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平原沉積相

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向前推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陸上部分,其外界一般為低潮線,向陸的界限大致在全新世最大海侵時風暴潮和潮汐沉積所及之處。依據受河流和海洋影響的程度,可將三角洲平原劃分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角洲平原沉積相
  • 外文名:Delta plain sedimentary facies
  • 外界:其外界一般為低潮線
  • 分類: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
  • 沉積物:沉積物中也發現海相微體生物
  • 層序:小型層序中包含眾多的微型層序
簡介,沉積物,性質,

簡介

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向前推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陸上部分,其外界一般為低潮線,向陸的界限大致在全新世最大海侵時風暴潮和潮汐沉積所及之處。依據受河流和海洋影響的程度,可將三角洲平原劃分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通常為潮坪沉積,不僅具有潮汐沉積構造,而且含較多的海相微體生物殼體。上三角洲平原以河流泛濫沉積為主,但含少量小個體海相微體生物殼體,可能系颱風暴潮時搬運而來的。上、下三角洲平原相的區分在黃河三角洲最為明顯(成國棟和薛春汀,1997,王強等,2008)。在主河道擺盪範圍較小的三角洲,往往可將其區分出主體和兩翼,如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主體是以主河道河口砂體的發育和分布為特徵,兩翼位於主體的兩側,以最大海侵線為界,又可將其分為前緣和後緣。後緣沉積物以河漫灘相、湖沼相和注人主河流的支流河床相為主,多為泥質沉積物,大多呈塊狀,偶見層理,含植物根莖和碎屑,夾鐵錳結核,常常出現泥炭層,厚度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且呈透鏡狀,在相鄰的鑽孔或探坑中泥炭的層數不同,厚度不等,顯示泛濫平原的微地貌起伏。在人長江古河谷的某些沖溝中,泥炭最多可達6-7層(李從先和閔秋寶,1981)。

沉積物

沉積物中也發現海相微體生物,支流河床兩側的河間地可見厚約10 cm的海相貝殼層,其下泥質層中有垂直的鈣質結核,其長度10-15 cm,直徑0.5 cm左右,基至偶爾可見完整的近江重蠣或長重蠣殼體。海相微體生物殼體可能系風暴潮和湖河而上的潮流搬運而來,漲潮流沿支流湖河而上使某些地方與海水保持較為通暢的聯繫,在這樣適宜的水體環境中,牡蠣綱及其他一些海相貝類得以繁殖生長、保存下來,如在太湖東部的練塘地區所見。這類地區在長江三角洲兩翼後緣雖有多處,但就後緣地區總體而言仍然是局部的(李從先和汪品先等,1998)。類似的牡蠣堆積在河北老黃河三角洲地區滄州市以北的青縣磚廠(王強等,1991)、滄州市以東中捷農場、海興小山鑽孔,濱海馮家堡、劉洪博鑽孔地層亦曾見到。

性質

我國入海河流的河口潮差雖有不同,但都存在著潮坪發育的條件,長江三角洲前緣亦是如此。潮坪通常圍繞三角洲平原分布,似鑲嵌了一個3-5km寬的邊,3~5 m厚的湖坪沉積物覆蓋了大部分三角洲平原,成為三角洲平原相的構成部分,以至遠離現代海岸線數十、至上百千米之處,仍可發現典型的潮坪沉積物。如在上海(李從先和汪品先等,1998)、天津(王強和李從先,2009)市區鑽探或建築基坑開挖剖面施工時,即可見典型的潮坪沉積。由於我國人海大河挾帶細粒泥砂極為豐富,致使面對開闊海洋的海岸仍能形成泥質開敞型潮坪,其特點是面向開闊海洋,沉積顆粒細,潮坪坡度緩,潮溝發育不良,潮溝中多為泥質沉積物,難以形成大型沙波及與之伴生的雙黏土層和沉積束狀體之類。由高潮線至低潮線沉積物逐漸變粗,泥質沉積變為砂質沉積,沉積構造相應地由透鏡狀層理、波狀層理或水平互層層理漸變為脈狀層理。潮坪沉積包含大量的紋層,其厚度一般為毫米級,個別可超過1 cm。紋層有砂質和泥質之分,砂質紋層底部通常有沖刷面或突變面,向上漸變為泥質紋層,二者構成層偶,具有成因關係,可稱為微型層序。潮坪紋層保存率低,不足1%,因為在其形成過程中即受到潮流和波浪的侵蝕破壞,大風浪出現幾率雖小,但對紋層的侵蝕破壞能力更強。眾多相似的紋層構成單層,其厚度為10~20 cm,同樣有砂質單層和泥質單層之分;前者底部同樣具有沖刷面或突變面,向上變為泥質單層,二者也具有層序關係,構成小型層序。砂質單層系風暴沉積,泥質單層似在平靜天氣時期沉積,並非大小潮交替的產物(李從先等,1992;李從先和汪品先等,1998 Li et al.,2000a Fan et al.,2004 Li et al.,2005)。
小型層序中包含眾多的微型層序。沉積構造也由脈狀層理漸變為水平層理、波狀層理、透鏡狀層理。三角洲前展,沉積單元依次疊置,形成自低潮坪至高潮坪逐漸變細的沉積序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