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瑞堂(南宋忠宣公洪皓的世家堂號)

三瑞堂(南宋忠宣公洪皓的世家堂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瑞堂是南宋著名忠臣忠宣公洪皓這一洪氏分支的世家堂號。洪皓,字光弼江西州(今鄱陽)人氏,北宋政和進士,歷官秀州(嘉興)司祿、徽猶閣待制、禮部尚書、金國通問使等職。忠宣公中進士後,宋徽宗宣和年間出任初簿台州府海寧縣時,攝令事,蠲免賦稅,撫恤貧民,蠲貧弱四千八百戶稅,縣中的荷花、桃實、竹乾,皆下有連理之瑞。因建堂,匾曰三瑞,已而三子適,遵,邁並中詞科。朱紫蟬聯,輝耀一時,嗣續繁盛,似為種德之報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瑞堂
  • 人物:南宋忠宣公洪皓
  • 所屬建築:洪氏宗祠
忠貫日月,封贈誥文,三瑞堂詩,洪氏譜序,堂號爭議,三瑞堂考,

忠貫日月

洪皓,於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羈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省東北),統治者對他以高官相誘,以殺戮相逼 其始終正氣凜然,艱苦備嘗,威武不屈,其還多次向南宋報告金國的軍事情報.最後遇赦歸宋.宋高宗趙構贊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擢“徽猷閣直學士”,封為魏國公.後因忤逆權相秦檜,被貶英州(今廣東英德),袁州(今江西宜春),南雄州(今海南省海口市)等地.卒贈太師,謚忠宣.他學識淵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紀聞》《鄱陽集》《鄱陽詞》《姓氏指南》《金國文具錄》等書.
洪皓的三個兒子,都曾位居宰相之職。長子洪适,官至同中樞門下平章事(事實上的宰相)兼樞密使;仲子洪遵,曾任翰林學士承旨(俗稱內相),遷同知樞密院事;季子洪邁,成就最高,曾任翰林學士,加端明殿學士(正一品,視同宰相).是三洪也.
此為中國洪氏一脈,嗣續繁盛,萬古流芳.
洪氏宗祠洪氏宗祠

封贈誥文

恭錄宋朝隆興元年四月十五日
贈炳公銀靑光祿大夫少師誥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聞源之深者流必長 本之厚者枝必茂 惟祖宗之福澤遺及子孫 而子孫之聿修無參厥 爾祖處士洪炳忠孝名家 簪纓世胄 沉潸仁義弗慕龎榮 種慶澤之洋溢 致孫枝之秀茁 效勞宣力 竭孝全忠 宜佑命之 自天信仁人之有後 茲特贈爾銀靑光祿大夫少師 以昭德於九原 顯為善之有報 爾當此不昧在天之靈 此膺寵嘉之命
贈彥暹(xian)公金紫光祿大夫少師誥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惟父之慶施於其子 故子之貴封及其親 此天理之當然 實國家之盛典 惟爾洪彥暹林泉嘉遁 鄉里達尊 所存所行而皆契合道義 默佑默相而自臻(zhen)乎休祥 致後嗣之榮昌 竭一生之忠孝 今特贈爾金紫光祿大夫少師 以昭為善之心 永垂無窮之譽 申命用休 爾宜準此
贈皓公金紫光祿大夫太師誥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惟父之慶於其子 故子之貴封其親 人臣有莫大之忠 國家隆非常之典 蘇武堅持漢節 終繪像於麒麟 孤偃(yan)保輔晉君 永著名於汗簡 蓋人心之公論 富貴善之法程 惟爾徽猷閣待制洪皓 性秉堅貞 志存忠義 痛憤二帝北狩胡金 肯舍其軀 敢行通問 屢遭流遞 百折不回 宜為人之所難 宜為人之所勸 滿望篤實託孤 豈料邃成遐陟 茲特贈爾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上柱國謚忠宣開國公 用昭爾之勳勞 仍褒顯嗣胤 以慰忠魂於九原 垂聲光於百世 吁戲休哉 宜服朕命

三瑞堂詩

三瑞堂詩 洪适
久矣馳魂夢 今登三瑞堂 故山有喬木 近事話甘棠 展翼慚充位 占熊憶問祥 白雲留未去 極望是吾鄉
(三瑞堂詩:與洪适所著《盤洲文集》有出入,詳見原著)

洪氏譜序

文惠公洪适
洪氏之先 蓋共工之後也 考於傳記 雖不詳其得姓之始 竊憶古者賜姓 或以功 或以官 族字謚洪之文 從水從共 而共氏嘗以水德伯九域 其因此得姓焉 觀本行經 有太上老君 寄胎於洪氏之說 則三代時已有洪氏矣 然考於史冊 余無所聞 在三國時 書於史者 曰明曰矩 不過於太守而已 在唐時 書於史冊者 曰子與 曰經綸 亦不過御史 黜陟(zhi)使而已 而皆附於別傳 其譜系亦不可得而詳 南唐之際居於盱眙(xu yi)者 遷其宗於徽之黃荊墩 既又遷於饒之洪源 洪源之於岩前相去蓋密邇 監公諱玉卒 始葬於岩前 監公為洪源 湖闈岩前之遠祖也 以今較之 相去才十代耳 子孫尚不能仿弗 竊恐後世愈遠 或至失其世系也 謹用考之宗盟 詢之鄉老 自監公而下 其可知者 俱編於左目 曰洪氏世族 遮几子孫之顯者 得以考據 知其所出雲
宋乾道三年 歲次丁亥 春二月朔 政議大夫 尚書右僕射 兼樞密院使 裔孫盤洲適沐浴百拜謹書
文安公洪遵
洪氏之先 本於共工 而羲皇之間 洪岩以仙聞 太上老君之母亦洪氏 其來固久 或謂遷史巨考 則洪之出於共工審矣 然皆表燉煌為封望 唐之沙洲也 而洮梁與燉煌為近 以洪名地者眾 洪河 洪池 洪源 洪洲 洪川 洪濟 洪門 以上俱見唐書 地理志並列傳 其地可想見 而洪氏湮沒不傳 豈有族類雖黟(yi) 無顯者 可書耶 而遼東亦有洪氏 其著者 通奉大夫寶 文閣學士左散騎常侍上護軍爟 禮部侍郎知青州若伊 莫詳何所徙 自唐避孝敬諱 改弘為洪者 高宗時監察御史察 察生侍御史子與 子與生黜陟使經綸 後稍復其故國 初避宣祖皇帝諱 又改焉 丹陽豫章之洪其胄也 今嚴 福 宜 徽 池 饒 撫 溫 處 邵(shao)武等處 皆有洪氏 晉有區鄴 唐有歙人 洪真洪師敏 洪基 而吾宗之先 曰玉者 自歙遷饒州之樂平 有洪氏自玉始 玉生三子 長華 次蔚 季茂 華生獻邦 獻邦生子二 長師皎舉進士 主古縣學事 次師亮 禮部進士 鄉郡教授 一門五世同財共食 時人謂之洪大家 今為湖闈之族也 次蔚生獻郊 由洪源徙居岩前 今為岩前之族也 季茂生獻裕 獻裕生銀靑光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師暢 師暢生銀靑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漢卿 漢卿生銀靑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膺圖 皆仕南唐李氏 今為洪源之族也 皆建功監公之緒雲
乾道四年戊子上元作風通議判郎婺州軍州事 嗣孫遵百拜謹書
文敏公洪邁
洪氏之先 出於少昊(hao)氏共工神農有裔曰勾龍顓頊(zhuan xu)后土 其後封於共 蓋衛州共城縣也 周厲王彘(zhi)之亂 共伯和者 時之賢諸侯也 攝天子事 因名其軍為共和 厥後棄國隱於共山 國近衛 為衛所並 故國不見於春秋 隱公元年鄭叔段奔共 書地非國共亡 子孫散之他國 因以國為氏 在晉曰華 曰賜 在楚曰雍 在魯曰劉 皆為大夫 楚懷王時 敖為上柱國臨江王 敖子慰國入於漢 在武帝時為大郡太守 曰友 在靈帝時為從官者曰普 漢季避仇益水為洪 協共工氏水紀之義 洪氏而來 有號洪先生者 曰子涓 為中嶽仙人 主華陽洞 有道學者曰志乘 青牛得道於凌霄崖 有禪學者蜚聲者曰子洞 東漢末曰明 曰進者 連屯出余汗 為吳將賀齊破 其仕吳者 廬江太守曰矩 仕梁者曰麒麟 以勇聞仕唐者 集賢學士曰孝 曰昌顧秘書郎曰孝偉 曰源 曰師敏 校書郎曰彥章 宣武判官曰子升 曰仔卿 與歐陽詹游曰師簡 破裘有功曰鍇(kai) 以丹青顯者曰賓魯 擢進士第 仕南漢者曰侃(kan) 為翰林學士 自唐避諱改弘(or宏)為洪 由察子與 經綸 而下 皆莫得而審矣 吾族之先 家於泗洲之盱眙 後徙歙之婺源黃荊墩 監公曰玉者 始遷樂平洪源風化橋 黃巢挺禍 玉孫獻郊 以岩前冢地所在遷焉 玉子三 華 蔚 茂 蔚六子 獻逸 獻郊 獻佑 獻義 獻彖 獻孚 獻義生子五 師表 師眾 師昉 師速 師同 師同生子一 知進 知進子三 勛 烈 傑 賈森二子 曰乾 曰潮 乾於世次為五世 由五世而上得六世 六世而上失其世次 從祖日遠 南唐升元中 始纂譜牒 後莫有繼者 歲益久支系鼎繁 漫然無考 兄適萃擷匯(hui匯)次 自監公而下 合洪源湖闈之派 皆見於譜 其書詳矣 今依效班氏漢書年表上下傍行 著為圖譜 自高祖迄於元孫 其圖上承其祖為元孫 下系其孫為高祖 亦云備矣 自吾族祖至五世祖 娶於某氏 於生年卒日皆書 而他則否詳其所自出也 自吾祖至五世祖 皆書尊諱其所自出也 以今自五祖下迨子孫總為一圖 列於左
淳熙元年歲在甲午秋七月既望 嗣孫容齋邁謹序

堂號爭議

朱熹第一次到康塘是乾道辛卯年(公元1171年),與洪志曾交為好友,並與洪君講學於育英堂。期間,朱熹給育英堂易名“百琴樓”。這年洪志曾的長子洪守成在朱熹的教育下考上了進士。1173年朱熹第二次到康塘,期間講學於百琴樓,寄興於環翠池,一時間,遠近鄉儒、學子云集康塘,就連牧童、樵夫也慕名而來,聆聽“博大精深、通古貫今”的朱子理學,以至“坐不能容”。洪志曾的次子洪守引、三子洪守澤更是深受影響和啟發。這一年,康塘村出了三件異事:一是春筍怒發,亭亭直上數丈余,峭直無節;二是環翠池中長出的蓮子,清芬逼人,每枚大如燈盞;三是荷下面的菱角,水溢味甘,體大如枕。洪志曾覺得很奇怪,問朱熹說:“這三件事,是不是花木之妖,會不會有什麼禍害之事發生?”朱熹說:“否!否!這是草木得氣之先,和氣致祥,動植物預先反應,應當是你村里又有好事的徵兆。” 第二年會試,洪志曾的兩個兒子守引、守澤果然同登進士榜,使洪志曾三子皆舉進士,有“一門三進士”之說。這年洪志曾又新建了祠堂,朱熹依據那三件異事給祠堂取名為“三瑞”,並寫了《康塘三瑞堂志》,還親自書寫“三瑞堂”門額和百琴樓門聯:“三瑞呈祥龍變化,百琴協韻鳳來儀”。朱熹這次逗留的時間比較長,往返於康塘和半畝方塘之間一年多才離開。在十多年後的1189年,朱熹第三次到康塘,這時的洪氏三子學術上日臻成熟,被朱熹稱為“皆文壇驥足,中原旗鼓”,這次朱熹經常與他們會文於百琴樓中,一起“商榷古今”,一同琴棋書畫至“匪朝伊夕”。在康塘,置身於青山、流泉、琴聲、書聲、棋子、丹青之中的朱熹,詩興勃發,寫就了《康塘百琴樓歌》。
康塘三瑞堂記 朱 熹?
余素耽山水之趣,凡有名山大川,無不悉至。則一石一木,可寄遊覽而助吟詠者,悉皆留情。歲在辛卯,余訪友遂安。城北十里余許,有名康塘者,山川佳勝,木石鹿豕,可縱居游,誠高蹈之墟、君子之居也。中有隱君子,號誌曾者,愛泉石,樂琴書,跡不履城市,交不接浮誇,其逃世之君子歟!令允三:長字守成、次守引、三守澤,皆文標驥足,中原旗鼓。余 每造其宅,與三君子商榷古今,匪朝伊夕。宅傍建一樓,高十餘丈。樓置瑤琴百具,每當風晨月夕,幽致飄然。按弦而撫,百琴應響,如出一律。所謂嘯虎聞而不吼,衰猿聽而不啼。惜子期不再,空負此高山流水也。樓後竹千竿,樓之左右,百卉備舉。前一池,廣可二十餘畝,中有鯉鱠、菱蓮、蒲藻,無不悉具。兩岸桃李繁饒,池內置設畫舫,凡賓朋交錯,皆游賞其中,即曲水流觴,何多讓焉!其年春筍怒發,亭亭直上數丈余,峭直無節,此一異也;池內蓮實,每枚體大如盞,清芬逼人,此二異也;荷下之菱,其大如枕,水溢味甘,其瓊漿耶其醴泉耶?此三異也。洪公顰蹙告余曰:“有此三異,花木之妖也,不禳且有禍。”余曰:“否!否!草木得氣之先者也,和氣致祥,則動植之物先應焉,此休徵也。兆當在三嗣男矣! ”是歲,三子舉於鄉,果並與選,奏名禮部。所謂必有禎祥者,信不誣也。噫!斯皆天意所鐘,豈人力所能為哉!以洪公平昔律身端嚴,行己有恥,居家篤厚,倫理待人,不亢不阿, 恭順尊長,軫恤孤寡,種種德范,難以筆罄。斯殆天誕德裔,以張大其門,為善人積德光裕 之報也。後二歲,洪公新其祠宇。祠成而余再至,因顏其堂曰:“三瑞”。附之以聯曰:“ 三瑞呈祥龍變化,百琴協韻鳳來儀。”而並述其事,以志不朽雲。

三瑞堂考

洪氏『三瑞堂』一說南宋洪皓之後,又有洪志曾這一說,其中緣由有待考證。此外其他姓氏也有此堂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