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昧因果

不昧因果

許多學佛者都知道不昧因果的道理,但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不昧因果呢?人們看不破因果,必然落於因果。嘴上說不昧因果,不等於真正的不昧因果。

“不昧因果”是指對於因果報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昧因果
  • 出處:《禪宗無門關》
  • 拼音:bǜ meì yīn guǒ
  • 釋義:對於因果報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解釋,異議,結論,出處,

解釋

他說“不落因果”,就是沒有果報,這就錯了,這個字答錯了,是“不昧因果”;就是諸佛菩薩到世間來受不受果報?受果報,雖受果他清楚、他明了。這個果報是什麼原因,是哪一世、哪一生、哪一劫造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受果報,也不起心、也不動念,這是大修行人。不像我們,我們受苦報不甘心、不情願,怨天尤人,罪上加罪。他們受果報無所謂,知道前因後果,這是跟凡夫不相同的地方。
因果是相對待而產生,無論何種存在,有生必有滅,有因必有果。因為心外的一切存在本不自有,皆是由心而生,所以心外的一切存在皆在因果之中。
由此可以進一步得知,凡是本不自有的一切存在,皆在因果之中。因為人的思想意識、語言文字,以及人們見聞覺知到的一切存在,本不自有,都是心靈所生,所以人的意識、思想、語言、文字,以及人們見聞覺知到的一切存在,皆有生滅,皆在因果之中。人們落於意識、思想、語言、文字,及見聞覺知到的事物,就是落於因果。
因為世間的萬有萬相,包括心相、法相、我相、人相都是由心生,所以萬有萬相皆有生滅,概屬虛幻無常,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雖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萬有萬相,皆是心靈的產物,皆在因果之中,皆屬虛幻無常,但得道者覺悟了產生萬有萬相,產生一切因果的根源(如來佛性),知道六塵非有,五蘊本空,所以他們身在一切的形式(因果)之中,心卻不被一切的形式所迷所轉,故云不昧因果。

異議

人們若說萬物皆在因果之中,就是落於因果。因為產生因果和覺知因果的心靈,即如來佛性是非因非果的本來存在。
有同學列舉出許多得道者在世間仍然遭受果報的案例,以此證明得道者仍在因果之中,這是迷人的見解。因為他們只知有道者的身在因果中,而不知有道者的心不在因果之中。
還有同學說,道就是因果,因果就是道,此是錯誤的斷見。六祖大師云:“本來無一物”,覺林菩薩云:“一切唯心造”,永嘉大師云:“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因果是相對待而產生,自心是不生不滅的本來存在,是衡性,自心無因,何來的果?因果由心生,但自心實無因果;萬物由心生,但自心實無一物;萬相由心生,但自心實無一切相。
一位同學問:“什麼不在因果之中?”,此禪機語是無法正面回答的,因為無論怎么回答都會落於兩邊。若說心不在因果中,那么一切唯心造,無心何來因果,誰知因果?若說一切皆在因果中,就落於因果中。既能圓滿回答對方的提問,又不落於兩邊的回答方式,就是反詰:“什麼東西在因果中?”
有人稱,學佛者在世間唯有把一切的因果業都還完了,才能夠成佛成道,此是錯誤的斷見。經云:“恆沙罪業。一念消除果報。”又云:“眾生之業,若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就是說,眾生之業,本屬虛妄,只因眾生不了唯心,所以既造虛妄之因,即受虛妄之苦。所謂了得業障本來空,未了須當還夙債也。”。由此可知,因果是本來沒有的,因果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幻相。就如同人們在夜夢中有生死,有苦樂,有因果,醒後才發現一切皆空,一切都是冤枉受的,由此也就獲得了覺悟和解脫。

結論

經云:“一念覺即彼岸,一念迷即此岸。”,未聽歷代祖師說,學佛者在世間唯有把因果業還完了才能成佛成道者。起心即是妄,妄即是因果。故人們起心動念處,無不是因果。有念是無念的因,呼是吸的因,吃是拉的因,在世是出世的因,出世又是入世的因,這種因果能斷嗎?因此說,在形式上人們永遠不能斷了因果。人們唯有覺悟自心,自心不被因果轉,不被因果所迷,才能夠真正的跳出因果,跳出輪迴。
學佛修道者若認為自己在世間唯有把一切的因果業都了了,才能夠成佛成道,就是迷人,永難獲得自在和解脫。因為因果本不自有,因果唯心造,所以心了一切皆了,心不了,一切了不了。永嘉證道歌中所說的:“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即是此意。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曰:“起心即是妄”,因為道一落於語言文字,就成了辨正和相對的存在,就是虛妄,就是因果。因此說,人們不能破除心相、法相、因果相、佛相、眾生相等種種的相,就不能斷了循環,因為人們被虛妄轉了,被幻相轉了,被因果轉了。

出處

《禪宗無門關》:百丈和尚。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老人云。諾某甲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某甲對雲。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師雲。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雲。某甲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師令無維那白槌告眾。食後送亡僧。大眾言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人病。何故如是。食後只見師領眾。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