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草灰霉病

三葉草灰霉病

三葉草灰霉病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a Pers.)。 可產生菌核。菌絲無色,直徑約3.8-11.4微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葉草灰霉病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a Pers.)。 可產生菌核。菌絲無色,直徑約3.8-11.4微米。
  • 拉丁學名:三葉草灰霉病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a Pers.)。 可產生菌核。菌絲無色,直徑約3.8-11.4微米。
症狀,病原特徵,寄主範圍,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症狀

此菌主要侵染葉片,造成灰黃至赤褐色不規則的葉斑,潮濕條件葉片發生濕腐,上生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時頸部也可受侵,形成長形或不規則病斑,並常腐爛,花序受侵則造成敗育或花腐。此菌更常侵染紅豆草和野豌豆等其它豆科牧草,參看紅豆草灰霉病。

病原特徵

分生孢子梗從菌核或菌絲上產生,初為灰色,後變為淡黃褐色,長而直立,大小約528-874.5微米×5.8-19.8微米,近頂樹枝狀分枝1-3次;末枝頂部膨大,具細齒狀小梗,上生密集的分生孢子,呈葡萄穗狀;分生孢子淺欖色,單胞,卵圓形、梨形或近球形,基部尖,大小為7.2-19.8微米×5.0-13.7微米。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初為無疏鬆,無色,老熟後變緊密,呈墨綠色到黑色,可產生許多菌核。菌核圓形、不規則或橢圓形,背面扁平或凹入,腹面凹陷,初為白色,漸呈亮黑色,其大小變異很大,直徑1-6毫米不等。適宜條件菌核萌發產生分生孢子梗或菌絲。在燕麥培養基、察氏培養基或在加入紅豆草淬出液的PDA上生長良好,並大量產生菌核和分生孢子。

寄主範圍

寄主範圍極廣,可侵染很多科植物,但具有一定的寄主專化性,除紅豆草外,紅三葉、白三葉、雜三葉、苜蓿、蠶豆、黃花草木犀、白羽扁豆等多種豆科植物均可被侵染。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菌核或菌絲在病株或病殘體上越冬,次年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潮濕條件病害嚴重,8-28℃的溫度範圍均可發病,在20-25℃時流行最快。草層過密或過施氮肥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已知不同品系對此病的抗病性有顯著差異。
2、管理措施 降低播種密度,加強田間通風透光;可使病情減輕;合理排灌,避免田間長期積水;刈割後清除病殘體並進行耙地,以減少地表菌核;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3、藥劑防治 留種地或科研地可選用波爾多液,克菌丹、福美雙、代森鋅、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進行化學防治。
4、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的三葉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