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調禪師墓塔

不調禪師墓塔

不調禪師墓塔位於泰和縣水槎鄉新橋村黃龍坪寺後山,也就是海撥1176米的全縣最高峰十八排山垇里,不調禪師墓塔海拔875米,山垇有占地面積1萬餘平方米的坪地,四周群峰環繞,蜿蜒如龍,故名黃龍坪。黃龍坪古寺就建在山垇坪地間,據史料記載:唐代名僧不調禪師在此開基,建有“寶藏寺”,全寺建庵108座。現存不調禪師墓塔,墓塔呈八角形,封土高約10米,直徑20米。1984年公布為泰和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植被有草地,油茶、杉、松、雜木、毛竹、灌木等。森林覆蓋率達95%。有“天然氧吧”之稱。省重點工程山地風電“能源谷”項目就建在不調禪師墓塔後山的“十八排”山脊上,完工後的十八排已經成為新橋村的重點旅遊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不調禪師墓塔
  • 出土地點:泰和縣水槎鄉新橋村黃龍坪寺後山
  • 館藏地點:贛州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代(公元684年)
  • 墓塔結構:青石條砌成
  • 出土文物:不調禪師的墓志銘
歷史考證,民間傳說,墓塔現狀,

歷史考證

據《泰和縣誌》記載:“唐高宗時(公元650-683年),不調禪師自桐城來到西陽山黃龍坪拓基建寶藏寺,寺下轄腳庵108所,和尚三四百,朝山香客甚多。甲申(公元684年)不調禪師歿,(垂拱4年 公元688年)戊子兵亂,寶藏寺被焚毀為平地。”山下兩個村子因之取名黃龍村和寶藏寺。
黃龍坪北邊的豁口上有一座掩映在荊棘柴草中的古石拱門,這是黃龍坪現存的可見古蹟,這應該是古時的寺廟兵寨的寨牆門,寨牆寬、石拱門壁厚近三米,條石砌成,門楣長條石上刻有“鷲嶺長春”門額。石拱門百米外有一刻有大佛字的巨石,扼守著隘口。
不調禪師墓塔:座落在新橋村黃龍坪後山,座北朝南,外呈饅頭形堆,封土高約10米,直徑20米。在唐後期調公自桐城(安徽)來新橋黃龍坪,三年後募捐建“寶藏寺”,轄腳庵108座。甲申調公歿,戊子兵亂,寺盡焚,“黃龍坪”調公墓塔仍在,後人為紀念他,山下二村取名為黃龍村和寶藏寺。其墓於1982年被挖開三層,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幾層不祥。它為考證我縣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證。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傳說

黃龍坪上曾經建有一座雄偉的“寶藏寺”,全山建庵108座,現存不調禪師墓塔。有關寶藏寺有一個神奇動人的傳說。相傳唐時期,有位大臣名叫張伯堯,安徽桐城人,身居要職,為官清正。張大臣生一子,皇上無子嗣,後得一女,皇上命張伯堯抱出其子,皇上也抱出其女,君臣互相抱玩。片刻,皇帝起駕回宮,抱子而去,張伯堯敢怒不敢言,回家後,悶悶不樂,於是,看破紅塵,辭官赴四川峨眉山,削髮為僧,修行學法,法號“不調禪師”。
數年後,伯堯對佛法有所悟。一日,與師弟莫志明同到住持長老的禪座下,長跪不起,請問終生修道之事,長老知其來意,對二人說:“你二人已修煉到家,可下山至江西泰和,遇魯而過,西陽則止。”師兄弟二人跋涉千里,歷盡艱辛,來到泰和,行至水槎鄉合江村時,分手而去,一往西陽山,一往老虎坳去浪川。伯堯到浪川後,扮作“叫夜和尚”,募緣化食,並求得一小沙鍋,在群山腳下割茅草搭茅棚而居住。逢嚴冬時節連綿大雪,冰凍四十多天,鄉里人見那茅棚幾天未冒炊煙,猜測伯堯和尚已凍死,可是,天晴雪融後,伯堯又從山中出來了,都覺很驚奇,認為他是仙人、神人。伯堯向山民打聽地名,山民告知:“這浪川往西去有魯磯山、十八排,西瓜窩再過去有西陽山。”伯堯一聽,頓時領悟到師傅的告誡,想起“遇魯而過,西陽則止”,於是欣然上山。
張伯堯來到十八排上的黃龍坪,頓時,豁然開朗,心胸開闊,這裡氣勢恢弘:前望青山萬壑,良田層層,山村點綴其間;後看十八排山峰,巍巍聳立,旁邊數峰,連綿不絕,雄偉壯觀。伯堯決定在此大展宏圖建一寺廟,名叫“寶藏寺”。很快就請工匠,開始興建。山上有一小潭,其深度和直徑均1米,伯堯告訴工匠說,這是一口取寶井,建築木料,就在這口井中取,要多少取多少,要什麼材料就有什麼材料,取夠了,說聲:“足矣”,就會停止。
於是,伯堯到武昌、漢口購買木材,木商對他說:“你到這裡買木材去江西黃龍坪建佛廟,很難運去呀,要多少?”“只要我的伽紗能覆蓋到的就行,”伯堯說。木商聽了爽快說:“這么一點點,我半賣半送。”伯堯反問:“真的嗎?”“君子無戲言。”木商說。伯堯脫下伽紗,往空中一甩,那知伽紗越張越大,越飄越遠,蓋住了幾大堆木材,還蓋住了幾座山。木商知道遇到神人,目瞪口呆,只好按照約定,真的只收一半錢。然後,伯堯叫其他人員離開,施展法術,口中念念有詞,連踩幾足,木材根根疏散,山上林木也紛紛倒下,漂流而去。同時,黃龍坪井中,木頭源源而上,取之不盡,及至最後一根時,尚有一栽木樁留在井中。據說,此痕跡解放前還有人見過。
伯堯在黃龍坪大興土木,建造宏大寺廟,有九十餘間,廣收信徒,有和尚三四百,在附近各地發展足庵108個,附近水田,黃龍坪占有不少。此是寶藏寺鼎盛時期,每日上山燒香朝拜者絡繹不絕,香菸繚繞。後來兵亂,寶藏寺被焚毀為平地。原正殿後面建有一塔,高七層,全用青石條砌成,不調禪師圓寂後安葬於後塔,其弟子刻墓志銘名於青石板上。據說不調禪師的墓志銘1982年被贛州市考古隊運走,現在收藏於博物館中。

墓塔現狀

(垂拱4年 公元688年)戊子兵亂,寶藏寺被焚毀為平地。原正殿後面建有一塔,高七層,全用青石條砌成,不調禪師圓寂後安葬於後塔,其弟子刻墓志銘名於青石板上。至清末,該塔仍然存有三層,有些非法歹徒,認為塔中藏有珍寶,不斷鑿挖基腳,尋找珍寶,後來全部倒塌,至今只有部分基腳仍然存在。目前,泰和、興國、萬安一些民間人士正在自籌資金,重建寶藏寺,也就是現在的黃龍坪古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