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

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

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習俗具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中國道教文化的濫觴。根據隆顯壇重建碑記所載,該壇建於乾隆乙酉年(1608年)。至今已有404年。壇內供奉楊公太師、田公元帥、張公聖君、馬公太師、鐵公大師諸神。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日,隆顯壇都依例舉行諸神繞境巡安活動,此時,以最具特色的坐刀轎打鐵球表演吸引觀眾,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習俗是中國古老的巫術、獨特的武術和精湛的藝術的結合體,具有神秘、神勇和神奇的特徵。而選擇在農曆二月初二日舉行這次民俗活動,與莆田明代抗倭鬥爭的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
  • 地理標誌:莆田市 
  • 批准時間:2013年4月 
  • 非遺級別: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介紹,遺產名錄,表演形式,

民俗介紹

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習俗具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中國道教文化的濫觴。根據隆顯壇重建碑記所載,該壇建於乾隆乙酉年(1608年)。至今已有404年。壇內供奉楊公太師、田公元帥張公聖君、馬公太師、鐵公大師諸神。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日,隆顯壇都依例舉行諸神繞境巡安活動,此時,以最具特色的坐刀轎打鐵球表演吸引觀眾,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
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習俗是中國古老的巫術、獨特的武術和精湛的藝術的結合體,具有神秘、神勇和神奇的特徵。而選擇在農曆二月初二日舉行這次民俗活動,與莆田明代抗倭鬥爭的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繫。據《興化府志》記載,明嘉靖年間臨近春節,倭寇入侵興化,攻破城池,燒殺擄掠,百姓血流成河。農曆二月初一,戚繼光大軍擊潰倭寇,收復興化,逃難的百姓才陸續回家,重整家園,補過春節,稱為做大歲,數年後,生活安定,為不誤耕農時,改為正月初四過大歲。而隆顯壇則選定在農曆二月初二擊潰倭寇的第二天作為鄉境祈求平安日,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坐刀轎打鐵球的民俗活動也寓意著以英武的精神,驅邪掃魔,捍衛自己的家園。
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

遺產名錄

2013年4月《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表演形式

隆顯壇生刀轎打鐵球習俗是伴隨神靈出巡播福時的一種精表演,是神駕巡遊播福時最為吸引眼球的一種藝術活動。因打鐵球的表演與神駕出宮、駐蹕、回宮的各個環節緊密配合,因表演者扮演著不同的神像角色,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坐刀轎打鐵球的表演須經過籌備、熱身、擇時定向、巡遊布福著四個階段。
一、籌備階段。在農曆二月初二前一星期,由隆顯壇主持人組織籌備活動。參加執事人員吃素食三天,參加打鐵球的童主齋戒七日。同時,全村組織一次全面性的衛生大掃除,並排除巡遊路上的任何阻礙物,保證巡遊的安全與順暢。
二、熱身階段。由鈴鼓樂隊80人排練,配合童主的表演、節奏和氛圍渲染。童主必須把鐵球在沙盤中磨去鐵鏽,使之閃閃發亮。
三、擇時定向,農曆二月初一晚上,由隆顯壇筶杯選定次日神駕巡遊的時刻和路線。
四、巡遊布福儀式:二月初二下午兩點前,由鈴鼓樂隊、執事、儀仗,童主等在隆顯宮中聚集。巡遊時辰一到,由八班頭領擊響高懸於宮中的雲板鼓,張公聖君,都統聖侯、馬公太師、鐵公大師、天上聖母、流爺諸神上轎出宮,楊公太師最後壓陣。與此同時,童主起駕,上身赤裸,在鈴鼓樂隊的簇擁下步出宮門,坐上刀轎。在宮門前廣場,童主開始精彩而神奇的打鐵球表演。每人用一至五枚鐵球,甩打自己背上,令人驚心動魄。這種表演在巡遊過程中前後持續約三個小時,途中定點七個地方進行表演。當日巡遊結束回宮時,童主的表演更為精彩。次日八點之後,童主再次起駕,繼續表演打鐵球,更令人嘆絕。
五、巡遊播福隊伍順序:按照傳統的儀程儀式,巡遊隊伍順序排列嚴謹,依次為:
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
1、大旗前導,旗桿長4米,旗面為三角形。
2、頭燈一對,頭鑼一對。
3、大牌一對,龍頭貢一對。
4、本村或應邀而來的各種文藝隊伍。
5、鈴鼓樂隊:左鈴左鼓80對,簇擁童子3至5人。
6、壇內諸神神駕,依次為張公聖君,都流聖侯,馬公太師,鐵公太師,天上聖母,流爺。
7、儀仗兵器。36種古代兵器組成的儀仗隊。
8、看馬。由村民自願租用馬應加入巡遊隊伍,馬背上馱著貢品,以示酬謝神靈。
9、香延:由村中10-12歲的小孩約20多人組成,身穿禮服,臉化彩妝,手持香火,以示香火永久傳承,此俗永續傳承。
10、掃街、由村內年長的女性擔當。
11、大金一對,大鑼一對。
12、八班,按古代八班裝扮。
13、師爺。
14、楊太師金身,為16抬大轎,另有護轎4人。
這一項目具有400多年的傳承歷史,維繫著古老的道教文化和明代莆田抗倭的悲壯歷史,表達了人民民眾嚮往和平幸福的願景,有著積極的文化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