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聖教後序

《三藏聖教後序》是唐代李治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藏聖教後序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李治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三藏聖教後序
蓋聞羲皇至賾,精粹止於龜文;軒後通幽,雅奧窮於鳥篆。考丹書而索隱,殊昧實際之源;徵綠錯以研幾,蓋非常樂之道。猶且事光圖史,振虞薰於八埏;德洽生靈,激堯波於萬代。伏惟皇帝陛下轉輪垂拱,而化漸雞園;勝殿凝旒,而神交鷲嶺。總調御於徽號,匪文思之所窺,綜般若於綸言,豈系象之能擬。由是教覃溟表,鹹傳八解之音;訓浹寰中,皆踐四禪之軌。遂使三千法界,盡懷生而可期;百億須彌,入提封而作鎮。尼連德水,邇帝皇之滄池;舍衛庵園,接上林之茂苑。雖復法性空寂,隨感必通;真乘深妙,無幽不闡。所謂大權御極,導法流而靡窮;能仁撫運,拂劫石而無盡。體均具相,不可思議,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語矣。
爰自開闡,地限流沙,震旦未融,靈文尚隱.漢王精感,託夢想於元宵;晉後翹誠,降修多於白馬。有同蠡酌,豈達四海之涯,取譬管窺;寧窮七曜之隩,洎乎皇靈遐暢。威加鐵圍之表,至聖發明;德被金剛之際,恆沙國土。普襲衣冠,開解脫門,踐真實路。龍宮梵說之偈,必萃清台;猊吼貝葉之文,鹹歸冊府。灑茲甘露,普潤芽莖;垂此慧雲,遍沾翾走。豈非歸依之勝業,聖政之靈感者乎。
大菩薩藏經者,大覺義宗之要旨也。佛修此道,以證無生;菩薩受持,鹹登不退。六波羅蜜,關鍵所資;四無量心,根力斯備。蓋彼岸之津涉,正覺之梯航者焉。貞觀中年,身毒歸化,越熱坂而頒朔,跨懸度以輸賝。文軌既同,道路無壅。沙門元奘,振錫尋真,出自玉關,長驅柰苑,至於天竺力士生處。訪獲者經,歸而奏上,降詔翻譯,於是畢功。余以問安之暇,澄心妙法之寶,奉述天旨,微表讚揚,式命有司,綴於終卷。

作者簡介

李治(628—683),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即唐高宗。631年,他被封為晉王。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於650年改元永徽。即位之初,在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的共同輔政下,他繼續執行太宗制定的各項制度,善於納諫,並愛民如子,每日都引刺史入閣,詢問百姓疾苦;訓令崇儉,所以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富裕,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