詞。”英國著名作家喬治·愛略特更是慧眼識珠,遠在當年《西敏寺周報》上就撰文指出:《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聖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這本書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不久前我國有識之士在深圳舉辦自然論壇,在特意向我國廣大讀者鄭重推薦的“十大自然讀物”的書中,梭羅的(《瓦爾登湖》名列榜首。直到今天,梭羅寫在書里的一字字、一句句,對上至國家決策人、下至草根百姓來說,仍是恆久不變的警世箴言啊!我想,不管怎么說,當前全球生態環境仍在不斷惡化,天上看不到一片藍天、一絲和風,地上找不到一方淨土、一泓清水,社會上貧富越來越懸殊,“征服自然”、“人定勝天”依然甚囂塵上,只要以上種種現象還沒有得到根除,各個不同國家、各個不同民族,人們總要回首前塵,帶著無限眷戀的心情,緬懷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的先驅,研讀梭羅的這部不朽經典,從中不斷地給自己汲取靈感、力量和希望。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資深翻譯家
潘慶舲
2008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