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胚層

上胚層

在羊膜動物胚胎學中,哺乳動物的上胚層(epiblast)來源於囊胚的內細胞團;鳥類、爬行類則由胚盤發育而來。在原腸作用時,它可以分化成三個主要胚層——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羊膜外胚層和胚外中胚層也源自上胚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胚層
  • 外文名:Epiblast
哺乳動物,上胚層多樣性,人類胚泡的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分化示意圖,鳥類,

哺乳動物

在哺乳動物胚胎學中,囊胚的內細胞團會分化與分離,產生兩個截然不同的層——上胚層(epiblast)(又稱原始外胚層“primitive ectoderm”)和下胚層(hypoblast)(又稱原始內胚層“primitive endoderm”)。立方形的下胚層細胞向腹部分層,遠離胚極,與囊胚腔相連;剩下的內細胞團的細胞位於下胚層和胚極滋養層之間,稱為上胚層,由柱狀細胞組成。
原腸作用開始後,從上胚層後端開始出現原條(primitive streak),並沿胚軸向前端生長。當細胞集中而形成原條時,原條的中線處下陷而形成原溝(primitive groove)。原條的形成起始於下胚層的信號,由Nodal介導,上胚層後端的細胞沿中線向前遷移。原條的前端有一個加厚的細胞區域,稱為原結或亨氏結(primitive knot or Hensen' node)。在原腸作用中,原結作為組織者,誘導遷移的上胚層細胞分化,以此來決定上胚層細胞的命運。
原腸作用中,遷移的上胚層細胞從上皮細胞轉變為間質細胞,以失去細胞間的粘連性(即失去鈣粘蛋白E-cadherin),與上胚層分層,沿上胚層背部表面遷移,然後穿過原條。第一波內陷的上胚層細胞通過原條入侵併取代下胚層,成為了胚胎內胚層。接著形成的是中胚層,遷移的上胚層細胞通過原條移動並在內胚層和殘餘的上胚層間擴散。待中胚層的形成到達極限後,殘餘的上胚層即定形為外胚層。原腸作用最後形成三胚層:外胚層中胚層內胚層

上胚層多樣性

人類上胚層是盤狀構造,老鼠的上胚層則是杯狀形狀。

人類胚泡的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分化示意圖

根據英文版自改,侵刪根據英文版自改,侵刪

鳥類

原腸作用發生在鳥類胚胎的上胚層。上胚層的局限性增厚(Koller's sickle)是誘導原條形成的關鍵。鳥類也是通過原條進行原腸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