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岩群

下村(岩)群為分布於攀西地區、康滇地軸會理下村、米易婭口及鹽邊田壩等地的一套元古代變質岩系,岩性以二雲片岩、鐵鋁榴石二雲片岩、紅柱石二雲片岩、矽線石黑雲片岩為主,局部夾大理岩、綠片岩、石英岩為征的變質岩地層。分有:五馬箐(岩)組、汞山(岩)組、吳家溝(岩)組、小荒田(岩)組和核桃灣(岩)組。為經受了區域變質作用高綠片岩相的陸源碎屑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村(岩)群
  • 外文名:Xicun  Group
  • 時代:Pt
  • 命名人:姚祖德、倪秉方
  • 命名時間:1990年
  • 代號:PtXc
  • 類別:岩石地層單位
  • 分區:揚子地層區
  • 下轄層位:五個岩性組
地質年代,相對年代,絕對年代,上覆地層,下伏地層,地層分區,歷史沿革,創名,原義,沿革,現義,層型,地質特徵,岩性組合,岩石厚度,其他特徵,岩相分析,

地質年代

相對年代

絕對年代

2000一1700Ma

上覆地層

尚未見到與上覆前震旦紀地層的確切關係。

下伏地層

其底部與下伏康定群整合接觸。

地層分區

揚子地層區,康定-攀枝花地層分區。
揚子地台西緣(即傳統意義的康滇地軸)。

歷史沿革

創名

姚祖德、倪秉方(1990)命名於會理縣下村

原義

原義招以含矽線石、十字石、鐵鋁榴石、紅柱石等特徵礦物的雲母片岩、雲母石英片岩、鈉長石英岩為主,夾少量綠泥片岩、變粒岩及白雲大理岩,厚度大於1163m,頂為第四系覆蓋,底為斷層,由下而上分為汞山組、吳家溝組、小荒田組及核桃灣組,認為是會理群和鹽邊群之下、康定(岩)群之上的一套區域動熱變質岩系。代表時限1700一2000 Ma,同早元古代晚期。

沿革

分布於婭口一濫壩一帶的變質岩,四川一區測隊l:20萬米易幅將其統稱“未分會理群”.1984年廖鴻昌、楊英傑,將其與下伏厚達千餘米混合岩化變粒岩夾二雲片岩,合併後建立五馬箐組,並置於康定群冷竹關組之上。出露在會理一岔河一帶的這套變質岩,對其時代有以下幾種認識:l:20萬米易幅把它劃歸會理群天寶山組.;申玉連(1964)認為系會理群上部地層,分別劃屬天寶山組和新建立的水口廟組.;攀西地質大隊區調二分隊(1982)將其劃歸會理群為馬河組、鳳山營組、天寶山組.;畢長貴(1980)提出建立天寶山群,置於會理群之上。在鹽邊田壩的這套變質地層,l:20萬鹽邊幅區調報告認為它是鹽邊群,經受了後期熱變質疊加作用的產物。李復漢等(1988)認為這套片岩屬於河口群,毋需建新群。

現義

與原始定義同,可分五個(岩)組,從下至上為:五馬箐(岩)組、汞山(岩)組、吳家溝(岩)組、小荒田(岩)組和核桃灣(岩)組。

層型

會理縣下村鄉山神廟一岔河鄉水口廟

地質特徵

岩性組合

含十字石、鐵鋁榴石、紅柱石等特徵礦物的雲母片岩,雲母石英片岩,鈉長石英岩為主,並夾少量綠片岩、變粒岩及白雲大理岩。

岩石厚度

厚度大於1163m

其他特徵

區域動熱變質,其變質程度可達高綠片岩相,且均無混合岩化作用。

岩相分析

下村群屬於陸源性泥砂質沉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