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元遺產

三萬元遺產

《三萬元遺產》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短篇小說,描寫的是湖濱鎮薩拉丁·福斯特一家意外得知遠房族叔留下三萬元遺產之後的故事。

《三萬元遺產》通過一場巧妙構思的瘋狂夢境展示了人性在金錢面前的脆弱。通過一場一夜暴富的發財夢,展現了美國“鍍金時代”經濟的縮影,也生動展現了美國民眾對於金錢的狂熱追求,故事中對人性中虛偽、貪婪的無情揭露更是犀利而富有內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萬元遺產
  • 外文名稱:The $ 30,000 bequest
  • 創作年代:1904
  • 作品出處:百萬英鎊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美】馬克·吐溫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家簡介,

內容簡介

故事的開始,主角福斯特夫婦一如那些傳統故事裡勤勞勇敢的美國人,居住在西部邊遠的市鎮,靠著自己的雙手與頭腦,逐漸積累起了一些財富。故事的背景,西部湖濱鎮,是個典型的美國邊遠小鎮。與大城市相比,小鎮上保留著教堂。不僅如此,“湖濱鎮的人是沒有等級觀念的”。如此一個“到處瀰漫著親善友好的氣氛”的小鎮,以及如此一對快活,能幹的夫婦,簡直就是自山伊甸園式美國夢的典範。然而,作者卻開篇給了讀者提了一個醒:“反正人們都不承認有這種觀念”。暗含著等級觀念不是不存在而只是不被人們承認罷了。緊接著,一份從天而降的巨額遺產徹底打破了夫妻倆的平靜生活。一位據說活不久的遠方親戚給夫妻倆留下了一筆三萬元遺產。可獲得這份遺產必須遵循一個條件:不能在口頭或是書信上表現出關心這筆遺產,不能打聽其是否死亡的訊息,更不能參加葬禮。這個讀者看來顯而易見的騙局輕鬆地迷惑了這對夫婦。古怪老頭一生受盡源於金錢的懊惱,布下這個局,讓金錢“繼續乾那害人的勾當”。然而在從天而降的巨款的衝擊下,夫妻二人哪裡還有心思考慮這個條件的內涵,在得到這個訊息的當天一改往口的認真,開始想入非非。一筆突如其來的巨款意味著一夜暴富。

創作背景

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的農業型經濟結構迅速轉變成為工業型結構。內戰的爆發雖然使得工業化進程暫停,然而卻在很大程度上掃清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從1880年至1920年之間,美國已領軍世界製造業。經濟的繁榮,結構的改革使得許多人一夜暴富。在這個美國歷史中特
有的“黃金年代”期間,許多出身卑微的人依仗時代的變遷,一夜之間得到了這筆“三萬元得遺產”。“美國夢”的奇蹟似乎就在每一個爆發者的身上實現了。夫婦倆的神奇遭遇正寓意了當時許多美國家庭的現實經歷。

人物介紹

人名備註
薩拉丁·福斯特
暱稱薩利
伊萊克特拉
薩拉丁·福斯特的妻子,暱稱艾萊柯
格雯德倫
薩拉丁·福斯特的大女兒,暱稱格雯
克萊藤內斯特拉
薩拉丁·福斯特的二女兒,暱稱克萊蒂

作品鑑賞

創作於1904年的《三萬元遺產》作者仍通過男主人公丈夫塞利之口告誡世人“暴發的,不正當的巨大財富是一個陷阱。它對我們毫無用處,瘋狂的歡樂只是暫時的;可是我們為了這種意外橫財,卻拋棄了甜蜜而單純的幸福生活—讓別人以我們為戒吧”。在揭露醜惡的同時,馬克·葉溫也仍不忘給世人以提醒。操控世人的不是金錢本身,而是人性中的貪婪的欲望。金錢帶來的歡樂只不過如夢一場。
《三萬元遺產》雖然發生在西部小鎮,卻濃縮了當時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動向。從內戰結束到20世紀初期,美國經歷了一個黃金時代。社會經濟表面上看似繁榮,實則投機腐敗成風。馬克·葉溫形象地將其稱之為“鍍金時代”。社會繁榮奪目的閃光之下實則是五陋不堪的社會現實。股票,一種隨著經濟發展以及變革孕育而生的新興經濟形勢,成為了投機者發財的主要來源。
故事中的丈夫靠自己的勞動賺取了高薪:每年八百元。這筆數目看似不多,卻在有著經濟頭腦和理財意識的妻子那裡逐漸擴大。一開始,妻子靠逐年存款,以及地皮漲價積累財富,這樣的方法雖慢卻穩妥。可是,在得知自己即將繼承一筆巨大財富之後,妻子毅然決定把這筆還沒有到手的錢投向股票市場。為此,她立刻訂閱了《芝加哥日報》和《華爾街指南報》。在幻想的股票交易中,妻子愛勒克有步驟有策略地買入拋出,在戰戰兢兢地把遺產前後投入後,幻想中的投資順利地帶著回報回歸。三萬元迅速變為十萬元。自此之後,“發了財的真實感漸漸在他們的心靈上生了根”。夫婦倆不斷投身股票市場,幻想中的錢財不斷增長著。五百萬到一千萬,一千萬到三千萬最終漲到了驚人的二十四億。妻子代表的是渴望暴富的投機主義者,與此相對,丈夫塞利代表的是典型的消費社會觀。製造業的飛速發展使得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物質產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消費型社會中,人們瘋狂地追逐物質,以此來顯示自己存在的價值。在得到妻子的許可後,塞利用想像中的錢預購各種享樂用品。他期待的不是用錢生出更多的錢,而是儘可能把錢用於消費與享樂。隨著幻想中的投資一次次收回了可觀的回報,塞利消費的欲望也更加濃烈。他在幻想中組織了億萬富豪撲克俱樂部,成天與那些只有財富沒有道德的人廝混,“過著花天酒地,荒淫無恥的生活”。通過兩個看似荒誕的小人物的幻想,馬克·吐溫把美國經濟社會中存在的投機以消費享樂主義刻畫的入木三分。夫婦倆在擁有可觀的二十四億財產之後,妻子仍然決定“賭到底”。可是這一次市場卻遭遇了“空前的崩潰”,“華爾街徹底垮台……億萬富翁忽然就得在包華利街上討飯吃”。作者仿佛洞察到了資本主義投機式經濟的必然瓦解以及投機者無法滿足的貪婪,這一次失敗就像是對兒十年後美國經濟大蕭條的一次預言。

作家簡介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真實姓名是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馬克·吐溫馬克·吐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