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史

世界人口史

全球人口自然變動的歷史過程。世界人口史首先是一部人口絕對數量愈益增多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人口史
  • 特點:數量愈益增多
  • 對象:人類
  • 詞性:名詞
正文
史前時期世界人口的數量由於缺乏文字記載,一般只能憑藉當時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的可能範圍和平均每平方公里可供養的人口數進行推斷。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 15000年前,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的範圍比今天小得多,估計僅有約4000萬平方公里。此外,根據對殘留的原始部落的生產力水平遺蹟的分析,估計當時平均每平方公里可供養約0.08人。蘇聯人口學家Б.И.烏爾拉尼斯推斷公元前15000年的世界人口約為320萬人。有了文字記載以後,尤其有了人口統計和人口普查,對世界人口數量的估算變得越來越可靠。烏爾拉尼斯估算,公元前5000年世界人口增加到3000萬,公元元年為2.3億,公元1000年為3.05億,1650年為5.5億,1900年為16.56億,1950年達25.01億。聯合國人口組織宣布,1987年年中,世界人口達到 50.26億。(見表)
世界人口史
世界人口史還是一部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歷史。在人類社會的絕大部分時間裡,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組成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占據統治地位。出生率和死亡率年平均都高達30~50‰,人口增速極低,人口平均壽命很短,人口素質差。這種人口再生產類型與以手工操作為技術基礎的經濟類型相適應。19世紀,歐美地區出現第一次人口革命,即死亡率從長期保持的高水平降下,並不可逆轉地走向低水平。由於生育率仍高,人口增長開始加快。工業化先行者英國的年平均人口增長率在19世紀中期和晚期劇升到1~1.5%的歷史最高峰值。歐美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高低”轉變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組成的人口再生產類型。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地區又爆發第二次人口革命,即生育率從長期保持的高水平降下並不可逆轉地走向低水平。這是經濟發展愈益主要依靠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科學的避孕節育知識、技術、藥具傳播的結果。於是,歐美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出現了最後一次轉變,成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人口再生產類型。這種再生產類型的最新數量表現,可用1987年數據說明: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出生率 15‰,死亡率10‰,人口自然增長率5‰。20世紀下半葉,開發中國家和地區也爆發了第一次人口革命,結束了漫長時期保有的“高高低”人口再生產類型,代之以“高低高”類型。1987年,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的出生率水平是32‰,死亡率是11‰,人口自然增長率是21‰。就全世界而言,由於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占大多數,1987年的人口再生產也呈“高低高”狀:出生率28‰,死亡率11‰,自然增長率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