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砂鎮

上砂鎮

上砂鎮位於揭西縣境西北端,地處揭陽、梅州(五華)、汕尾(陸河)三市交界點。西南與陸河縣螺溪鎮毗鄰,東南與五雲鎮相連,西北與五華縣橋江鎮、梅林鎮、肖芳鎮接壤。榕江支流的上砂河發源於上林村和新嶺村,自西北向東南方向貫穿全境。鎮區距縣城27千米,區域總面積289.98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221個自然村。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51472人。土特產主要有油茶、上山茶。主要旅遊景點有峰子岩佛門世界、開口石生態旅遊風景區。

2014年,上砂鎮工農業總產值2.97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46.18萬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46.18萬元,各項稅收總額387.75萬元,比2013年增長54%。鎮內有農村商業銀行1家,郵政儲蓄銀行1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砂鎮
  • 別名:上砂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揭西縣
  • 下轄地區: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區碼:515421
  • 地理位置:揭西縣西部
  • 面積:125.89平方千米 
  • 人口:5147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V
  • 行政代碼:445222
簡介,生態環境,經濟概況,農業,工業,教育事業,上砂鎮中心幼稚園,上砂鎮第一國小,上砂中學,上砂鎮特色,客家擂茶,客家米呈,白石莊氏宗祠,地圖信息,

簡介

上砂鎮位於揭西縣境西北端,西南與陸河縣的螺溪鎮毗鄰,東、南與本縣五雲鎮相連,西、北與五華縣的橋江鎮、梅林鎮、肖芳鎮接壤。區域面積289.98平方公里。距縣城27公里。下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2個村民委員會,有103個自然村。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51472人。2003年,工農業總產值1.0523億元,國稅收入4.8萬元,地稅收入5萬元,人年均收入2750元。外出經商務工者有1.5萬人。

生態環境

在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綠色廣東”的戰略部署下,上砂鎮委、鎮政府結合本鎮實際情況,以發展綠色經濟統領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提出既要“繁榮上砂”,又要“綠色上砂”的發展目標,取得了良好成效。
結合區域實際,積極發展種植業。上砂鎮積極引進資金,鼓勵發展種植速生豐產林。目前,該鎮共種植速生豐產林近2萬畝,長勢十分喜人,既增加了農民入,又綠化了荒山,真正體現了山地的價值,推動了山區經濟發展,也為生態鎮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該鎮還根據山多田少的特點,積極引導農戶,採取連片規劃,分戶種植的方式,發展種植青梅青欖等周期短、效益高的經濟作物,促進農戶創收。現在的上砂,一副“翠竹綠樹掩別墅,紅花青果滿庭芳;曲徑通幽水泥路,六畜興旺是農家”的生態美景已現出輪廓。
借創建揭陽市生態文明鎮為契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加強綠化工程建設,該鎮把上砂圩一河兩岸整治建設作為工作重點。2006年初,投資20多萬元,對河道進行了整治清淤;投資15萬元,修築了攔河壩1座。上砂還計畫籌集資金2600多萬元,聘請專業的設計機構規劃設計藍圖,整治上砂河一河兩岸,兩旁植樹,安裝路燈。屆時,上砂圩的交通將一路暢通,環境也將更加美麗,同時也會促進鎮區市場的繁榮。
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在全鎮範圍內營造良好環保氛圍。該鎮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了活動、美豐、上林三個示範村,以點促面,推動全鎮新農村建設工作步伐。在新農村建設建設的過程中,上砂鎮還非常注重將環保宣傳教育工作融入其中,一系列創建活動的開展,也提高了全鎮居民的環保意識。

經濟概況

農業

上砂鎮是山區農業鎮,2014年農業總產值1.9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91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番薯為主,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976公頃,糧食總產量1.06萬噸;水果種植2503.87公頃,其中,青梅666.67公頃、青欖666.67公頃、香蕉333.33公頃,荔枝、龍眼等其他雜果837.2公頃;養殖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全鎮養豬場41個,生豬年飼養量4.3萬頭;雞、鴨年飼養12.6萬隻;上山綠茶生產基地、美豐村三紅蜜柚種植基地、三水沙糖桔種植基地,上聯村、活西村油茶種植基地,聯東村、美豐村沉香、松樹等經濟林種植基地鞏固發展,向效益農業轉變,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3年增加227元。
上砂鎮水稻上砂鎮水稻

工業

2014年,上砂鎮工業經濟發展疲軟,鎮內大大小小企業300多家,全年工業總產值0.98億元。傳統工業主要有鐮刀打造、副食品加工、石材加工業行業。全鎮有電站11個,總裝機容量3200千瓦,年發電量430萬千瓦時,不能滿足村民的用電需求,經過農村電網改造,用電高峰期由南方電網輸配送缺欠電量。

教育事業

上砂鎮中心幼稚園

上砂鎮中心幼稚園座落在上砂中心地段,是一所揭陽市示範性幼稚園。占地面積6003平方米,綠化面積950平方米,園舍優美、環境優雅,是“樂園、家園、花園”式的幼稚園
上砂鎮幼稚園上砂鎮幼稚園

上砂鎮第一國小

上砂鎮第一國小位於揭西縣上砂鎮新東村,下轄上砂、華亭、林橋頭、河西、橫塘、橫嶼頭、丁岙、學士前八個施教區,2004年9月因校網調整學校移至上砂華亭振華路。學校總投入達1000萬元現有34個班,1598名學生,80名教職工,占地面積達25042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為12241平方米,是上砂鎮內辦學規模最大的國小。

上砂中學

上砂鎮中學創辦於1956年,前身是三溪農中,校址設在上砂鎮馬橋村天主教堂內。1962年學校遷至婁橋鎮古岸頭村,1965年又遷回上砂鎮河西村上砂公社後院,此後正式改名為上砂中學。學校現有面積12206平方米,班級大約29個,學生數大約2000人,教職員工55人。學生在各項競賽中頻頻獲獎,中學生科技活動成為上砂鎮中學一道頗具特色的亮麗的風景線。

上砂鎮特色

客家擂茶

擂茶是上砂人的必備飲品,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缽。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拘,上端刻環溝繫繩懸,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台狀。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採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採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中藥稱淮山的雪薯葉等等,不下十餘種。經洗淨、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而大量製備,常年取用。加用藥草則隨季節氣候不同而有所變換,如春夏溫熱,常用艾葉、薄荷、細葉金錢、斑筍菜等鮮草;秋季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葉椒或肉桂。 原料備好,同置缽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協助或僅用雙腿夾住擂缽,右手或雙手緊握擂持,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成圓周頻頻擂轉,直到原料擂成醬狀茶泥,沖入滾水,撒些碎蔥,便成為日常的飲料。
擂茶擂茶
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防止“六淫”致病,經常採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藥製藥飲,上砂鎮可供採用的藥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稱賈,《本草經集注》謂主好眠,兼有清熱、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種功效,所以成了藥飲必不可少的用料。後又有人在藥飲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鄉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勞動歸來,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來淘飯,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飯,一把炒豆,攪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稱絕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饗料”,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葷可素,可粗可精。農家取材,極為方便。豆米花生、粉條幹果之類應先煮熟,連水沖入;菇筍香料和肉類應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則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攪勻,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飢,用以待客,經濟實惠。客家人熱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見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滿這碗舀那碗,歡聲笑語,彼此間感情得以充分交流。是具有客家特色的傳統食品。先把茶葉、花生、芝麻等放在擂缸里擂成醬,加少許食鹽(亦可加糖),後將沸水衝進缸里,即成擂茶。食擂茶,是把擂茶舀進大米飯里,混成粥狀,加上蝦米、花生、蔥、韭菜、大蒜、蘿蔔乾等炒熟配料。配料可按各自口味選擇,少則三、五種,多則二十餘種。還有一種是用擂茶泡“甫米”,叫“甫米茶”。正月初七,習慣用七種蔬菜  泡擂茶,叫“七樣菜茶”;元宵那天,習慣用十五樣蔬菜泡擂茶,叫“十五樣菜茶”。擂茶芳香可口,風味獨特,能增進食慾,提神醒腦,可作正餐,也可作點心敬客。

客家米呈

米呈是揭西縣河婆、龍潭、坪上、五雲、上砂、良田等客家地區鄉鎮,春節期間,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茶料食品。探索這種食品的由來,既可領略客家人獨特的習俗和米呈文化,又可從中窺視人們生活的變化、觀念的更新和社會的進步。
客家米呈客家米呈
據揭西縣誌記載,米呈是一種甜食品,在揭西客家地區盛行。其製法是,先備好米子,再把糖和水,配上花生油及麥生一起,放在鍋里煎煮,到糖漿近乎凝結的火候、倒進甫米混和,加上花生、芝麻,然後撈起,在特置的方格中碾平切細即成。其中糯米制的叫“米乾呈”,粳米制的叫“甫米呈”。還有很多可以製作成米呈的.“米乾呈”較柔軟,“甫米呈”較酥脆,均甜香爽口,久吃不厭。其製作工藝雖不複雜,但極其講究,尤其是煮糖的火候,要結合天氣和糖料,太老太嫩都不行。太老了,要反砂鬆散,太嫩了則過於柔軟壓不成形。同時配料麥生也要適中,少則粘不成塊,多則堅如盤石。
過去客家人制米呈(當地叫打米呈),或作點心茶料,或作敬品禮品,十分普遍,又十分上乘。春節期間,家家婦女,備好花生、芝麻和各種香萊,擂成香噴噴的大缽鹹茶,擺上米程,把左鄰右舍、上家上屋請來共吃米程茶。親戚到來,一入門就是檢米程茶(客家人上叫檢),而且這家請了那家請,把能請到客人視為體面,十分愜意。
用米程作拜神供品,也是當時的一種景觀。尤其是大廟爺出遊之時(即河婆歷史悠久的三山國王),河婆六約(古制六個區域),游到那裡,那裡的殷實人家和靈巧婦女,便用大托盤賽結米程塔,有六角形和八角形的,也有四方形樓閣形的,高的競達一二尺之多;形狀各有千秋,色澤也各不相同,有的金燦燦,有的黃彤彤,有的白雪雪,令人賞心悅目。觀賞一托托米程塔,尤如欣賞一幅幅藝術品。
孩童是最喜歡吃米程的,但過去因生活所迫,一般家庭製作米程,畢竟有限。因此,窮苦人家為了接待人客,打一鍋二鍋米程,把邊角料給小孩試嘗後,便把存下的藏在棚角最隱蔽的地方。一些嘴饞的孩子看到別人吃米程,便回家上樓棚翻缸倒瓮偷吃。
米程,到底始於何時,何人所創,史料沒有記載。但自古以來,它一直長盛不衰。今天,不但原來的客家人春節要打米程,而且外地人,包括講潮語的潮州人和來河婆鎮打工的北方人,也跟著準備米程過春節.  同樣,今天的米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仍然是上乘的茶料、送禮的佳品。家裡有人外出,再遠也要搭一罐(或一包)米程去,給親人及其同事嘗一嘗,吃了米程,意味著又過了一個年頭。不過今天的送禮除了親朋之外,還增加了生意公關的味道。
另外,今天米程的製作者也有較大的變化。過去打米程,是家家戶戶自己備料,自己動手,只有一些無本事者,才請高手來家裡幫忙。可現在,由於許多家庭勞力轉移,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辦廠經商,都賺別的錢去了,無暇學習打米程的手藝,加上手頭又比較寬裕,不像過去花錢如“針頭削鐵”,因此都樂意請人代勞或乾脆向糖果廠購買。

白石莊氏宗祠

上砂白石莊氏宗祠,位於上磁碟白石茭洋段,明代名墓“烏鴉落洋”三世祖何婆太墓左側,坐壬兼亥,祠向東南方上砂名山“一筆指天”塔凸。宗祠為祭祀上砂開基始祖耀德九郎莊氏之祠,同時設主拜祭九郎公以上福建始祖森公以下各代先祖及祖妣 宗祠堂號 “天水堂”.。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由上砂十五代孫倡導合族興建,首推君騰公為總理。乾隆四年(1739)族人莊有恭高中已未科一榜一甲狀元,本應要到上砂祭祖,升狀元匾,故祠堂門楹曰:“都督家聲遠,狀元門第新。”但狀元莊有恭因事未能前往參加慶典祭祀,由太封郡其父代為拜祭,升狀元匾。潮惠之族長、宗親前往慶典,熱鬧非凡。莊氏宗祠在道光丁未歲(1795)重新修整,增添一些進士,翰林院士等匾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宗法社會被廢除,因破除迷信,神壇社廟和祖祠內神主牌、龕台被廢棄,白石莊氏宗祠被白水鄉用作辦公地址。
1984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許多根在大陸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的思鄉之情日趨濃烈。他們紛紛回鄉尋根認祖,拜祭祖先。香港莊習賢、莊謀賢等回鄉拜祖,發現祠堂、主牌、神台盡空,建議恢復莊氏宗祠。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區長莊世樓提議下由莊偉中牽頭,成立恢復莊氏宗祠委員會,並推舉莊監賢、莊偉忠、莊建x為總理,莊東成任財務,乃彪任經理,成員有莊成蘊、莊照博、莊吉升、莊少陵等。當年正式啟動恢復宗祠工作,得到海內外宗親的支持和擁護。修繕經費由海內外宗親贊助。凡捐資歷者均刻石或書匾留名紀念。香港宗親習賢、謀賢等帶頭捐資,香港、深圳等地共集資十餘萬元,修祠工作於1985年冬告峻。同年乙丑歲10月20日卯時升龕進主。海內外宗親380餘人回鄉,加上本地宗親,近千人參加祭祀活動,特邀揭西政府縣長和公檢法、統戰部、僑聯等有關部門數十人參加慶典。上砂到處張燈結彩,慶典活動領導小組組織六十餘輛大小車輛和五班金獅,五班麒麟,五班大鑼鼓及吹奏樂隊迎送佳賓和親人,場面熱鬧非凡。中午開餐八十五台,首長和佳賓頻頻祝酒,闊別年久的宗親互相問候,共祝國家繁榮昌盛,桑梓富貴吉祥,融洽著親情、宗情。晚上三班大戲,三棚電影同時登台,答謝親朋摯友。從此以後,恢復了每年農曆4月20日共同拜祭祖先和演戲慶典的紀念活動。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上砂鎮政府(絡岸橋西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