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劉長安書

上劉長安書

《上劉長安書》是蘇轍寫給劉敞的書信。劉敞所知的永興軍治所在長安,因此蘇轍尊稱其為劉長安。劉敞學識淵博、時名滿天下,蘇轍則剛應制科試,屬於後學,遂寫此信求薦見。

《上劉長安書》鋪排觀點,說理明澈,情理兼顧。歷來認為是蘇轍優秀作品之一。年輕作者面對早已成名的劉敞,既存少年得志的驕矜,又有希望得到對方接引的期盼,拿捏之間,有較高藝術技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劉長安書
  • 創作年代:1061年(嘉祐六年)
  • 作品出處:蘇轍集.欒城集卷二十二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蘇轍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蘇轍《上劉長安書》
轍聞之,物之所受於天者異,則其自處必高,自處既高,則必趯然有所不合於世俗①。蓋猛虎處於深山,向風長鳴,則百獸震恐而不敢出。松柏生於高岡,散柯布葉而草木為之不殖②。非吾則爾拒,而爾則不吾抗也。故夫才不同則無朋③,而勢遠絕則失眾;才高者身之累也,勢異者眾之棄也。昔者伯夷、叔齊已嘗試之矣,與其鄉人立,以其冠之不正也,舍而去之。夫以其冠之不正也,舍之而去,則天下無乃無可與共處者耶?舉天下而無可與共處,則是其勢豈可以久也?苟其勢不可以久,則吾無乃亦將病之④,與其病而後反也,不若其素與之之為善也。伯夷、叔齊惟其往而不反,是以為天下之棄人也。以伯夷之不吾屑而棄伯夷者,是固天下之罪矣。而以吾之潔清而不屑天下,是伯夷亦有過耳。古語有之曰:“大辯若訥,大巧若拙。”何者?懼天下之以吾辯而以辯乘我,以吾巧而以巧困我。故以拙養巧,以訥養辯,此又非獨善保身也,亦將以使天下之不吾忌,而其道可長久也。今夫天下之士,轍已略觀之矣:於此有所不足,則於彼有所長;於此有所蔽,則於彼有所見,其勢然矣。仄聞執事之風,明俊雄辯,天下無有敵者,而高亮剛果,士之進於前者,莫不振栗而自失⑤;退而仰望才業之輝光,莫不逡巡而自愧⑥。蓋天下之士已大服矣,而轍願執事有以少下之,使天下樂進於前而無恐,而轍亦得進見左右,以聽議論之末。幸甚幸甚。

作品注釋

①趯然:形容超然、高超出俗的樣子。趯:古通“躍”。
②散柯布葉:指枝葉茂盛。
③無朋:指沒有同類。
④無乃:表委婉推測語氣,相當於“大概”。
⑤振栗:指顫抖。
⑥逡巡:形容遲疑不敢向前的樣子。

作品譯文

我聽說,秉受上天的特殊恩賜的事物,他自持會比周圍高潔;既因為比別人高,一定會不合乎世俗的標準。猛虎生活在深山中,對著風長嘯,百獸嚇得不敢出來;松柏長在高崗上,枝葉茂盛,那些低矮的草木卻不能繁衍。不是和你是一類的人你就拒絕,但是你卻不拒絕我。因此,才情不一樣就沒有同類,疏遠隔絕就會脫離眾人。才高累身,勢高被眾人拋棄。
從前的伯夷、叔齊已經這樣試過了,與一個鄉下人站在一起,鄉下人帽子戴的歪斜,他們便離開。只是因為帽子不正,就轉身離開,那么天下還怎么有能和他一起相處的呢?全天下的人都不願意和他共處,那他的勢怎么會長久呢?如果這種勢不長久,那么我怎能對這種勢孤表示擔憂呢?與其等到勢孤之後再去改變,不如現在就用一顆平常心與別人相處。伯夷、叔齊最後勢孤卻沒有改變他們自己,所以被天下人所棄。因為伯夷與眾人不一樣而把伯夷拋棄,是天下人的不對,但是只顧及自己的高潔而不屑與眾人為伍卻是伯夷的不對。古語說:“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很笨拙,真正善言的人看起來很木訥。”為什麼呢?害怕天下人用我的辯才辯倒自己,用自己的機巧來困住自己。所以用笨拙來包容巧智,用木訥來茹涵巧辯。這並不是僅僅的獨善其身,也是為了不讓天下人妒忌,是長久之道。
如今天下的士人,我已經大概觀察了一遍:這方面有所不足,那方面就有所擅長;這方面被遮掩了,另一方面就會彰顯,這是必然的。聽說您明慧俊逸,詞鋒不可犯,天下沒有能夠和您抗衡的。您的高風亮節、剛毅果決,那些想接近您的士人,都會因為與您相比看到自身的缺點而顫抖;那些士人們看到您的高深的才學造詣,都會因為自我慚愧而離開您。天下的士人都很敬重您,我希望您能夠禮待別人,使天下士人願意接近您而不感到害怕,那么我也有機會拜訪您,聽您議論,那將是多么榮幸啊!

作品評析

《上劉長安書》是蘇轍寫給劉長安的,劉長安,即劉敞,北宋史學家、經學家、散文家。字原父,世稱公是先生。據《宋史》本傳記載:“敞以議論與眾忤,求知永興軍。”永興軍治所在長安。所以這裡稱劉敞為劉長安。這封信寫於1061年(嘉祐六年),劉敞初任永興軍但是還沒有赴任的時候。那個時候,蘇轍應制科試,就寫了這封信求見。蘇轍在信中藉助伯夷、叔齊的例子規勸劉敞不要過於特立獨行,從而把自己推到一個孤立無友的境地。文章鋪排開張,觀點鮮明,說理清晰明澈,兼顧情理。
《蘇洵蘇轍集》前言認為:《上劉長安書》的寫作目的,是希望能得到劉敞的接引,文章卻先說曲高者和必寡,然後說伯夷、叔齊雖志行高潔,然孤立無朋,這也是由於他們自己有過錯。接著又引用老子的話,從正面說明持謙守柔可以長久的道理。最後勸誡劉長安俯接天下之士,使天下之士樂於進前而無恐,從而巧妙地透露出希望得到接引的意圖。
《蘇洵蘇轍集》既恭維了對方,又對對方的傲慢提出了委婉的批評,把對方置於不能不接引自己的境地。作者面對學識淵博、名滿天下的劉敞,既有少年得志的驕矜,又有對得到對方接引的殷切期盼,藝術技巧很高。

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自號穎濱遺老,卒,諡文定。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1057年(嘉佑二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蘇轍“少以文字為樂,涵泳其間,至以忘老”(《欒城後集引》)。一生著述甚富,詩文集有《欒城集》五十卷,《欒城後集》二十四卷,《欒城三集》十卷,《欒城應詔集》十二卷,皆“為轍所手定,與東坡諸集出自他人裒輯者不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外,蘇轍尚有學術專著《詩集傳》二十卷,《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龍川略志》十卷,《龍川別志》八卷,《老子解》二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