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境閣

上海大境閣

人民路大境路口有一處滬上勝景,這就是一段長近50米的古城牆和建在古城牆上的大境閣。

人民路大境路口有一處滬上勝景,這就是一段長近50米的古城牆和建在古城牆上的大境閣。

上海自元代建縣後,未築城牆,明代時多次遭到倭寇侵略。因此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僅用3個月時間趕築了一座周長9華里,高2.4丈的城牆,城上築有雉堞3600餘個,敵樓2座,沿城牆外面築有闊6丈、深1.7丈、周長1500餘丈的城壕。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增築敵樓3座、箭台20座。萬曆年間倭患平息,縣城安寧,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鳳樓、觀音閣、真武廟和大境閣。大境閣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結構精巧、造型別致的抱廈式三層樓閣。此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供關帝像(原稱關帝殿),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改建成三層高閣(即今日之閣)。道光元年(1821年),總督陶澍登閣觀光後親題"曠觀"匾額懸於"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1836年),兩江總督陳鑾游此,題"大千勝境"四字刻於東首石坊上。於是此閣名聲大振,被列為滬城八景之一"江皋霽雪"景點,成為申城旅遊熱點之一。

近代以來,大境閣為文人墨客雲集之處。晚清至民初,此閣三層樓曾是著名畫家吳逃禪、華墨龍、任伯年、朱屺瞻等作畫、會友之所。1917年,著名崑曲教師陳風鳴、丁蘭生,票友郁炳生等在此二樓成立"平聲曲社",崑曲家莫舒齋也在這裡開辦崑曲學習班培養崑曲新秀。1952年,由應雲衛執導,史湘雲主演的崑劇《桃花扇》,就是在此閣組團後公演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海大境閣
  • 地理位置人民路大境路口
  • 開放時間:早九晚五
  • 著名景點:古城牆和建在古城牆上的大境閣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現今,

發展歷史

清代後期,上海經濟迅速發展,上海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古城樓已成了阻礙城內外交通、影響經濟發展的障礙,遂於1912年7月先拆南半城,1913年拆北半城,將拆城的泥土填沒城壕,歷時2年竣工。由於當年拆城指揮部--城壕路工事務所設在大境閣,又有人請求保留大境閣,後以九畝地的泥土充填大境閣下這段城壕的泥土,才使這段城牆和大境閣得以保留下來。1992年開始,南市區人民政府經三年的努力,動遷居民31戶,單位9個,耗資900萬元,將這段古城牆和大境閣按原樣修復開放,供遊人參觀遊覽。
建築建築

主要景點

上海博物館
豫園
宋慶齡故居
上海植物園
宋慶齡陵園
江灣體
育樂園
周公館
孫中山故居
魯迅墓
魯迅公園
上海大劇院
人民公園
上海圖書館
大洋海底世界
八萬人體育場
新天地
多倫路文化街
上海自然博物館
共青森林公園
靜安寺
楊浦大橋
玉佛寺
南浦大橋
《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錦江樂園
魯迅故居 徐家匯天主堂
魯迅紀念館
鄒韜奮故居
白雲觀
共青團中央機關舊址
真如寺
聖母大堂
文廟
復興公園
江灣市政府大樓
上海美術館
福州路文化街
沐恩堂
南京路步行街
《中國青年》舊址
陳毅廣場
虹口開發區
外灘
中共一大會址
團中央舊址
人民廣場
沉香閣
奧麗安娜號
大世界遊樂城
黃浦江
自然博物館
水上運動場
朱家角鎮
城隍廟
上海交通大學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大理石大廈
高橋烈士墓
大境閣
白雲觀
高橋太平天國烈士墓
龍華塔
潮音庵
點春堂
丁香花園
黃炎培故居
龍華烈士陵園
龍華寺
黃浦江
黃道婆墓
國際禮拜堂
鶴鳴樓
上海展覽中心
欽賜仰殿
馬勒住宅
青少年野營基地
天山公園
三山會館
沙遜別墅
上海古城牆
書隱樓
上海民族文化村
上海歷史博物館
上海體育館
上海宋慶齡故居
韜奮故居
四明公所
上海老街
宋教仁墓
銀七星室內滑雪場
中山公園
永樂御碑
文廟
上海學宮
張聞天故居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
吳昌碩紀念館
小桃園清真寺
馬橋遺址
七寶古鎮
陳化成紀念館
濱江花園
鄒容墓
長風公園
橫沙島
徐光啟墓
徐家匯天主教堂
真如寺
陸家嘴美食城
秀道者古塔
濱江大道
佘山風光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
玉佛禪寺
陸家嘴中心綠地
浦東國際機場
淮海路
黃道婆祠堂
太陽島旅遊度假區
東平林場
趙金志金鑰匙博物館
上海大世界
龍華革命烈士陵園
馬勒花園
張愛玲和她的上海公寓
劉海粟故居
賞翠亭
蔣介石故居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李白烈士故居
沈尹默先生故居
天主大教堂
佘山天文觀測台
李鴻章私家花園交通
懷恩堂交通
杜莎夫人蠟像館

現今

現今的大境閣二樓還陳列了《上海老城廂史跡展覽》,分城牆史話,設定沿革、東南重鎮、城廂變遷、步入近代、文昌物華、南市展望等7個部分,以圖片、圖表、實物、模型、燈箱、置景等多種形式集中展現了上海老城廂700多年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諸方面的變遷以及南市的今日和未來。
正門正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