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王鄉(陝西省蒲城縣上王鎮)

上王鄉(陝西省蒲城縣上王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上王鎮位於蒲城縣城東北15公里處,地處渭北台塬區,境內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8公里,總面積約75.75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209人,有漢、回兩個民族,其中非農業人口為442人。民風淳樸,社會穩定,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王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陝西蒲城
  • 人口:23000
  • 方言:陝西方言關中片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
  • 車牌代碼:陝E
  • 主要產業:農業
基本概況,經濟發展,文物古蹟,相關介紹,歷史沿革,歷史名人,

基本概況

上王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8攝氏度,日照2360小時,年降水514.7毫米,無霜期218天。總耕地面積4624萬平方米。
上王境內交通便利,郵電通訊網路發達,電力充足。響蔡公路,上閆公路縱橫交錯,通達四方。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上王鎮經濟迅速發展,形成以上王街為中心的貿易集市和以響石蓋為軸心的建材市場兩上經濟小區、以紅提葡萄、蘋果、養殖及建材業為主的“三產一業”發展格局。上王鎮北臨陝西蘋果大縣的白水,位於綿延達7公里的金粟北麓,因東西為一川道,故造成了上王一個獨特的區域小氣候,加上土質層深地肥,為蒲城北部少有的蘋果優生區。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在各屆鄉黨委、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廣大幹部民眾紛紛回響,大力發展蘋果栽植,目前已發展成為上王鄉一個相對穩定的支柱產業,面積達2萬餘畝,年產值可達6000萬元以上,品種也由最初的秦冠、黃元帥發展更新為富士、嘎拉、新紅星、千秋等多個優質品系,產品遠銷大江南北各地市場。經各級領導和專家實地考察後,1996年,上王鎮被授予“綠色食品基地”。全鄉工業以水泥企業為主導,形成建材、建築、機械修理、運輸、服務等多行業、多門類的企業群體。2004年,四級企業發展到337個,從業人數1880人,總產值6000萬元。
上王鄉

文物古蹟

上王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因曾居住常、王二姓而得名,原稱“常王”,後逐步演變為今名。
境內西端有堯山(又名浮山),古柏蒼勁,蔭郁蔽日。山頂建有堯山廟,供奉堯帝女兒為“堯山聖母”,每年清明舉行廟會,方圓幾十里乃至百餘里的人紛至沓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介紹

境內東端有五龍山,位於本鎮東葦村,因宛若五條游龍而得名。又因秦大將白起曾駐軍於此,又名白堂山。山為丘陵地貌,山南多石,山北較為平緩,果林密布,有桃、李、杏、棗、核桃、柿子等水果,尤以蘋果馳名。唐大將敬德、愛國將領楊虎城、共產黨大將王震等也曾安寨紮營。山下的《義門王氏先塋碑》記錄了東葦村王氏家族因軍功被皇帝分封關中,並以“孝義名於鄉里”,以及受到朝廷表彰的事跡。由擔任元代翰林學士承旨的“一代宗師”、著名文史學家歐陽玄撰文,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官至參知政事和翰林學士的危素書寫,是全國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銘》也系危素書,趙期頤篆額,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現存蒲城縣博物館。元代翰林學士兼國子祭酒虞集專門作《義門孝義詩》讚譽:“陰陰槐柳蔭葦村,中有烏頭孝義門。耕織事均家益瞻,緦麻親盡義彌敦。蜜蜂日暖開窗戶,慈竹春深長子孫。先世此邦尚賜履,為歌遺俗卻銷魂。”

歷史沿革

五龍山余脈金粟山,是唐玄宗李隆基泰陵所在地,陵寢北門在本鎮分水嶺村。連同陪葬的高力士墓,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載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隆基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定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現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鴕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珍品。

歷史名人

王顯政:元代著名孝子,華州葦村(今渭南市蒲城縣上王鎮東葦村)人。王毅之子,蒲城義門王氏先祖,家有資財,樂善好施。後代人才輩出,元朝曾被朝廷題匾“蒲城孝義之家”,列入國史,並得到縣令“王氏孝悌,以興民讓”的表彰。其中王瑛因皇帝器重任中軍司馬,手握虎符;王瑋任奉議大夫,王璧兄弟任吐蕃宣慰使。元代四大詩人之一的翰林學士、國子祭酒虞集,元代進士、明代翰林趙晉等專門賦詩讚譽,著名歷史學家、參知政事危素和“一代文宗”、翰林學士歐陽玄書碑。
趙晉:著名詩人,賢相鄉孝義里(今上王鎮西葦村)人。元代進士,明太子文學、翰林學士
趙端:趙晉之子,賢相鄉孝義里(今上王鎮西葦村)人。洪武四年(1371)中舉,才學卓異,授監察御史。歷任四川按察司副使、兵部尚書。
鄧祥雲(1904-1939):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蒲城縣上王鎮張王莊人。1923進陝西陸軍講武堂,1926年受井岳秀派遺,率部南下,陶池一戰即勝,解蒲城之圍,支援了楊虎城堅守西安。1927年隨國民聯軍南路軍參加北伐,1932年赴耀縣入楊虎城部,1933年入黃埔軍校洛陽分校,1936年參加“西安事變”,因功績卓著,升為王竣部二營營長。蘆溝橋事變後,舉命赴平民河防前線,扼守大慶關一帶。1938年日寇攻占永濟北古城,永濟告急。守城激戰中,不幸身中數彈,血染沙場,時年35歲。守城將士三百多人亦陣亡。血戰永濟保證了三十一團安全到達中條山,成為抗日戰爭史上光榮的一頁,永載史冊。
黃羅斌(1916-1998):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委書記,蒲城縣上王鎮西葦村人。1929年參加渭北蘇區游擊隊,任渭北蘇區游擊隊班長。1932年參加紅軍,歷任紅軍連指導員、26軍團政委、陝北省軍事部巡視員、定邊榆林游擊司令部司令員、秀延縣游擊部隊總指揮兼獨立營營長、陝北東分區司令部司令員、紅1團團長。1937年1月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歷任陝北神府分區保全司令部司令員、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參謀長、警備3旅副旅長、八路軍129師385旅副旅長、警備3旅長。1943-1945年中央黨校學習,出席“7大”。解放戰爭時期,歷任隴東警備區司令、西北野戰軍4縱隊警3旅長、西北軍區軍區獨立2師政委、陝北軍區代理司令員、獨立1師師長兼政委。建國後,歷任寧夏省軍區第1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寧夏省委副書記、軍區第1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省委副書記、軍區政委。1958年10月任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1978年1月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1979年6月任區委副書記,1980年6月任區委書記。1983年5月任甘肅省5屆政協主席,12月任甘肅省顧委主任。中共7大代表,13屆中顧委委員,14大代表。1998年於蘭州逝世,享年82歲。
王水才( 1936-):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博士導師,我國著名超快光學專家。 1936年12月15日生,陝西蒲城上王鎮東葦村人,1963年由中國科技大學核物理系五年制本科畢業,同年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核物理探測技術研究。197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從事瞬態光學雷射變相管相機技術研究,1991年轉入瞬態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任瞬態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委副主任,從事飛秒雷射技術及超快現象研究。
在近代物理所,開創研究抗輻射微電子學,合作研製成一套大型快中子飛行時間譜儀,在強輻射源上進行核反應中子能譜測量研究。由於國防安全的需要,開創高頻電乾燥烈性炸藥研究。這是一項難度極大極其危險的研究任務,選擇了無人居住四面圍山的實驗場所。從設計研製高頻電爐等設備開始,經過一年艱苦實驗,提高生產速度100多倍。在西安光機所 ,承擔了國家“七五”攻關,“八五”,“九五”,“十五”國家攀登計畫 及國家“973”項目中的重大課題研究。研製出了鈦寶石多波長等18種超快雷射器及7種飛秒分辯光譜儀,這些設備均為國際先進水平,有的為國內首創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理論研究了飛秒雷射器鎖模量子理論,首次創造性的研究了飛秒雷射增益動力學,並給出了飛秒雷射脈衝成長的數字解,發現了鎖模雷射器的自穩特性。利用研製出的超快雷射器和飛秒光譜儀,首次自創性研究飛秒分子生物學超快過程及生物分子構象或結構;創新性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了光合作用激發能傳遞機理,首次給出了光系統Ⅱ激發能傳遞超快動力學物理模型及理論解。捕光天線中三種色素分子吸收激發光子,傳遞光能到反應中心,核心天線中色素分子傳遞光能到反應中心。理論研究及實驗數據分析也給出了兩種天線中不同色素分子的傳能機制及傳能時間常數,分析擬合給出了每種分子的超快光譜和傳能機制以及傳遞過程中的能量損耗等特性。
四十五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合譯《核電子學》一書,先後編著《超短雷射脈衝》和《超快雷射技術》兩本研究生教材,合作編著《雷射測量學》 和《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轉化過程的原理與調控》兩本巨著及《 瞬息萬變》等六本書,榮獲省部委級及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2項,為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作出了突出貢獻,從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獲得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特頒發“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書,及“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獎章一枚。
王水才教授曾先後去德、美等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多年來為研究生授課,由於在培養高技術層次人才方面作出了成績,榮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傑出貢獻教師”光榮稱號,培養出碩士、博士、博士後4 0餘人。
多年來他從事的自然科學技術研究深受國內外關注,由於他在瞬態光學技術、飛秒固體雷射技術、雷射條紋相機技術、光合作用機理超快動力學及超快光學現象等五個領域的傑出成就,得到世界範圍的承認,為人類社會作出了特殊突出的貢獻。1995年被美國傳記研究所列為75個國家通過的成就金牌人物,榮獲1996年度世界人民文化榮譽金獎。成為對人類社會科學技術有特殊突出貢獻的世界文化名人 。
李炳武(1953一 ):著名文史專家、詩人、攝影家,“長安學派”創始人、“長安雅集”和“當代雁塔題名”等現代著名文化盛事倡議人。男,漢族,1953年11月生,陝西省蒲城縣上王鎮西葦村人。現任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館長,兼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國國情研究會研究員、日本國亞洲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陝西省體育場館協會主席、陝西省高爾夫球協會副主席、陝西省網球協會副主席和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藝術顧問等社會職務。1978-1982年任陝西師大團委書記,1984年被選調到共青團陝西省委工作,1985年初在民主選舉團省委領導班子中,以絕對高票被中共陝西省委任命為共青團陝西省委書記,不久又被推選為陝西省青年聯合會主席。他大膽改革,將《陝西青年》更名為《當代青年》,推動陝西青年的思想解放。1986年至1990年下派華縣任職鍛鍊,擔任縣委書記兼政協主席,積極推動各鄉鎮創建“文化大院”。1991年元月,調任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親自參與、領導陝西歷史博物館開館和秦俑博物館二號坑的建設等工作,組建“陝西省文物復仿製集團公司”,提高了文物旅遊紀念品的整體質量。2000年7月出任陝西省體育局副局長,完成了“陝西奧林匹克體育公園”內訓練中心的建設,狠抓運動員訓練,樹立競賽中的摘金奪銀意識,創造了陝西體育歷史上的最好成績。2003年4月出任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組織“長安雅集”活動,2005年發表《積極開展長安學研究》一文,提出建立長安學派,並陸續編輯《長安學論叢》》。著有《世界第八大奇蹟》(電影劇本)、《秦始皇與兵馬俑》、《松風集·李炳武詩詞選》、《詩影情懷·李炳武攝影詩文選》等,主編《中華國寶·陝西珍貴文物集成》(1999年9月江澤民總書記出訪英國作為國禮),主編大型畫冊《長安墨寶》、《館員傳略》、《館務活動錄》和電視專題片《敬老崇文五十年》,主編《陝西文物旅遊博覽》,與雷雲峰共同主編《愛國名將楊虎城將軍》(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作序),並參與了《陝西省志·文物志》、《陝西文物古蹟大觀》、《陝西博物館要覽》、《陝西十大博物館》等書編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