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絕高碑

嘉靖四十四年,開鑿漕運新渠經山東微山夏鎮。工程浩繁,運河暢通。為紀念此事,由徐階撰文、周天球書寫、吳鼐刻石。三名士均懷絕技,使此碑文、書、刻水平較高,後人謂之“三絕碑”,為夏鎮八景之一。此碑近六米高,底部大龜馱起,立於運河西 岸玄帝廟的皇華亭之中,僅底部龜頭就可乘坐四人。可嘆!三絕碑及皇華亭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三絕碑文亦稱“漕運新渠記”,共一千二百五十七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絕高碑
  • 所屬年代:明嘉靖
  • 類型:碑文
  • 字數:1257
碑文內容,流傳歷史,

碑文內容

〔明〕徐階
先皇帝之四十四年秋七月,河決而東注,自華山出飛雲橋,截沛以入昭陽湖。於是沛之北水逆流,歷湖陵、孟陽至谷亭,八十餘里。其南溢於徐,渺然成巨浸,運道阻焉。
事聞,詔吏部舉大臣之有才識者,督河道都御史、直隸河南山東之撫臣、洪閘之司屬暨諸藩臬有司治之。得今萬安朱公衡,爰自南京刑部尚書改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璽書總理其事。公至,駕輕舠,凌風雨,周視河流,規復沛渠之舊。而時瀦者為澤,淤者為沮洳,疏與塞俱不得施。公喟然言曰:“夫水之性下,而茲地下甚,不獨今不可治也,即能治之,他歲河水至,且復淪沒,若運事何?”召諸吏士及父老而問計,或曰:“道南陽,折而南,東至於夏村,又東南至於留城,其地高,河水不能及。昔中丞盛公應期嘗議鑿渠於此,而不果就。其跡尚存,可續也。”公率僚屬視之,果然。馳疏以請,先皇帝從之。工既舉,而民之規利,與士大夫之泥於故常者,爭以為復舊渠便。先皇帝若曰:“茲國之大事,謀之不可不審也。”敕工科右給事中何君起鳴勘議焉。何君具言舊渠之難復者五,急宜治新渠,而增其所未備,以濟漕運。詔工部集廷臣議,僉又以為然,詔報可。
公乃廬於夏村,晝夜督諸屬。程役以工,授匠以式,測水之平,鏟高而實下;導鮎魚諸泉、薛沙諸河,會其中;壩三河口,以杜浮沙之壅;堤馬家橋,遏河之出飛雲者,盡入於秦溝;滌泥沙,使不得積。凡鑿新渠,起南陽迄留城,百四十一里有奇;疏舊渠,起留城迄境山,五十三里。建閘九,減水閘二十;為月河於閘之旁者八;為土若石之壩十有二;為土堤於渠之兩涯,以丈計者三萬五千二百八十有奇,以里計者五十三;為石堤三十里。而運道復通。已又溯薛河之上流,鑿王家口,導其水入於赤山湖;鑿薛城之左右,導玉花泉、趕牛溝之水,會於赤山,經微山、呂孟諸湖,達於徐。溯沙河之上流,鑿黃甫,導其水入於獨山湖。沿渠之東西,建減水閘十有三。獨山溢,則泄而歸諸昭陽。鑿翟家等口,導其水入於尹家湖及飲馬池。凡為枝河八,夾以堤六千三百四十六丈。旱足以濟,而澇不能為災,於是新渠之工備矣。
階惟國家建都燕薊,百官六軍之食鹹仰給於東南。漕運者,蓋國之大計也。自海運罷,而舟之轉漕,獨茲一線之渠,其通與塞,又國之所謂大利大害也。河勢悍而流濁,塞之則複決,浚之則輒淤。事在往代及先朝者姑勿論,即嘉靖間,疏築之役屢矣,而卒未有數歲之寧。則今徙渠而避焉,誠計之所必出也。然當議之初上也,或以為方命,或以為厲民,嘩之以眾口,撓之以貴勢,誣之以重謗,脅之以危言。於其時,公之身且不能自保,況敢冀渠之成哉?賴先皇帝明聖,不怒不疑,徐以公論,付之諫臣,擇兩端之中,而因得夫遠猷之所在。由是公始得竭智畢力,以竟其初志,而質其謀之非迂。然則茲渠之成,固公之功,實先皇帝成之也。昔禹受治水之命於舜,盡舍其前人湮塞之圖,而創為疏導之說。彼其驟聞焉者,豈無或駭且謗乎?惟舜信之深,任之篤,至八年而不二。禹是得以建萬世永賴之績,奉玄圭以告厥成。則洪水底平,雖謂舜之功可也,而虞夏之史臣與後世之文人學士,鹹知稱禹而莫知頌舜,其得為探本之論哉?洪惟先皇帝力持國是,以就茲渠,功德之隆,較之帝舜,可謂協矣。
階曩歲備員內閣,嘗屢奉治河之諭。邇謝政南歸,復得親至新渠,觀其水土而考論其事之始末,追感往昔,不自知涕泗之交頤也。遂因公請,僭為之記,且以告夫修實錄者。
役前後歷四年,用夫九萬一千有奇、銀四十萬。贊其議者:河道都御史孫公慎、潘公季馴;綜理於其間者:工部郎中程道東、游季勛、沈子木、朱應時、塗淵,主事陳楠、李汶、吳善言、李承緒、王宜、唐煉、張純,參政熊桴,副使梁夢龍、徐節、胡涌、張任、陳奎、李幼滋,僉事董文采、黎德充、郭天祿、劉贄。並列名左方。
賜進士及第、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知制誥、知經筵事、國史總裁致仕,華亭徐階撰。
註:此記原有碑,明代書法家周天球書,石匠吳鼐刻。碑文撰、書、刻俱佳,號稱“三絕”。

流傳歷史

歷史上的夏鎮是蘇魯兩省、沛滕兩縣的交界處,地域交叉,鎮中心奎星樓外,曾有“三步兩省三座廟,一條大街兩縣分”之說。城外鷹飛魚躍,澤國水鄉,城內廟宇牌坊,建構不俗,反映了大自然的神工和勞動者的創造,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獨特。文物古蹟眾多,在當地影響較大的有八處。即夏鎮的八大景點。先輩串聯成詩,流傳民間,以至數百年:
三絕高碑透玲瓏,
泗亭問渡漢家風。
賢孝墳中葬賢孝,
清風潭下見清風。
姜肱故里戚城在,
運河環繞碧霞宮。
昭陽漁船千百艘,
飛雲橋下水噴龍。
詩中所唱“三絕高碑”,指漕運新渠記碑。碑在夏鎮運河西岸,原玄帝廟北測,“河清永鎮”亭(即皇華亭)中。整個碑體的規模氣勢,與曲阜孔廟門前歷代名碑相當。一書系明代嘉靖年間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徐階所撰,書法家周天球書寫,名石匠吳鼎刻石。內容記述工部尚書朱衡開挖由南陽經夏村至留城141公里的新渠(新運河)、疏浚留城至境山53公里的舊渠(泗河)的通漕運、治黃水的經過。撰、寫、刻俱佳,文人學士一向稱之為“神品”,呼為“三絕”,當地人稱其為“三絕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