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甲級沱

下關甲級沱

下關甲級沱是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雲南省下關茶廠)生產的雲南緊壓沱茶,歷史上以內銷為主,是雲南省下關茶廠和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它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主要原料,經拼配、篩制、蒸揉、壓制而成,每沱重量為100克(歷史上也曾經生產過125克和200克的),屬於生茶,是雲南省下關茶廠的傳統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關甲級沱
  • 分類:雲南緊壓沱茶
  • 地點:雲南
  • 主要原料:雲南大葉種曬青茶
  • 屬於:生茶
發展歷程,產品特點,儲存方法,飲用方法,

發展歷程

茶馬古道起於唐代,盛於宋、元,興於明、清,是中國西南部一條溝通滇、藏、川間物資往來和文化交往的古商道,它始於雲南勐臘的“六大茶山”,經思茅(現雲南省普洱市)、大理、麗江、迪慶至西藏拉薩,並延伸輻射到印度、尼泊爾乃至南亞和西亞地區,橫貫東西,溝通滇、藏,核心地段。這與茶葉生產、加工、交易大部分在雲南進行不無關係。雲南是世界茶葉發源地,在鳳慶縣的古生茶樹,已有3200年的歷史,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古茶樹。
下關位於蒼山與洱海間狹長通道的南口,為古代南詔國、大理國都城的南方門戶。從7世紀起,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這兩條古商道在此縱橫交匯,使之成為茶馬古道的咽喉要道和商家重鎮。茶馬古道上的茶葉交易最初多在普洱地區進行的,民國時期,滇南一帶常有瘧疾流行和匪盜出沒,使得藏商馬幫不敢貿然前往普洱,茶葉交易中心逐漸西移,隨著滇藏、滇川貿易往來的日益增多,位於茶馬古道要衝的下關,取代普洱成為西南最大的普洱茶緊壓茶加工中心和茶葉交易集散地。
下關沱茶始創於1902年,由雲南永昌祥下關茶廠的前身永昌祥商號創製。《喜洲鎮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喜洲商幫”永昌祥”商號成立”,又“嚴鎮圭(1871-1941年),號子珍,晚號蒼逸老人,喜洲富村里人,與江西彭永昌開辦永昌祥,創製沱茶,採辦川貨,行銷國內外”。1941年,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與蒙藏委員會在下關共同籌建康藏茶廠,即解放後的雲南省下關茶廠。1994年由雲南省下關茶廠改制為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由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為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下關甲級沱是雲南下關持續百年生產歷史的傳統茶葉產品,一直是雲南省下關茶廠的主導產品,是我國沱茶產品的標誌,產品暢銷海內外,深受消費者的喜愛。1979年、1983年、1987年三次被評為雲南省優質產品,1981年、1985年、1990年三次被國家經委、國家質量獎審定委員會評為“國家質量銀質獎”,1989年被農業部評為中國名茶,並獲“中國茶葉名牌”、“首屆雲南省名牌產品”等榮譽,1997年被中國綠色食品開發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其使用的“松鶴牌”註冊商標是雲南省著名商標,2011年3月,下關沱茶註冊商標榮獲“中華老字號”,同年5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生產標準
1983年以前曾執行MW48-81、1985年至1995年執行滇Q49-85、1995至今執行GB/9833.5-89和GB/T14456等生產標準。
商標使用情況
1947年至1951年使用“復興牌”,1951年9月14日,由中國茶葉總公司統一註冊使用“中茶牌”商標,1992年3月10日起啟用“松鶴牌”,2003年啟用“下關沱茶”註冊商標。
原材料使用情況:
早期的下關甲級沱主要以雲南勐庫、鳳山、博尚和景谷產區的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材料。解放後,下關沱茶產量大增(1959年總產量達3060噸),由於擴大生產的需要,原材料增加了臨滄、思茅、保山、德宏、版納等地州。2000年,又增加了大理、紅河、文山等地州。

產品特點

下關甲級沱選用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拼配、篩制、蒸揉、壓制而成,外形緊結端正,鬆緊適度,色澤綠潤顯毫;內質香氣純濃持久,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葉底嫩均明亮。

儲存方法

茶葉是具有強烈吸濕和易感染異味的商品,因此在儲運保管中要求清潔、乾燥、無異味,防止過度重壓和碰撞,確保包裝完整。

飲用方法

先將沱茶直接用茶針解散,或將沱茶蒸熱後一次性把沱茶解散,晾乾後備用(後一種開沱辦法,雖然比較麻煩,但茶葉條索保持完整);飲用時,取茶5-10克(可根據個人口味習慣增減)置入100毫升左右的茶壺或蓋碗,直接用開水沖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