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不居集

《不居集》,內科著作,50卷。清·吳澄撰於乾隆四年(1739年)。是書分上下兩集。上集三十卷,以論治內損為主旨。卷之首為例言、總旨、十法。卷一為統治大法;卷二至十一為總結歷代醫家治虛損證之十法;卷十二為其他各家治法;卷十三至十七為嗽、熱痰、血四大證的論述,四證中以血證論述更詳;卷十八至三十為內損雜證,如自汗盜汗、七情內郁、遺精白濁、泄瀉怔仲、不眠健忘、喘、嘔及各種疼痛等。下集二十卷,以論外損為主旨。本書的特點是集《內經》《難經》及歷代名賢有關虛損證的辨證論治進行論述,再加述自己的注釋、制方與驗案,故是書為一部較全面的論述虛損證的專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不居集》
  • 作者:吳澄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吳氏采輯《內經》《難經》有關論述及張仲景、葛洪、劉完素、李杲、朱震亨等名家治虛損之法,選輯前賢方劑並自己治驗撰成此書。

流傳版本

現存道光十三年(1833年)刻本、道光十六年(1836年)刻本及1935年上海中醫書局排印本。

作者簡介

吳澄,字鑒泉,號師朗,清代醫學家,歙縣(今屬安徽)人。自幼聰穎,喜讀《易經》,後因功名不就遂業醫,熟讀經典,醫術高明,著有《不居集》五十卷。

內容簡介

《不居集》分上下兩集,上集30卷,以論治內傷虛損為主,除闡明統治大法外,主要總結了歷代醫家治虛損證的10法,匯集了秦越人、張仲景、孫思邈、葛可久、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薛立齋、張景岳及吳氏本人的治法,還介紹了其他各家治法,以及嗽、熱、痰、血四大證和各種內損雜證。下集20卷,以論治外感虛損為主。虛勞之證,歷代醫家多責之於內傷所致,治療亦多用補法。吳氏則認為論治虛損,當首辨內傷和外損。外邪乘人體之虛而入,亦可出現虛勞內傷的病理表現,而治療之法,又當與內傷虛損區別對待。欲補其虛,必先去其外邪,欲治其內,必先察其外。而不能單用補虛一法,否則,“欲斂汗而汗愈多,欲安神而神愈躁,欲滋陰而鬱熱愈甚,欲補氣則脹愈加”。必以扶正與祛邪兼顧,作者依此原則創立了“解托”和“補托”二法。若內傷重而外感輕者,宜用補托之法,方如益營內托散、助衛內托散和寧神內托散等;內傷輕而外感重者,宜用解托之法,方如柴陳解托湯、和中解托湯,總以培護元氣為主。吳氏的這些主張,可以說是在辨治外感和內傷同時出現的一類內科雜病時,對前代治療方法的補充和發展。對於一般虛損性疾病的治療,吳氏比較重視照顧脾胃中氣,而對丹溪學派以滋陰降火治療虛損的方法提出異議。此外,書中還提出了補脾陰的方法,強調須避寒涼諸藥,倡芬香甘平之法,所制理脾陰正方(人參、河車、白芍、山藥、扁豆、茯苓、橘紅、甘草、蓮肉、荷葉、老米),是養陰、生津、益氣、調補脾胃的代表方。

影響評價

本書有論、有法、有方,有案,是現存內容最豐富的虛損治療專書,對於臨床治療內傷雜病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