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直肌

下直肌

即起源於總腱環之下方、附著於角膜下緣後6.5毫米處鞏膜上的橫紋肌。其肌長約40毫米,腱長5.5毫米,附著處腱寬9.8毫米,肌寬為10毫米。該肌自總腱環沿眶底與眼球之間向前外方伸展,與眼球視軸呈23°角,越過下斜肌上方前行止於角膜緣後6.5毫米處的鞏膜表面。由動眼神經支配,其下支離肌止點26毫米,為神經支配點。當在第一眼位時,下直肌走行與視軸呈23°角,其主要動作為下轉,次要動作為內轉及外旋;當外轉23°時,只有主要的下轉作用,次要作用消失;當視線與第一眼位呈67°角時,則主要作用消失,只有內轉及外旋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直肌
  • 外文名:inferior rectus muscle
臨床相關疾病:,單側先天性下直肌缺如:,下直肌斷裂:,

臨床相關疾病:

單側先天性下直肌缺如:

1、臨床表現:
為患眼上斜,上斜度數較大,可大於45°,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上直肌攣縮,上斜加重。合併水平斜視者以外斜視多見,可表現為外斜A征。高度懷疑此病者可行CT或MRI檢查。若患者因合併對側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對側下斜肌亢進,原在位上斜度數不大,R/L30△,雖然術前發現右眼下直肌功能不足,但能過中線,其原因可能與下斜肌止端異位有關,下斜肌異位在7∶30鐘位,下斜肌可能起了部分下轉作用,又因患者術前雙眼運動檢查發現雙眼下斜肌功能亢進,術前影像學檢查被忽略。本病需與右眼雙下轉肌麻痹、對側上斜肌亢進鑑別,確診需術中探查。
2、治療方法:
手術是改善外觀及眼球運動的途徑。可選擇內外直肌部分移位,也可選下斜肌轉位,前者可顯著改善下直肌功能,但有引起眼前節缺血的風險。若下直肌缺如伴有顯著地下斜肌亢進,故選擇右眼下斜肌轉位術。將下斜肌止端移位到下直肌顳側附著點旁,使原來下斜肌在第一眼位與視軸51°夾角變成23°,原有的外轉、外旋作用減弱,上轉肌變成下轉肌.加強了眼球的下轉功能。採用下斜肌轉位,術後外觀滿意,恢復了部分下轉功能,雖然殘留少量上斜視,右眼下轉功能仍不足。

下直肌斷裂:

1、診斷:
對於外傷尤以切割傷和撕裂傷伴有眼瞼和球結膜傷口者,要特別注意檢查眼位和眼球運動,以及時發現有無肌肉的斷裂。在行眼瞼結膜傷口修復時,也要仔細檢查傷口的深度和有無肌肉組織,以便做出正確的診斷和處理。
2、治療:
無論是新鮮的還是陳舊的,應首選下直肌復位術,新鮮的下直肌斷裂復位後,眼球運動當即有改善,但由於肌肉的拉傷,不可能立即全部恢復其功能。因此,還存留一部分垂直斜度,應該注意不可輕易切除肌肉,經過術後一段時間的恢復,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陳舊性下直肌斷裂,尤以癱痕嚴重者,單純肌肉復位仍存留一部分垂直斜度者可行肌肉部分切除,然後復位,如果效果仍不滿意可行外直肌移植術,對於下直肌損傷較輕且繼發上直肌明顯過強者,行上直肌減弱術,常可獲滿意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