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話福州

三百年前話福州

《三百年前話福州》是微畫雕藝術作品,用一塊杜陵石雕刻而成的,創作者依據《福州府志》等有關史料和現存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三百年前舊福州”歷史畫卷,並經三年時間實地考證,力圖用微畫雕方式再現三百年前舊福州容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百年前話福州
  • 屬性:微畫雕藝術作品
  • 材料:杜陵石
  • 現存: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作品創作背景,相關評論,創作者簡介,

作品創作背景

福州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于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誌,故福州亦稱“三山”。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稱。
“三坊七巷”文化源於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其基本格局形成於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然而這些史料只片言隻語散記在某些書籍中,對近代福州景觀所留存下來的照片或畫稿也所見不多。
三百年前話福州
中亭街、大橋頭街區商貿繁榮從元代建萬壽橋、江南橋便已開始。伴著中外舟楫,枕著閩江流水,石構大橋人挑擔、抬轎、騎馬、行走、垂釣,有的還撐著油紙傘,這裡分明是一幅"清明上河圖"景象。從畫面上可看出,那時的中洲島是炮台,灰色的城堡森嚴壁壘,旌旗飛揚。從拱形小橋到大橋之間還有一座紅色的中亭,立於街的西側;小橋頭也有一小亭,大橋頭有一座紅色高大的橋頭亭。大橋頭西側,大約在今天的第十三中學北面沙洲和綠地之間,有一座用竹籬笆圍起的亭閣式建築。
今天的南公園附近有一地名稱河口,明朝中期為方便海上貿易開鑿人工運河,河口一帶始有新港。清朝康熙年間開海禁後,儘管這裡對外貿易十分繁華,但沿街一帶仍流浪著許多苦力和乞丐。畫面上可看到江中停泊著幾艘番船。路通橋、小萬壽橋,以及橋附近的阿育王塔是當年較為繁華的區域。古驛道通往吉祥山構成今天國貨路原始面貌。從南公園通水部門的道路西側便是柔遠驛。

相關評論

1、藝術評論家陳篇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石的正面,西向風光:近處林木蔥鬱,烽火台掩映其中,從山上俯視,由近及遠,柳岸歸舟,雲水茫茫,遠山一抹;石的背面,南向風光:依次是觀梅亭下的滔滔江水,江南橋,中洲島,萬壽橋,彼岸古城堞,再遠處是三山雙塔。這件作品能勾起福州人溫馨的回憶。…”
2、現代藝術家、詩人徐林在《福州贊》詩中描述了這段人文歷史。
《福州贊》
這裡有榕樹,
這裡有玫瑰,
這裡有向日葵,
這裡,冬天的草地還開滿鮮花。
這裡的老人跟榕樹一樣健壯,
這裡的姑娘像玫瑰那般美麗,
這裡孩子的眼睛比向日葵更明亮,
這裡,人們的智慧開放著有如鮮花!

創作者簡介

初山,出生於福州馬尾朏頭村。八十年代開始便致力於微觀雕刻藝術的研究,走出一條用現代畫技巧來表現文化、歷史、社會、人生和科普知識的初山微畫雕技法。題材廣泛,寓意深刻,每個作品都流露出鮮明的個性。其作品文化底蘊深厚,深受藝術愛好者推崇和喜愛。代表作有《神女峰雕》、《三山繾綣幾千秋》、《歲月雕》、《人生難得一知音》、《十朝都會南京城》和《四方異頸養性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