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通鎮

三道通鎮總面積1.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指導面積)9.8萬畝。現有總人口2.1586人、其中漢族占92%,滿、蒙古、回、朝鮮、鄂倫春等5個少數民族占8%。總戶數5.194戶、其中農業戶4.219戶。鎮政府駐三道通一村、下轄11個村委會:江東村、江南村、一村、二村、長勝村、四道村、署光村、新建村、新青村、五道村、大屯村,16個單位。此外,轄區內還有2個農牧場、2個農場和9個國有林場。 三道通鎮位於林口縣西北98公里處,東經129度44分,北緯45度41分。鎮域東與刁翎鎮、建堂鄉為鄰,西與海林縣接壤,南與蓮花鎮相依、北與依蘭縣、方正縣相毗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道通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林口縣
  • 電話區號:0453
  • 郵政區碼:157605
  • 面積:1.199平方公里
  • 人口:21586人
  • 方言:東北方言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牡丹江海浪機場
  • 火車站:牡丹江站
  • 車牌代碼:黑C
牡丹江市林口縣三道通鎮,交通情況,生物資源,歷史概況,三道通鎮全景,

牡丹江市林口縣三道通鎮

三道通鎮村屯和耕地分布在牡丹江沿岸地帶,山區屬冷涼濕潤霜凍區。高於或等於10℃年活動積溫2 200—2 600℃;年日照2 600—2 650小時;年降水量540—570毫米;無霜期115—135 天,初霜日平均在9月中旬至下旬出現;生長期120—140天。主栽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小麥、穀子、高粱等;經濟作物主要是烤菸。該鄉耕地和村屯集中分布在牡丹江沿岸地帶,這裡地勢平坦,形成大片河谷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宜人,適合農作物生長,素享“林口糧倉”之稱。主栽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白瓜、北藥等。
三道通鎮地理位置

交通情況

三道通鎮在古代、近代有牡丹江水路和沿江陸路交通,在古代、近代有牡丹江水路和沿江陸路交通,為交通便利之地。現代以來隨著縣內鐵路修建,反成為交通不便之地。建國後,70年代“四大線”地方道建成通車。90年代“三新線”地方道建成通車,與境內鄉路聯絡成網,大大改善了交通條件。1992年全鎮有公路44公里,主要鄉路 6條,每日有長途客運班車往來。為交通便利之地60年代省級方虎公路建成通車,成為通往林口縣、依蘭縣、方正縣一、哈爾濱市的交通樞紐。使交通更加發達。2004年,已經完成通縣、通鄉、通村公路規劃編制和上報工作、方虎公路東方紅大橋至大羅密段(白色路面),蓮花鎮至三道通鎮旅遊公路又黑色路面),即將動工建設。實現了村村通工程,
三道通鎮境內最高的山峰是大綜頂子山,海拔1357米、也是全縣最高點。最低的谷地是大屯村,海拔114米,也是全一縣的最低點。最大的河流是牡丹江,流經段38公里。全鎮水域面積17萬畝,居全縣各鄉鎮之首林地面積1.450萬畝,森林覆蓋率80%,居全縣各鄉鎮之首。

生物資源

在廣闊的原始森林中,棲息著上百種野生動物,主要動物有東北虎,金錢豹、啥俐、梅花鹿、一馬鹿、黑熊、野豬、璋子、抱子、紫貂、水獺、林蛙等。主要飛禽有一飛龍、野雞、沙史雞、鶴鶉、鴛鴦、野鴨、松鴨等。 在茂密的森林中,蘊藏著豐富的山產品資源。可食用的野果有10多種,如山葡萄、稱猴桃、松籽、棒子、山核桃等。藥用植物達200多種,如人參、黨參、五味子、刺五加、枸杞、黃芪、元術、桔梗、滿山紅、冬青等。可食用的野菜有50多種,如放菜、微菜、猴腿菜、刺老芽、黃花菜、黃瓜香、婆婆丁等。菌生植物有10多種,如木耳、猴頭、元蘑、棒蘑、榆黃蘑、松茸等。

歷史概況

今三道通鎮域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境內陶溝子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晚期陶器。此外,還有早期鐵器時代的三道通渡口遺址、三道通窯地遺址、江東窯地遺址、大屯遺址、五隊遺址和白虎哨遺址,唐代渤海國時期的煙筒砬子遺址、白虎哨古城遺址和五道河子古城遺址,遼金時期的三道通古城遺址、小五隊古墓,明代的五河城子古城遺址。從考古情況看,該鎮在古代一直是本縣人煙稠密的地區。 清代,實行封禁東北政策,此地人煙稀少。清末,廢除封禁政策,放荒招墾,流民逐漸遷入墾荒,土地重新開發。同時清政府沿牡丹江岸設立寧古塔至三姓驛道,境內設小巴彥蘇蘇驛站,又名小城子驛站,駐驛兵15人,負責40公里驛道通郵。
民國時期,土地開發進入盛期,居民明顯增多。淪陷時期,三道通地區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抗日根據地。煙筒砬子北山至今存有抗聯五軍指揮所遺址,四道河子有抗聯五軍密營遺址。抗日將領周保中、趙尚志、柴世榮等人都在這一帶率領抗日部隊與日偽軍戰鬥過。1935年5月,趙尚志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部, 聯合王蔭武救世軍等抗日部隊攻打三道通,火燒警察署,給方正、依蘭、勃利地區敵人以很大震動。以後至1938年 7月,抗日聯軍曾多次攻打三道通。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合江軍區、牡丹江軍區部隊和三五九旅部隊曾在鄉域圍剿謝文東李華堂、張雨新等土匪武裝。1946年11月20日,在四道河子的四方台山小石頭廟前活捉匪首謝文東;12月初,在折里汀(今藏富)西南溝地窩棚活捉匪首張雨新。消滅土匪武裝後,土改工作團領導廣大農民民眾開展土地改革,建立了鄉村民主政權。
建國後,三道通地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努力工作,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在農業上,1964年三道通公社有耕地42 182畝,其中糧豆薯播種面積40 774畝,總產 2 446噸,畝產60公斤。1992年糧豆薯播種面積57 630畝,總產16 128噸,畝產 279.9公斤,分別是1964年的1.41倍、6.59倍、4.67倍。農業多種經營收入1980年44萬元,1985年增至 400萬元;1992年增至979.5萬元,比1980年增長21.3倍,比1985年增長1.45倍。1992年全鄉農業總收入2 141.8萬元。
在工業上,該鎮建國後陸續興辦了農機修理廠、磚瓦廠、纖維板廠、綜合廠、煤礦 (在外地興辦)等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1980年20萬元,1985年36萬元,利潤1萬元;1992 年726萬元,利稅2.66萬元,總產值比1985 年增長19.2倍。
在商業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只有鄉、村兩級集體辦的供銷社和分銷店;1979年以後,集體、個體一起上,特別是個體經營的商業店鋪發展較快。至1992年,全鄉已有個體經營的商業飲食服務業店鋪88家。
該鎮解放前只有1所國小,1家中藥鋪。解放後,教育、衛生、文化事業不斷發展。至1992年,已有中學1所,國小13所;中學生699人,小學生3 202人,教職工 200餘人。有鄉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室)15個,醫務人員54人。有鄉文化站1個,廣播電視站1個,500座席俱樂部1個,村電影放映隊12個。
霧凇霧凇
三道通鎮
三道通鎮

三道通鎮全景

三道通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